《人山人海》是蔡尚君执导的第二部作品。2011年秋天在没有过审的情况下,他一人带着这部电影赴威尼斯电影节参赛。最终这个46岁的导演“新人”获得了最佳导演银狮奖。
有人说,他是最孤独的获奖者。
《人山人海》的英文片名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在国外媒体看来是个奇怪的文法,却带着中国上世纪70年代直译的特色。蔡尚君很喜欢这个标题,用山、水来形容人聚集在一起的浩荡场面,同时,每个人又都是隔开、封闭的。
《人山人海》取材自真实事件。
蔡尚君和两位编剧—自由撰稿人顾小白和中戏老师顾铮,亲赴凶案发生地采访当事人,花了一年时间讨论剧本,最终建构起另一个更为惨烈的故事:肖强为了抢劫摩托车,杀死了老铁的弟弟,老铁从贵州追到重庆,却无功而返。得到肖强在山西煤矿的消息后,他又来到戒备森严的黑煤矿。没想到在老铁动手报仇前,肖强因为想炸煤矿被矿上的打手先清除了,最后老铁点燃了炸药,整个煤矿顿时灰飞烟灭。
《好莱坞记者》(TheHollywood Reporter)评论道:“影片中一触即发的氛围和情绪,展现了蔡尚君作为导演的才能。从城市到小镇再到村落,从采石场到煤矿,细节的、暗示性的文学场景转化为了强烈的情感,而非言语。”
《人山人海》却遭到了来自中国媒体的很多质疑,如同张艺谋和贾樟柯曾经遭遇到的。
会有一种论调,认为在国际上拿奖的中国电影,大多数都是拿阴暗面去投机取巧的,但蔡尚君说:其实我只是站在对社会批评的角度,或者知识分子良知的角度上来做事情。拍片的初衷只是想反映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由个体引出群体,而毋需做“好人坏人的道德评判”。
事实上,影片的很多场景都是实地取景,不论是凶案发生的现场,还是重庆市中心桥洞下的贫民聚集地,就连选择方言对白,也是为了力求真实。
为了能通过国内审查,最终蔡尚君对影片的结尾做了大幅的改动。
对于蔡尚君这样一位出于个人表达而拍电影的导演而言,“公映与否,并不很重要”,但“能让更多人看到,还是有它的意义,观众也应该能明白这部电影想揭露的一些事”。
老铁和他一直在找的凶手肖强其实是一类人——不是很善良,却也并未泯灭良知。
从故事情节上讲,这是两个不同的、对立的人物,但看到后来会明白,《人山人海》表现的是一个阶级。他们两个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凶险的环境下,好人坏人似乎都无能为力。
肖强和老铁,一个因为钱财的欲望导致人生的改变,一个是出于复仇的欲望导致人生的改变,两个为生活苦苦挣扎的人,就这样被联系到了一起。
老铁和肖强跟社会保持的是一种较为凶险的,以仇恨为导向的关系。
老铁也算不上是好人,他放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问题在于他没有能力去承担责任,他可能也想把孩子带走,但复仇让他无暇去顾及其他的事。其实,公映的版本倒加了一些东西,让人物更鲜活,包括老铁的大儿子的几场戏,后来这个儿子自己拿了把刀冲到外面跟人打架,他也熟视无睹。然而,如果老铁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的话,他也不会在复仇之路上走到底了。
《人山人海》揭露的就是一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体引出了一个群体。尤其是后半部分,当老铁和肖强一同下矿挖煤以后,更凸显了他们是同一阶层的人。虽然他们两个人是有恩怨的,但是置身于那样一个极端凶险的环境,他们的恩怨被更大的仇恨吞噬了。
在蔡尚君看来,除了题材和奖项的因素以外,影片中澎湃的愤怒情绪也可能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理由,毕竟这个国度有太多人蕴藏着太多愤怒,而发泄本身即是一种慰藉,因此人们需要的或许正是那个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现世的结尾。
有人说,他是最孤独的获奖者。
《人山人海》的英文片名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在国外媒体看来是个奇怪的文法,却带着中国上世纪70年代直译的特色。蔡尚君很喜欢这个标题,用山、水来形容人聚集在一起的浩荡场面,同时,每个人又都是隔开、封闭的。
《人山人海》取材自真实事件。
蔡尚君和两位编剧—自由撰稿人顾小白和中戏老师顾铮,亲赴凶案发生地采访当事人,花了一年时间讨论剧本,最终建构起另一个更为惨烈的故事:肖强为了抢劫摩托车,杀死了老铁的弟弟,老铁从贵州追到重庆,却无功而返。得到肖强在山西煤矿的消息后,他又来到戒备森严的黑煤矿。没想到在老铁动手报仇前,肖强因为想炸煤矿被矿上的打手先清除了,最后老铁点燃了炸药,整个煤矿顿时灰飞烟灭。
《好莱坞记者》(TheHollywood Reporter)评论道:“影片中一触即发的氛围和情绪,展现了蔡尚君作为导演的才能。从城市到小镇再到村落,从采石场到煤矿,细节的、暗示性的文学场景转化为了强烈的情感,而非言语。”
《人山人海》却遭到了来自中国媒体的很多质疑,如同张艺谋和贾樟柯曾经遭遇到的。
会有一种论调,认为在国际上拿奖的中国电影,大多数都是拿阴暗面去投机取巧的,但蔡尚君说:其实我只是站在对社会批评的角度,或者知识分子良知的角度上来做事情。拍片的初衷只是想反映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由个体引出群体,而毋需做“好人坏人的道德评判”。
事实上,影片的很多场景都是实地取景,不论是凶案发生的现场,还是重庆市中心桥洞下的贫民聚集地,就连选择方言对白,也是为了力求真实。
为了能通过国内审查,最终蔡尚君对影片的结尾做了大幅的改动。
对于蔡尚君这样一位出于个人表达而拍电影的导演而言,“公映与否,并不很重要”,但“能让更多人看到,还是有它的意义,观众也应该能明白这部电影想揭露的一些事”。
老铁和他一直在找的凶手肖强其实是一类人——不是很善良,却也并未泯灭良知。
从故事情节上讲,这是两个不同的、对立的人物,但看到后来会明白,《人山人海》表现的是一个阶级。他们两个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凶险的环境下,好人坏人似乎都无能为力。
肖强和老铁,一个因为钱财的欲望导致人生的改变,一个是出于复仇的欲望导致人生的改变,两个为生活苦苦挣扎的人,就这样被联系到了一起。
老铁和肖强跟社会保持的是一种较为凶险的,以仇恨为导向的关系。
老铁也算不上是好人,他放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问题在于他没有能力去承担责任,他可能也想把孩子带走,但复仇让他无暇去顾及其他的事。其实,公映的版本倒加了一些东西,让人物更鲜活,包括老铁的大儿子的几场戏,后来这个儿子自己拿了把刀冲到外面跟人打架,他也熟视无睹。然而,如果老铁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的话,他也不会在复仇之路上走到底了。
《人山人海》揭露的就是一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体引出了一个群体。尤其是后半部分,当老铁和肖强一同下矿挖煤以后,更凸显了他们是同一阶层的人。虽然他们两个人是有恩怨的,但是置身于那样一个极端凶险的环境,他们的恩怨被更大的仇恨吞噬了。
在蔡尚君看来,除了题材和奖项的因素以外,影片中澎湃的愤怒情绪也可能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理由,毕竟这个国度有太多人蕴藏着太多愤怒,而发泄本身即是一种慰藉,因此人们需要的或许正是那个可能再也没有机会现世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