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70,986贴子:9,087,144

回复:如有巧合,纯属天意!——打酱油诗2012。8。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 宰相肚量陈太忠 :“似乎挥风牧云的‘一圆之理’也不怎么受人待见。。。。”

其实本书法吧的吧主自己应该就是田氏门第的人,因批驳田氏而被封杀,原也没有是可惊奇的。。。本人在田蕴章工作室、中国楷书网、数十次的被封杀。。。。



IP属地:山东86楼2012-08-13 14:59
收起回复
    有点乱啊,哈哈哈


    87楼2012-08-13 15:54
    回复
      什么时候才上演高潮版的?期待!


      来自手机贴吧88楼2012-08-13 16:07
      收起回复
        强烈期待


        89楼2012-08-13 19:03
        收起回复
          似乎吾皇万岁已经被打为拿二田工资一派的了
          弄不好过两天我也要多拿一份工资了


          90楼2012-08-13 21:40
          收起回复
            “.......”
            上面略言之一二,亦不过是书法入门功夫之中的一点点浅见,若田先生感觉在下所言还有点道理的话,本人期待能与您在近日之中当面商榷,希望田先生在百家讲坛上再次弘扬书法昔日的辉煌为盼。
            敬祝
            大安
            挥风牧云于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敬启
            ————————————————————————————
            田蕴章先生的公开回复:
            挥风牧云书友,您的长信我已拜读,感谢您热心的批评和指正,我曾再三表示,不管他人书法水平如何,均有发言权和批评权,并且只要是正确的意见我们都必须接受和改正,但一经涉及具体技法问题,就会使我们茫然不知所向,因此我不得不向您提出一个苛求,就是请您为我做些示范,只有这样才便于我了解您陈诉的笔法,这完全是出于对您的信任和敬意,希望得到您的赏赐,张贴到网上即可,顺祝健康。 田蕴章 拜复


            91楼2012-08-13 21:46
            收起回复
              说实话,每次看到你这名字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倒着念


              92楼2012-08-13 21:49
              收起回复

                田先生您好:
                很荣幸得到您的回复,在下并非敢于造次。
                然而,直白的来说,田氏以欧书传家已历三世,而田先生自身亦浸淫欧书50余载。既然田先生从欧书之中,尚且未曾得悟用笔之道。那么,就算在下将拙作奉至台下,先生亦必然从中看不出任何端倪。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当面以欧书作为验证,来解说其中所蕴藏的玄机。若田先生真的求知若渴的话,那么本人愿犯颜僭越,专程扣门拜谒。未知田先生肯于百忙之中赐予一见吗?若先生肯接见在下的话,在下必不负先生垂鉴之厚望,以自宋以来早已失传书法之秘相报。
                恭颂
                大雅
                挥风牧云 敬启
                附录:
                在等待田先生的回复的时候,我再次浏览了一下王庆琦先生于1985年所刊发的《九成宫》,以及清?姚孟起先生所临之《九成宫》,我不得不感叹诸君基本功之娴熟!
                然而我认为:偿若笨拙与娴熟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仅仅是处于同一层次之上的差异的话,那么这往往容易使得人们忽视层次和境界上的突破。平常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别看年龄小,但是人家辈分大。
                例如:一辆笨拙的牛车与一辆豪华的马车二者相较,皆属于一个层次,因为二者之间,在机械构成方面并没有质的区别。然而即便一辆笨拙而破旧的拖拉机与豪华漂亮的马车相比,拖拉机在机械的构成之上还是要比豪华而漂亮的马车要高一个层次。同样的道理,笨拙而破旧的拖拉机与豪华的宇航飞船二者相较也并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他们也是同属于一个层次之上的。
                在上面的事例之中,我所要强调的是层次上的突破和升华,这也是田氏当前所面临的至为关键问题。本人在25年艰难的书法研究之中,将书法的层次和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笔。
                第二层次:结体。
                第三层次:是基于用笔与结体之上的高度和谐统一。
                今观欧书田体,虽然能够在“用笔”和“结构”上工整端庄,然而明眼人一眼即可从工整端庄的附表之中看到其内在的扭曲和异端。老实说:田氏与姚孟起等诸位先生因为不能用笔,那么其结构,也不过仅仅只是流落于写字层面上的工整与端庄而已。可以这样来说,书法之用笔是书法的入门门径,若不能得用笔之精髓,那么其结体,也仅仅只是附表层面上——结构的工整端严而已,更有甚者而沉陷于异端邪路。用八字来作为其评语可矣——画意得象,失之于道。
                在下冒昧失语,所言皆出于祈盼田氏能够在无人可敌的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完成层次之上的突破和升华。因而在下毛遂自荐,祈盼田先生能于百忙之中给予——当面验证欧之用笔的机会。 谢谢。
                ————————————————————————————
                田先生您好:
                能请您就见于不见,给予一个确切的回复吗?
                另外,我在您《田蕴章书法150讲全集020》之中曾就“文字”——“待字闺中”的讲解。本人在《书法档案》之中,也曾就“***如下的解说:
                文者,纹也;纵横交错之象也。字者,生也;言孳乳而浸多也。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由六书生而合之,是谓之字。
                日月耀采,山川铸形。飞禽走兽以为饰,草木鱼虫始为纹。初为甲骨,聊以记文。成于大篆,金石塑铭。
                挥风牧云 敬启
                ————————————————————————————

