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大人:伏念
官网对大师公的人设是:“伏念,儒家掌门,推崇王道治国,独创圣王剑法,外形高雅不凡,非常骄傲,对于儒家学说和天下大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一直努力将儒家发扬光大,佩名剑太阿。”
这点很符合大师公刚刚出场时给人的印象,气度高华,不怒而威,好一个大门大派的当家人模样!当颜路说起李斯一行人的到访有点突然的时候,他淡淡的应了一句,也还在意料之中。由此可见他对天下大事是有所关注和分析的,料到秦国灭了墨家之后的目标就是与之并称为当时两大显学的儒家了。大师公身为儒家掌门,要是连这点政治敏感都没有的话,莫说是讲儒家发扬光大了,在这个风云动荡的乱世只怕是连生存都举步维艰了吧,而在天明和少羽进入小圣贤庄时所见的景况而言,儒家此时在那个时代还是很受推崇的。单单从这点来讲野都是全靠了大师公领导有方啊。
他料到秦国将打压目标转移(至少那时双方还没有撕破脸,嬴政纵然有心也尚未付诸行动,还算不上打击吧),那么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出使小圣贤庄传达来自嬴政的警告,便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了。而李斯此行为立威仪,自然会带上一些他精心搜罗的各方豪杰门客。所以无论李斯带来谁来,他都不会太诧异,哪怕是年纪轻轻功力就相当深厚的阴阳家的国师了。只是在楚南公出场时他稍稍有点吃惊(由此可以推断楚南公的身份不一般,连伏念看到他都难免吃惊,也许他在接下来的几部戏中会有重要作用~~~我不知道,我不是神棍不是预言帝,我只是推测,只是瞎猜,谁也猜不准玄机的心思)。
看大师公对良颜相互掩饰时的反应也可以推断出大师公其实对良殿的一些行为也是默许的,不然二师公也不能经常为子房打掩护(不怕被严厉的的大师公批么),二人在他身后的言语也不会如此自然轻松,仿佛理所当然(就是良颜二人算准了大师公在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不会斤斤计较,只要与原则立场无碍,他一般都会宽大处理的。看来大师公也是一个外严内宽的人哪)。
公孙大妈一出场,很明显的三位师公一起抽了一口冷气,而大师公在应对胖大妈的调戏时,难得的露出了一点尴尬,想来的平素从未有人敢如此当众调戏堂堂的一派之长吧。真是为难了大师公,明明被人给雷成那样了,还有如此急智,夸人不同凡响(他是主,莫说儒家向来讲究礼仪,要顾及客人的颜面,就是不看胖大妈的面上,旁边还有个一心想找茬的李斯呢)
如今我一想起不同凡响这个词就想起胖大妈,心里就忍不住狂笑——是我错了,大师公我真的不是有意的。
言归正传,众人在客厅时,听见李斯话语中的威胁之意时,。连一向云淡风轻的二师公都忍不住皱了下眉,三师公更是频频望向大师公,仿佛征询他的意见,又仿佛是想看他的反应,由此来当做将来劝服大师公联合墨家等各个门派反秦的参考依据。
而一向以发扬光大儒家为己任,对天下大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的大师公有岂能听不出李斯的言外之意呢。只是他作为一派之长,身份特殊,当此之时一言一行都关系这门派的兴衰荣辱。他只能假装那只是李斯的客套之言,从而与客套之言对之,而将担忧之情隐忍于心。直到李斯离开,他才对两位师弟隐隐的表达了自己的担心,那一刻,他仿佛又有了二十年前藏书楼大火出事前一晚那心神不宁的感觉。
这种感觉,其实在李斯一来就有了的吧,这个乱世,只要一切还在他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只要儒家和儒家弟子能平安稳定的生存,其实一切的威胁、挑衅,甚至的羞辱他都是愿意忍受的吧。不然,在李斯吃了荀卿的闭门羹之后,他也不会将明显在接下来几集就可以看到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师叔刻意说成的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了。他必须为李斯找台阶,无论他多不愿意。(李斯再怎么样也是当朝丞相,得罪了他儒家没有任何好处,何况他和嬴政早就有对儒家下手的心了。)
师叔那样意气用事,明显是授人以柄(虽然及时没有这回事,李斯他们要是有心也完全可以编些莫须有的罪名来,但是即使大师公明白这点,也还是要李斯找台阶的。当此之时,他亦不得不为耳。),但是碍于身份,他不能亦不会对师叔的所为有任何意见,只是不留痕迹的在旁将不良影响尽力降到最低。
子房的所作所为相信他也不会一无所知,对天下大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的他也许也能体谅子房对天下的慷慨抱负和激烈行为吧。(也许大师公自己也对嬴政的暴政心怀不满,只是碍于身份不好表达,而子房的所为虽然激烈,但还在他可容忍的范围之内,所以对子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在客厅中胖大妈用她的歪理连接击败了七位儒家弟子。这一点,连颜路都忍不住频频望向他,想向他讨个主意。在座众人之中,最不能容忍儒家弟子丢这个脸的人就是他了吧,哪怕明知胖大妈是得了李斯的授意来羞辱儒家的,他也只是隐忍,一言不发的静观其变。(大师公这个掌门当得真是辛苦啊)
而接下来他在上课时,天明频频迟到,要是换了别的老师,只怕早就请他去办公室喝茶了,再屡教不改的话,也许还会采取一些更加严苛的措施比如找家长、劝退什么的。而他没有,只是问天明知不知道自己错了,做了适当的惩罚之后,便不再多加追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一个客栈的小学徒的态度也非常平等温和,完全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感觉。
大师公在小三中的戏份不多,但是就这样,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显眼大派掌门在乱世中的魄力与辛苦。对此,我直想到一句话——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