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精品区吧 关注:25贴子:513
  • 3回复贴,共1

【天啦!~】天才与疯子--安东尼奥.高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才与疯子--安东尼奥.高迪(Antoni Gaudí )  
  
巴塞罗那,以独特的建筑艺术称荣。城市几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筑物都出自一人之手。这位被称作巴塞罗那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艺术家--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科尔内特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父亲是一名铁匠,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他们敦厚善良,是虔诚的教徒,过着简朴、平静甚至有些寂寞的生活。 

安东尼奥排行第五,也是老小。应当说,安东尼奥生逢其时——就在他出生前不久,国王刚签署了全面改建巴塞罗那的诏令。工商界的富豪们纷纷斥巨资投入巴塞罗那的改建工程。他们在营造新的建筑时都喜欢别出心裁,争奇斗妍。那时,建筑师的职业十分吃香,人们趋之若鹜。正如多年之后很多男孩子都渴望成为宇航员一样,那时的男孩都想快些长大,造出奇妙的建筑来,以便扬名天下。 

安东尼奥也渴望成为建筑师,但如何建造,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不想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他只想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样去建筑点什么。年轻的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而且可以说,还是疾病帮助他培育起了这份情愫。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患有风湿病。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只能一人独处,他惟一能做的事就是“静观”。哪怕一只蜗牛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也能静静地观察它一整天的时间。  

到了青年时期,他还是那样孤僻内向、不爱交际,所以真说不上有谁特别喜欢他。学习上他属于中不溜儿,只是画图画得特别棒。他最早的作品是替中学生自办的手抄本杂志《滑稽周刊》画一批插图,杂志每期出12份,算是相当多的了。  

1870年,安东尼奥·高迪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校就读。在校的头两年,灾难接踵而至:先是医校刚毕业的大哥不幸去世,接着是母亲病故,再后是姐姐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幼小的女儿。老父只好带着外孙女搬到巴塞罗那来与儿子同住。安东尼奥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赚钱养家糊口。 

还是学生的时候,高迪便参加了巴塞罗那若干“奇观”的建造。名义上他是几位大建筑师的助手,但是交给他设计的几个部分全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  

1877年,高迪为一所大学设计礼堂,这也是他的毕业设计。方案出来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还是被通过了。建筑学校的校长感叹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 


1楼2007-02-24 21:16回复
    结识莫逆之交 

    1878年是高迪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年。这年,他不仅获得了建筑师的称号,更主要的是结识了欧塞维奥·古埃尔这位后来成为他的保护人和同盟者的朋友。 

    古埃尔既不介意高迪那落落寡合的性格,也不在意他那乖张古怪的脾气,因为他深信,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位建筑学天才。看来,他也已认同了这样一个真理:“正常人往往没有什么才气,而天才却常常像个疯子。”高迪的每一个新奇的构思,在旁人看来都可能是绝对疯狂的想法,但在古埃尔那里总能引起欣喜若狂的反应。由高迪设计和古埃尔出资建筑的古埃尔庄园、墓室、殿堂、公园、宅邸、亭台等,都成了属于西班牙和全世界的建筑艺术杰作。高迪在此中得到的是每个创作者所渴望的东西:充分自由地表现自我,而不必后顾财力之忧。 

    高迪终生未娶,他与女人似乎是无缘的。他曾经说过:“为避免陷于失望,不应受幻觉的诱惑。”据说,他年轻时曾有过一段罗曼史,但后来那位姑娘另作了选择。她是对的。 

    除了工作,高迪没有任何别的爱好和需求。在生活上他真显得有点傻气、疯癫。他常年留着大胡子,成天是一副阴沉沉、让人捉摸不透的表情。除了古埃尔,他没有别的朋友。他只说加泰罗尼亚语,对工人有什么交代就得通过翻译。他只带了两个学生在身边,多一个他都嫌烦。他似乎觉得,只要与这两个学生交往,就能保持他与整个世界的平衡了。

    他吃得比工人还简单、随便,有时干脆就忘了吃饭,他的学生只得塞几片面包给他充饥。他的穿着更是随便,往往三年五年天天穿同一套衣服,衬衫是又脏又破。看着他那副穷酸样子,还真有人拿他当乞丐施舍。


    2楼2007-02-24 21:17
    回复
      2025-05-23 07:40:07
      广告
      巴塞罗那疯狂的建筑师 

      高迪的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有原创精神、最重要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都被他“高迪化”后,统一在了他的建筑中。在《高迪的房子》精美的图文中,你会不由得感受到高迪创造的奇异的建筑中,所流动着的万物的生机、自然的生命和对神的虔诚。高迪崇尚大自然,自然是他灵感的泉眼,他从不挖空心思的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着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书中讲到高迪“迷恋动、植物以及山脉的造型,他观察入微,他所看到的自然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具有效用、实用的美,所以寻找到他所要的美感——自然就是美,美即是实用,实用即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即是实用的展现。” 

      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挥洒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为巴塞罗那,更是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这其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1926年6月的一个下午,一辆电车撞到了一位乞丐模样的老人,当天他就去世了,巴塞罗那因此而失去了他们最伟大的建筑艺术家——安东尼奥·高迪。在《高迪的房子》中欣赏这位贫穷而高贵的建筑天才留在人间的礼物,会有许多感动荡漾心头! 