                该帖子在 2011-5-25 12:08:47 编辑过
                ————————————————————————————
                关于“登”字的写法,我只说它不准,没有像批评错写的“柳”字那么严厉,原因即是前人“登”字有此种写法,不仅是苏公,还有其他先人亦有此写法,当然是少数的,请查阅《说文解字》,对“登”字有详细说明,可知苏轼等人写得并不准,其实在苏轼之前,魏晋时期早有人这样写过,按苏轼的写法“登”字上方从“肉”(月)、从“手”就是“祭”的头部,这本指用手拿着肉祭祀先人的意思,与“登”字的本意毫无关系,但鉴于前人有此种写法,所以我只提出不准二字,特别是苏公书名甚重,效仿他也不应算错误,而我所担心的是倘乎孙猛参加的是全国书展,可能会因为这个不规范的登字而惨遭淘汰,更使孙猛不能接受的会是评委只负责淘汰,而不讲任何理由,因此我再次提醒孙猛和初学的各位朋友,当你的字和名气均未到达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少写碑别字和异体字,以免出现误解。谨此 田蕴章
                该帖子在 2011-5-25 12:27:36 编辑过


                93楼2012-08-13 21:49
                收起回复

                  挥风牧云书友,你在网上发的若干帖子以及给我个人的信函均已拜读,恕我直言,你的大块文章几近使我不知所云,因此我提出以你自家范字来说明问题,我曾在365集中毫不客气的批评了那些所谓书法理论家,我提出不会写字或者写不好字原不具备讨论书法的资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书法尤其是这样,书法史上还未曾有不是书法家的书法理论家,基于此我才要求你拿出范字来解释问题,现在好了,你终于贴上来一个“法”字,结合前面你贴出的欧阳询的“尼”字和范曾的“肩”字,使我有了以下的看法,你说欧书“尼”的撇与横是经过三翻九转才写出来的,这完全是不解书法的玄谈,这个“尼”字的撇与横不存在使转问题,是直截了当写出来的,是率真的,是天成的,绝不像你说的那么复杂,古代大家写得行草书都是遒丽天成,绝对没有任何一笔经过三翻九转,你的理解是对先贤的误解,“无意于佳乃佳”方为大家风范,至于你贴出了范曾写得“肩”字,那绝非近年之作,至少是十年前的旧迹,今日的范曾早已摒弃了这种写法,你故隐其书者姓名又称“因是权威,不敢妄评,请朋友们点评”是何居心?莫不是让大家把这个“肩”字骂一顿,你私心方快吗?你写得那个“法”字平庸无奇,看不出三翻九转的笔法,而你对范曾所书的“肩”字却用了三翻九转的心力,悲夫!
                  尊敬的学友,你在本站发帖是对我本人的抬爱,用意我不敢质疑,但你讲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技法,我实不敢苟同,鄙人憨直性成,出言直率,难免有冒犯之处,知我者定能原宥也。 田蕴章 拜启
                  2011-5-25 13:59:55


