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先生您好:
很荣幸得到您的回复,在下并非敢于造次。
然而,直白的来说,田氏以欧书传家已历三世,而田先生自身亦浸淫欧书50余载。既然田先生从欧书之中,尚且未曾得悟用笔之道。那么,就算在下将拙作奉至台下,先生亦必然从中看不出任何端倪。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当面以欧书作为验证,来解说其中所蕴藏的玄机。若田先生真的求知若渴的话,那么本人愿犯颜僭越,专程扣门拜谒。未知田先生肯于百忙之中赐予一见吗?若先生肯接见在下的话,在下必不负先生垂鉴之厚望,以自宋以来早已失传书法之秘相报。
恭颂
大雅
挥风牧云 敬启
附录:
在等待田先生的回复的时候,我再次浏览了一下王庆琦先生于1985年所刊发的《九成宫》,以及清?姚孟起先生所临之《九成宫》,我不得不感叹诸君基本功之娴熟!
然而我认为:偿若笨拙与娴熟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仅仅是处于同一层次之上的差异的话,那么这往往容易使得人们忽视层次和境界上的突破。平常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别看年龄小,但是人家辈分大。
例如:一辆笨拙的牛车与一辆豪华的马车二者相较,皆属于一个层次,因为二者之间,在机械构成方面并没有质的区别。然而即便一辆笨拙而破旧的拖拉机与豪华漂亮的马车相比,拖拉机在机械的构成之上还是要比豪华而漂亮的马车要高一个层次。同样的道理,笨拙而破旧的拖拉机与豪华的宇航飞船二者相较也并没有质的区别,因此他们也是同属于一个层次之上的。
在上面的事例之中,我所要强调的是层次上的突破和升华,这也是田氏当前所面临的至为关键问题。本人在25年艰难的书法研究之中,将书法的层次和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笔。
第二层次:结体。
第三层次:是基于用笔与结体之上的高度和谐统一。
今观欧书田体,虽然能够在“用笔”和“结构”上工整端庄,然而明眼人一眼即可从工整端庄的附表之中看到其内在的扭曲和异端。老实说:田氏与姚孟起等诸位先生因为不能用笔,那么其结构,也不过仅仅只是流落于写字层面上的工整与端庄而已。可以这样来说,书法之用笔是书法的入门门径,若不能得用笔之精髓,那么其结体,也仅仅只是附表层面上——结构的工整端严而已,更有甚者而沉陷于异端邪路。用八字来作为其评语可矣——画意得象,失之于道。
在下冒昧失语,所言皆出于祈盼田氏能够在无人可敌的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完成层次之上的突破和升华。因而在下毛遂自荐,祈盼田先生能于百忙之中给予——当面验证欧之用笔的机会。 谢谢。
————————————————————————————
田先生您好:
能请您就见于不见,给予一个确切的回复吗?
另外,我在您《田蕴章书法150讲全集020》之中曾就“文字”——“待字闺中”的讲解。本人在《书法档案》之中,也曾就“***如下的解说:
文者,纹也;纵横交错之象也。字者,生也;言孳乳而浸多也。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由六书生而合之,是谓之字。
日月耀采,山川铸形。飞禽走兽以为饰,草木鱼虫始为纹。初为甲骨,聊以记文。成于大篆,金石塑铭。
挥风牧云 敬启
————————————————————————————
![](http://img6.ph.126.net/11j_BEqnDRQEO4LQibnQoQ==/3101572768392382166.jpg)
该帖子在 2011-5-25 12:08:47 编辑过
————————————————————————————
关于“登”字的写法,我只说它不准,没有像批评错写的“柳”字那么严厉,原因即是前人“登”字有此种写法,不仅是苏公,还有其他先人亦有此写法,当然是少数的,请查阅《说文解字》,对“登”字有详细说明,可知苏轼等人写得并不准,其实在苏轼之前,魏晋时期早有人这样写过,按苏轼的写法“登”字上方从“肉”(月)、从“手”就是“祭”的头部,这本指用手拿着肉祭祀先人的意思,与“登”字的本意毫无关系,但鉴于前人有此种写法,所以我只提出不准二字,特别是苏公书名甚重,效仿他也不应算错误,而我所担心的是倘乎孙猛参加的是全国书展,可能会因为这个不规范的登字而惨遭淘汰,更使孙猛不能接受的会是评委只负责淘汰,而不讲任何理由,因此我再次提醒孙猛和初学的各位朋友,当你的字和名气均未到达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少写碑别字和异体字,以免出现误解。谨此 田蕴章
该帖子在 2011-5-25 12:27:3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