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语言天赋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发展。我担心她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自信地活着,依赖谎言而生存。
八:语文课
与文学有一次,“电大”请我去给学生开一个文学讲座。他们早早就把海报张贴出去,写着:欢迎著名某学者来我校作讲座。那天下午,“电大”礼堂里学生爆满,大约坐了两百多人。开讲前几分钟,组织者向学生们透露了举办的是一个文学的讲座。呼拉拉——,学生们猖狂外逃。这让组织始料所不及,转眼间,礼堂里变得空空荡荡,只乘下十几个人,其中有些是学生会干部,因碍于组织者的面子才没有离开。 组织者十分尴尬。我们只得将讲座改成了座谈会。
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谈到文学,就谈虎色变,桃之夭夭呢?学生们说,文学不就是语文老师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吗?我问,你们那么多堂语文课不同样坚持下来了吗?学生异口同声说,那是因为考试。话外之音是,你这文学讲座又不考试,当然就没人听。 我们语文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的兴趣引入课堂,还是把学生从语文课堂上撵出去?有许多人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语文课,却说不出哪篇课文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出哪篇课文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影响。文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语文课上枯燥乏味的说教,死气沉沉的板书和一大堆课后作业。 我不知道学生把语文同文学对立起来的情绪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同学们对文学的热情就这样被语文课耗尽。
九:体制
我们学校这几年大谈语文教改,然而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我认为体制上出了问题,特别是用人体制上问题严重。
我们学校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有一类人,课讲不好,从讲台上下来后,分派到科室和后勤部门工作,而这些人在这些部门也确实价有所值,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部门有着与领导联系紧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很快这一类从讲台上淘汰下来的,受到了重用和提拔。有的当上教务科长,有的当上校长,有的经过此番镀金后,重新回到讲台上,但是,是以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回来的。这样,我们的教改就须在一帮最糟糕的人领导下开展,这就是改了这么多年改不下去的原因。 有一年,我们学校从外地通过复杂人事关系调入某语文教师。当时,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听她的课,大家一致认为,课讲的很糟。这样,这位教师就只有先摆在办公室打杂,后来又去教务科帮闲。几年后,这个很少上课的女教师竟然当上了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务科长向我们解释说:“某某的人品,水平都差。我们研究决定,让她离开教务科。因为她是科员级,相当于股级,所以,就只好让她当语文教研组长。因为语文组长也是股级。”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改就在这位从民主和集中两方面看都不合格的组长领导下开展,结果可想而知。 目前,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依旧极为普遍。你讲课讲的好,就只能永远站在讲台上,接受一些不学无术之徒的指导。学校领导极少是从课堂上提拔的,也极少有因业务知识强而受到提拔的。没有好的学科带头人,还谈什么教改?这就是教改搞得非牛非马的原因。
十:素质教育
近年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很高。可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在一些人眼里,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不布置作业,又称减负。其实,素质教育只是教育的目的,即提高人的素质。而应试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对教育的评估、论证。以目的来取消手段,是否有失偏颇? 就目前的现状来说,素质教育还缺少客观评判的标准,应试教育虽然存在各种弊病,但是,还没有能找到一条比其更客观公正的手段。秦晖先生认为:“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等来取人,都有要好得多。尤其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康、举荐容易流为黑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现在,有的学校取消了期中考试,不布置家庭作业,另外搞一个课外兴趣小组。他们以为这样就实现了“减负”。可是,学生家长认为所谓的“减负”,只是学校减了负担,而家长们增加了负担。他们用了一个“踢皮球”来形容。家长们额外给子女增负,以应付将来的统考,应付日益激烈的竞争。有些课外兴趣小组摆在星期六,既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同时又因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搞得教师和学生家长都不满意。 其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还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不提高,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呢?目前,以中国高校为例,中国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10。35。而美国是1∶17,韩国是1∶22。所以说,中国缺的不是教师,而是缺的是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