                  94楼2012-08-13 21:50
                  收起回复

                    田先生您好:
                    很荣幸能得到您的回复,就书法而论书法,您不用质疑我之用心。诚如田先生所自称:“憨直性成,出言直率”这才是就书法而论书法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鄙人在请大家体悟“尼”字撇和横之后,又贴出一个“肩”字,鄙人既自称不敢妄评,而只是请大家自己——会悟,可见鄙人亦仅仅是希望诸位能从书法会悟的角度来思辨书法。实际上,正如田先生所言的:“今日的范曾早已摒弃了这种写法”,由此可见,鄙人所言“小河之波澜激荡的浅薄”也是应该摒弃的。另外鄙人之所以在“尼”字之后又贴出一个“肩”字,也仅仅是请大家在两相比较之中,会悟在下所言之“外在看似淡然而内在却潜流暗涌的博大深邃”的道理罢了。而绝无田先生质疑所谓:“请朋友们点评”是何居心?莫不是让大家把这个“肩”字骂一顿,你私心方快”之用心。相信大家对于“会悟”和“点评”二者的含义还不至于混淆而不辨的吧。这一点鄙人不欲多做“苏轼与佛印”之引申,也免得把话题扯到书法之外的无谓纠缠之中,那样岂不是太负却了田先生回帖之美意。
                    鄙人只想就笔法而请教田先生:
                    “尼”字的一撇、一横当真不存在笔毫的使转问题吗?而仅仅只是直截了当写出来的吗?既不存在使转,那么就是说:在书写撇和横的时候,无论是起笔、行笔或收笔,都仅仅只是使用笔毫的一个着纸面而做提按、轻重、粗细运动的吗?倘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用笔看来也实在是没有什么玄妙可言了。
                    既然鄙人给田先生所发的个人信函,使得田先生“几近于不知所云”;而田先生又不能于鄙人所书之“法”字之中,看出笔毫之使转;那么,在田先生不肯于百忙之中,接见鄙人专程当面验证的情况之下,能否请田先生在不变换笔毫着纸面的情况之下,画一个圆出来让鄙人见识见识呢?
                    鄙人 挥风牧云 顿首求知
                    ————————————————————————————
                    挥风学友,你把书法的一些简单问题搞得过于复杂了,书法技法简单到就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而基本功又简单到是一个临摹问题,此与《易经》、玄学、太极、八卦断然无关,书法家在理论方面可联系到上述学问,而在实际操作中只是个简单的肌肉锻炼,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只需具备三个条件:天赋、学养、基本功,别无他论,如今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硬是把书法与写字截然分开,搞得人们一头雾水,茫然不知书法为何物,这些人的奇谈怪论其目的就是为掩盖他的丑字的本质,不知此理者盲目跟风,口中念念有词,笔下一塌糊涂,我现在百事缠身,实无暇与你面谈,但我仍要向你进言二句:一.多临帖,少发议论;二.不要死扣古人的字眼,要重字迹、轻文论。
                    专此奉复 田蕴章2011-5-26 13:37:26


                    95楼2012-08-13 21:51
                    收起回复



                      96楼2012-08-13 21:52
                      收起回复

                        田先生您好:
                        请别厌烦在下执着,敬请田先生以一笔而完成画圆。鄙人不需要亲眼见到用笔画圆的过程,只要能够看到田先生所画之圆的墨宝,就可以确切的知道田先生在画圆过程之中笔毫的运行态势。
                        为了对书法持有严谨的态度,田先生可以满足鄙人之所请吗?
                        挥风牧云 叩请宝墨
                        不胜感激


                        97楼2012-08-13 21:52
                        收起回复
                          如果我早看到挥风牧云跟田蕴章的通信,我就不会跟这个臆症病患者理论了


                          98楼2012-08-13 22: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