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回想起来,至少三年前一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东北一家人》中,剧中的那位牛小铃的执著追求者、有点傻气却又傻得可爱的“顺子”就曾不止一次摇头摆尾舍我其谁地自夸——“那是相当的有才(因平卷舌不分,发“柴”音)”。
显然,在荧屏上至少这个“顺子”比宋丹丹更早地让一些观众闻听了“相当的”和“有才”这充满东北特色令人回味无穷的台词。
隔了几天开始上网搜索“顺子”,最出名的“顺子”自然是唱《回家》的那位台湾女歌星;而后终于找到了《东北一家人》里的那个“顺子”——
这就是“顺子”——王玉宁
随后又发现了王玉宁的博客,点击进入看到了“顺子”的自我介绍——200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8本科班。代表作品有话剧《富爸爸穷爸爸》、《圆明园》,《眼皮里摘下的一朵梅花》,《翠花上酸菜》,电视剧《东北一家人》、《网虫日记》、《售楼处的故事》、《旅行社的故事》《好市多磨》《巴士警探》《凤临阁》《当大卫遇到丽丽》,电影《咱得有台车》等。
我旋即在其博客上留言,自报家门说明来意:想了解一下在《东北一家人》里其那句“那是相当的有才”台词出台的一些背景,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
昨天午夜时分,手机上来了一条短信,上书:董先生您好!我是王玉宁,您的留言我看见了,但我在新浪没有注册,所以在我的博客里做了回复,有空就来看看吧。
我马上打开了他的博客,看到了顺子的那条回复(全文如下)——
董先生您好!先给你拜个晚年,祝晚年幸福!哈哈:)我昨日才回北京,在我的陋客里看到了你的留言!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东北人惯用的口头语,例如:相当的...罡罡的...洼凉洼凉的...等等甚至你太有才了!这些并非他人缔造而是来自东北民间!只是这些话在生活中人们说出时是下意识的,大家都不会注意,可一但放在艺术创作中就成为了强调,观众就会发现演员说的台词竟然是我们大家长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他会感觉很熟悉,他就会有各种反应,于是剧场效果产生了,包袱也就抖响了!而本山先生深谙此道屡试不爽!每年的作品中他们都会选择一两句来进行强调和夸大,成功了也就全国流行了!东北方言也是靠本山先生等人的艺术作品才在全国流行起来也使得东北方言的作品在全国有市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尽管顺子的回复中没有明确涉及自己在《东北一家人》中的那句“那是相当的有才”,但显然其已默认此事。
我又给他发了条短信——“你在《东北一家人》中的那句台词是编剧写在剧本上的,还是你自己的即兴发挥?”
一分钟之后,顺子的短信到:“这种水词一般都是现加的,我们叫外插花”。
……
感谢王玉宁的热情且详细的解答。通过这一次“采访”有三点深刻的感受,
1,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
2,春晚的影响力依然巨大无比。
3。宋丹丹太有才了,预感将是一句好台词于是变拆成两段、分两年说,相当的事半功倍,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