      在一百年来的现代建筑发展史中,安东尼·高迪——这个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天才,显然是一个异数。 

      高迪1852年诞生于西班牙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雷乌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迪设计了科米亚随性屋、比森斯之家、格尔之家、特瑞莎学院、米拉之家等一系列作品,它们大都分布在加泰罗尼亚,尤以巴塞罗那最多。他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到现在都还没造完的圣家堂(或译为圣家族教堂)。高迪用奇异的建造方法为20世纪建筑史增添了独特的一页。在建筑中运用玻璃、陶瓷、马赛克等的拼贴装饰与彩绘等,也都是极具高迪风格的手法。最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迪的房子》(徐芬兰著,2003年7月版)一书,向人们展示了高迪建筑艺术的全貌。西班牙皇家高迪馆馆长霍安·博萨戈达·诺内利欣然为此书作序,肯定了作者对高迪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与认知。 

      《高迪的房子》将高迪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早期的东方风格作品,其二是新哥特主义及现代主义风格作品,其三是自然主义作品。高迪的早期作品,如位于西班牙北部坎达布利卡山脉海岸的科米亚随性屋,以及位于巴塞罗那市的比森斯之家、格尔之家、格尔馆等,有着伊斯兰装饰性风格。在自己的建筑理论成熟时,高迪开始迷恋自然。书中写道:“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弯曲线造型转换而成的。高迪喜爱大自然,特别注意动物、植物及山脉的造型。他观察入微,他所看到的自然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具有效用、实用的美,所以寻找到他所要的美感——自然就是美,美即是实用性,实用即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即是实用的展现。”

      巴特略之家和米拉之家是高迪实践自然理论的代表作。前者采用小块彩色陶瓷及玻璃做成有机造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是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这座充满神秘气氛的房子,在晚上观看更为奇妙,高迪自己激动地称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天堂的房子”。米拉之家“酷似断崖的外观,内外连续性的建造方式被喻为‘迷宫’的写照”。其连续性的弯曲造型,像海浪起伏具有动感,立面大窗一个洞一个洞犹如蜂窝,也让人觉得这房子是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 

      当然,高迪对人类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圣家堂。圣家堂是一座象征巴塞罗那或加泰兰人身份的教堂。高迪自1885年起设计第一张圣家堂的草图,1914年后则以全部精力投入圣家堂的建造,不再接任其他新的建筑设计工作。整座教堂只完成了东西两侧塔堂,圣家堂建筑物大部分至今仍在建造,也许还得花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高迪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圣家堂了。他每天从格尔公园步行十几公里到圣家堂工作,直到最后因为年迈不得不离开格尔公园的住处,住进圣家堂的工作室里。在那里他每天工作、祈祷、做礼拜,很少出门。如果出门,那也是为圣家堂建筑工程募款。 

       高迪是天才,也是个工作狂,他把时间都献给了建筑,终身未娶。该书作者很感慨地说:“有谁能像高迪一样,细心地要求把一块一块砖头慢慢地‘砌组起来’?没有一位建筑师能像他那样有‘时间’,耐心地每分每秒、每小时、每一天跟着建筑物‘成长’,盯着建筑物看,与工人讨论建筑的形式与结构,指挥着每一步可能‘失败’或‘成功’的建造进行。如此的锻炼怎么不会锻炼出一位伟人来呢?因此,高迪一生充满着各种传奇性,他的作品至今仍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不求名利的建筑师,高迪衣着简朴,甚至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当他74岁外出被电缆车撞倒时,没有人想到他就是高迪,没有路人赶快帮忙送他到医院,后来由劳动警察送他到穷人医院,两天之后高迪与世长辞。 

      繁复的细节与装饰是高迪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这样的姿态似乎与现代建筑运动截然相反。我们今天到处可见“极少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听到的是建筑界的名言:“装饰就是罪恶”,“少就是多”。然而,建筑史或艺术史却有更多的复杂性。在高迪手里,装饰不是罪恶,装饰是建筑师天才的显现,“多”同样是简洁的新符号。高迪的作品构成了现代建筑运动之外的另一条脉络。虽然他也吸收了哥特、伊斯兰教、新艺术等各家建筑的精华,但他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改造成为奇异无比的建筑结构。 

      高迪的存在,让我们终于能够从另一视角来重新审视现代建筑运动,重新思考建筑文化的问题——我们的建筑师既缺少现代建筑大师的简约手法,又缺少像高迪这种用心灵去装饰人间的独特建筑语言。所以,中国当代城市呈现出一种缺乏生命力的无可奈何的景象。城市在迅猛发展,建设规模举世罕见。但是,这些新的城市建筑却缺少灵魂。所以,我们需要阅读高迪。


      4楼2007-02-24 21:19
      回复
        作者: qieshisb 2006-11-3 19:07   回复此发言 删除


        5楼2007-02-24 21: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