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年少一场梦
幼时随外公生活。外公是个书卷气极浓的老古董,我这个小和尚总免不了听外公教写诗词,美其名曰把我培养成书香才女。只可惜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懂得摇头晃脑随声附和。现如今那些诗词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了,倒是唐诗里那些迷人的风景我还记忆犹新。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都执迷留恋纸上的长安。
不过再怎么样执迷,亦不过是幼年痴梦。渐渐长大,回到父母身边,也渐渐忘记了那些在外公身边的时光。外公去世之后,我更加不愿意去回想,我怕我难过,那是外公最不愿意看到的。直到春节回家,整理旧书时,无意间看到外公的笔记本,很杂乱,上面有前人的诗,也有外公自己作的,还有只言片语是关于他对长安的迷恋和对我的期望,看了不免心下怅然。那夜我突然想起河图的《不见长安》。
小楼的词写的真好: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
的确,多少人各尽悲欢只为了那座城,又有多少人为了那悲欢执迷一生。外公一生,恋着那座城,迷着那些诗词中的悲欢,却一生未能到达那个地方。听着《不见长安》,真不知是命,还是幸。
那天我就想,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长安,为了我,更为了外公。
不久后,我与姐姐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我脑海里不停想起《不见长安》的曲调,觉得自己竟是歌中那人,只为了年少的梦便不顾一切地踏上旅程,有点想笑却又很想哭。
结果是早已预料到的,西安,不是长安。那个长安早已死在纸上,但却活在每个痴人的心里。
走上回程的火车,蓦然想起歌的最后一句:千万里外,我怅然回看。
其实我以前真的很不喜欢听《不见长安》,总觉得曲子太慢,太平乏。可现在再听却觉得平乏得妙。人生拢共几十年,有多少人能轰轰烈烈得过一生?多少人到最后并不是未能实现梦想,而是梦想本不是自己想得那样。就像歌里的那个少年,踏过千山万水,只为了心里的那个长安,可是却不知道纸上的长安,故事里的长安,都不是长安。不过,这也不过是件小事,歌里的少年怅然归往,回去了之后也就这样淡淡地过一生,或许老了的时候,也会像外公那样,与自己最疼爱的儿孙讲起故事里的长安,依稀还是年少的光景,欣欣然地去寻自己的长安。
回到家之后,我突然很想去看看外婆。于是自己一个人独自下乡。走到老屋门口,看着外婆还在做事,觉得外婆似乎老了。上前与外婆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外公。外婆一脸怅然:“老东西年轻的时候没少让我受气,动不动就东奔西跑,真是个浪人!到老了才晓得归家。我记得有一年他还跑去西安,一去就是半个月,把我愁得。结果回来了,倒还说自己心情不好,几天没吃饭,也不知怎么了。”我突然有点啼笑皆非。
抬头却看见外公的遗像,忽然记起《不见长安》的文案:我一个人走过千万里,从没觉得孤独。开始觉得孤独,那是到长安之后的事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长安城。我花了一辈子,才弄清楚自己其实从没到过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