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传吧 关注:2,699,844贴子:60,477,574

北京北海:明代团城位处暴雨中心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积水成了“汪洋”。但今天上午,记者获悉,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没有排水明沟团城雨过却不留痕团城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圆形的城墙高高耸立,将团城围得像铁桶一样严严实实。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在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 “暗”藏玄机青砖和涵洞“联手”排水 2001年,团城里的古树“白袍将军”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偶然发现了这套古代先进的排水系统。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据悉,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团城上有十一个这样的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间,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文/记者白冰注:团城的渗排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储存了天然降水,并在旱季和雨季之间调节余缺。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IP属地:江苏1楼2012-07-23 09:53回复
    今天看到这个新闻 让我无言以对啊 600年前的建筑排水系统 对那些专家真是响亮的一耳光啊


    IP属地:江苏2楼2012-07-23 09:54
    收起回复
      2025-07-23 16:23: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会火?


      3楼2012-07-23 09:55
      回复
        每次北京积水,大家就会拿它与青岛比,甚至与故宫等地相比,北京的排水能力处于什么水平? 北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故宫和北海团城,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下多大的雨都不会积水。目前还在北海团城服役的雨水工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比如说团城,地势高,里边种植古树,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此外,包括一砖一瓦都有古代人的学问在里边,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技巧学问。不过这么精细的设计都是服务皇家。目前我们城市的雨水系统都是建在平地上的,下水慢。而这些建筑结构都是建设在高地的。而青岛的雨水系统设计标准是德国人设计的,能应对至少1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当时也花了很多钱,设计标准肯定是比北京高很多。但是,北京市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道路和桥的都是依照国家标准来建设的,我们排水部门则是依据市政府的要求进行建设。从目前来看,北京市虽然符合国家的标准,但是一些重点地段也有提升标准的必要。


        IP属地:江苏4楼2012-07-23 09:56
        回复
          我大帝都啊 怎么能这么脆弱的 连以前的封建王朝都知道把自己家门口设计好 大北京悲哀啊


          IP属地:江苏5楼2012-07-23 09:58
          回复
            不要沉了啊


            IP属地:江苏6楼2012-07-23 09:59
            回复
              尼玛 单机版了


              IP属地:江苏7楼2012-07-23 10:00
              回复
                应该枪毙了北京的建设局长.古时候不是这样的吗?


                8楼2012-07-23 10:01
                收起回复
                  2025-07-23 16:17: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城市病,难治。参照古代做法不现实,毕竟现在都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古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需要,只能在老城区发挥作用。但是新式的方式因为前期欠账太多,现在再去建设的话成本高得难以想象。上海这边前几年也试图在张杨路下边铺一条欧美式样的粗大管道,想集成所有管线,方便排水和维修,但是因为成本太高,和占用主干道时间太久(张杨路是浦东最主要的干道之一),所以后来放弃计划。
                  


                  12楼2012-07-23 10:14
                  收起回复
                    可能会火吧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07-23 10:16
                    回复
                      今天看到这个新闻 让我无言以对啊 600年前的建筑排水系统 对那些专家真是响亮的一耳光啊


                      IP属地:浙江15楼2012-07-23 10:21
                      回复
                        这样的帖子 不顶你还是个又血性的中国人么?


                        17楼2012-07-23 10:23
                        回复
                          天气太热啦!昨天买了筐鸡蛋,到家变小鸡了!买了个凉席,一睡变成电热毯了!汽车不用点火自己发动了!在路上遇到个陌生人,相视一笑,变熟人了!桌子太烫,麻将刚码好,居然糊了!---提醒:请大家注意防暑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07-23 1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