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虫晕吧 关注:64贴子:8,502
  • 4回复贴,共1
关于宋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考察

宋元强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长期以来受到我国广大史学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的正确解决,不仅有助于探索我国封建社会的总规律和总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入认识历史上的许多具体事物和现象。目前,围绕这个问题的分歧意见还很多,对宋代社会的认识便是其中之一。

当论及宋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时,多数研究者都将它与唐代相比较,普遍地认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它政治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洎乎宋代,则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阶段。具体说来,宋代在政治上是守内虚外、屈辱求和、割地赔款、长期偏安。在经济上是赋税繁多,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因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这可说是封建社会进入后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文化上,虽有举世闻名的三大发明出现,但又产生了理学,理学是这时期地主阶级思想的代表,它的出现,完全是历史的反动。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宋代的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儒教的主导作用就是为处于停滞僵化状态的封建社会注射强心剂,禁锢人们的思想。有的研究者认为,唐末农民大起义把我国向封建社会后期推进,面对江河日下的现实,理学要挽狂澜于既倒,从世界观高度论证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等等。

对于这些见解,过去已有一些历史学家陆续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可惜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也感到,如何全面地认识宋代社会的发展程度,辨明它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评价宋代社会里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是一个有必要重新加以考虑的课题。故不揣浅陋,献疑于下,冀求教于大方之家。

 



 

宋代社会的全貌,较为复杂,但就主导趋势而言,我认为并不是在走下坡路或处于停滞僵化状态,而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兹胪举几项标志性特征,稍加申说。

首先,地主阶级继续更新,品官地主代替了门阀地主。

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是剥削、统治阶级,它的状况与作用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特别是地主阶级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阶层,作用尤关紧要。因为在中国,皇帝及其家庭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力,固然是最高等级的地主。不过在皇权以下,还有一个最有势力,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最能施加影响的地主等级。这一等级,在不同的历史朝代是不相同的,它们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战争的扫荡以及地主阶级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而有所更迭。所谓地主阶级内部的更新,也主要是指这一等级。譬如,秦汉时期是世家地主,魏晋以后是门阀地主。自唐中叶起,新旧门阀势力又开始削弱,至宋代则有品官地主的完全兴起。何谓品官地主?它的特征是什么?白寿彝同志说:“品官,是因为他们的官阶有一品至九品的区别而得名。品官地主,宋代又称官户。他们占有的土地,因官阶的高下,被规定为五十顷至五顷。在限定范围内的土地占有,可以不承担田税和差役。”[①]虽然,品官地主和门阀地主一样,也有政治身份和特权,也兼并土地。但二者间存在着重大差别。品官地主没有门阀地主那种世袭特权,他们的土地来源不是像门阀地主那样领受永业田或职分田,而主要是靠自己购买而得(当然也不排除侵占)。品官地主的主要来源不是靠世袭而是靠科举。大凡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不拘门第、乡里,若科考试中,便可获得不同品级的官职,参与掌管各级政府的政治、军事、财政事务。就竭力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言,这个等级的地主和其他地主完全一致,而且其中不乏衣冠禽兽、虐政害民之徒。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从宋代品官地主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人,他们博学多识,通达干练,对社会现实有较切身的认识,富有变革和创造精神,要求在施政中照顾更多等级人的利益,以从根本上维持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他们往往和只顾私家或地方利益的形势户、豪强、富商发生剧烈地冲突,对推动历史前进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譬如,秉公执法、蔑视权贵的包拯,提倡改革、善于理财的范仲淹、王安石,进行深沉之思、独树一帜的朱熹、陈亮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品官地主的出现,无异给地主阶级的最高等级注入了新的血液,是地主阶级内部进行新陈代谢、仍具有相当生命力的表现。隋唐时期的门阀地主,曾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某种积极作用,后来才转为腐巧。现在,宋代的品官地主又开始了同样的历程,它促使社会呈现新的活力而不是停滞或衰落。



1楼2007-02-25 17:31回复

    第三,理学的核心是它的政治——伦理学说,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把朱熹做为哲学家来看待,主要是研究他的理、气观的方法论。这无疑是必要的。平心而论,中国古代真正的哲学运动,是从唐宋理学开始的,理学开创了中国认识史上的新阶段。但是有两点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一、不能用唯物还是唯心做为衡量哲学流派历史作用的唯一尺度,过去那种认为唯心主义一定代表没落阶段利益、一定起反动作用见解,已被无数哲学史事实所否定。关键是要具体分析。二、儒家传统的、基本的精神是务实济世,宋代又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理学的主体与轴心,是其政治——伦理学说。朱熹讲理、讲气,是为了体认纲常伦理的境界,并为之进行论证。朱熹的主要言论,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提出种种主张,并为实现这些主张而奔走不息。后来因不得志,方转向著述及教育,重点仍是阐述其政治学说。

    问题是新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否只起了有些论者所说的“消极、反动的作用”?是否只能一抹到底?我认为不可如此简单化。事实上,朱熹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瑕瑜互见。它既有保守落后、荼毒人心的一面,也有合乎事理、启人心智的一面。限于本文篇幅,此处仅举两例以明之。一、在对金的态度上,朱熹坚决主张抗金,这可说是当时最大的是非问题。朱熹在上孝宗皇帝的《壬午应诏封事》中说:“今日之计不过乎修政事、攘夷狄而已矣,非隐奥而难知也。然其计所以不时定者,以讲和之说疑也。夫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其不可和也义理明矣!”[29]他的门生忆称:“先生每论及靖康、建炎间事,必蹙额惨然,太息久之。”[30]不过,在抗金雪耻的具体方略上,朱熹认为应根据形势采取对策。如他说,北宋时国力强盛,求和是错误的。但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南宋的虚弱,他转而认为不可贸然出兵,应是先自强后北伐。这不是对金态度的变化,他的许多政治主张,都是为恢复失土做准备的。朱熹和当时的陈亮、陆游一样,都是坚定的爱国者。二、在正君心、振纲纪、化风俗等纲常说教上,是最难令人首肯的。其实,这个问题也应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去理解。我们知道,唐末藩镇割据,干戈不息,长达六十余年;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又有五十余裁。这除了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外,给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带来的混乱也异常严重。诚如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所云:“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到宋祖已第四帝矣。”“盖自唐中叶以后,河朔诸镇各自分据。每一节度使卒,朝廷必遣中使往察军情,所欲立者即授以旄节。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藩镇既由兵士拥立,其势遂及于帝王。”所以他说:“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陵上替,祸乱相导。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帅。古来僭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31]又如顾炎武云:“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32]因此,如何避免再度出现政治混乱,维持统一局面,大力提倡廉耻名节,便成了宋代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宋代许多政治家都慨然于道德之亡,大声疾呼予以整肃。如欧阳修云:“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以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33]朱熹的纲常伦理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他认为,抗金雪耻、理政恤民都是国之大事,但最严重的问题还是人心不正。因此,必须端正人心,首先要正君心、正朝廷。他说:“天下事有大根本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34]他极推崇董仲舒所说的一句话:“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除了正君心,便要振纲记、化风俗,他认为纲纪不振于上,风俗必颓弊于下。朱熹提出的伦理规范不全是用来束缚和麻痹劳动人民的,他自己屡屡申言:国之首务是正君心、正朝廷、正百官。只有这些人率先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对治理封建国家所作的基本总结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7楼2007-02-25 17:31
    回复
      ......


      9楼2008-02-10 01:48
      回复
        • 218.62.33.*
        又臭又长


        10楼2009-07-24 16:59
        回复
          很有独到见地。


          11楼2014-10-12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