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774贴子:1,285,876

关于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7-19 10:53回复
    第一种理解(来自某词典“赵藩”词条)
    赵藩是清末民初的一介儒生,白族农家子弟,他在昆明中过举之后,并曾五次上京赶考,均遭遇落弟,后来有幸被当时的云贵总督岑毓英看中,被邀入幕府当师爷,继而又受聘为家庭教师,主教岑三公子岑春煊,历时七载。岑毓英死后,岑春煊亲自出面为赵藩请咨,并资助其入京候选,得到光绪皇帝召见,派他到四川任省筹饷局提调,并历任酉阳直隶州官等职。光绪十八年即赵藩攻心联出台这一年春,四川遭大旱之灾,加上当时洋教堂教士胡作非为,引起简阳、华阳等几十个州县爆发了义和拳运动,且其间成都板桥的义军对局势造成很大威胁,这支义军曾几度挫败官军,并两度围攻成都,震动全川,慈禧闻讯,撤了川督奎俊,宣 调岑春煊接任。岑三公子历来很赏识老师赵藩,在他入川前便急忙把赵藩请到成都相辅,而岑春煊一到职就接管了四川军政大权,对义军展开镇压,义军不支,节节败退,被迫退往山区。岑进入成都仍继续清剿,搜捕义军,并杀了义军首领十七岁少女廖观音,这时赵藩赶到了成都,便及时向岑春煊建议:安抚民心,减轻民负,并实施新政,开办各种学堂,培育人才,一天公务之余,闲步散心,在武侯祠前偶然触发灵机,想起诸葛亮一生勤奋为国操劳,凭借赤胆忠肝,良谋机智,治蜀成功,赢得种种业绩,一时感慨良深,从而联想到自己应该及时以此为契机,引古鉴今,向岑春煊婉言进谏,赵藩的主意打定后,呕心沥血,酝酿构思终于创作成功,写出了这副“攻心联”。
    


    3楼2012-07-19 11:08
    回复
      2025-07-27 21:28: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审势,什么是审势,审时度势也。世界上的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是随环境、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发展、而生灭的,因此唯物主义辩证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铁律:“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这个铁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之则成,逆之则败,古今中外,概莫例外。这里赵藩借用诸葛亮从严治蜀与法正意见相左的故事,说明治国策略必须审势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史实是:刘备夺取成都后,为了实现四川的长治久安,委托诸葛亮拟定“治国条例”。而在如何治蜀这个问题上与法正的观点产生了分歧,诸葛亮坚持以法治蜀,在拟定的治国条例中颇重“刑”法,对此,法正谏道:“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法正的劝谏而宽刑省法,他对法正说:“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骄,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诸葛亮这番话,针对汉高祖治国的历史经验和当时西川的现实状况分析得头头是道,法正听后,心服口服,诸葛亮坚持“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古训,治理西川,果然,自此平民安定,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使惨遭战争破坏的西川,在社会秩序安定下来以后,生产迅速得到发展。
      古人讲:时移则势易,势易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要有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否则只在具体方法上做文章,决不会有大作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治理军队,指挥打仗更是如此。一个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挥员,若失去了审时度势的清醒头脑,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之中;一个富有历史知识的军人,如果不注重研究客观现实,不注重研究战争的发展趋势也有可能陷入思想僵化的囚笼。


      4楼2012-07-19 11:09
      回复
        第二种理解(来自百度知道的解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说的主要七擒孟获的,说诸葛亮能够从心理出发,七擒七纵,让孟获心服口服,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叛乱,让像反侧这样的造反事件就自动消失了(这也影射了诸葛亮其他一些军事行动)。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说的是诸葛亮不明白蜀弱魏强的原理,一味坚持北伐魏国,导致蜀国最终灭亡,以致在治理蜀国时所(对一部分人)施行的宽大的政策和严厉的方针都是徒劳的。


        5楼2012-07-19 11:10
        回复
          总的来说,
          第一种理解是:不审势是指岑春煊不知审时度势安抚民心
          第二种理解是:作者以成败论英雄,不审势是指诸葛亮数出祁山北伐曹魏是穷兵黩武,不自量力
          我觉得好像第一种更符合情理,不知道大家更偏向于那种理解呢?欢迎回帖讨论~
          


          6楼2012-07-19 11:19
          收起回复
            再上一张图~


            7楼2012-07-19 11:20
            回复
              很明显第一种,第二种毫无依据


              IP属地:河南8楼2012-07-19 11:23
              回复
                很显然"度娘晓得"是易大湿写的


                10楼2012-07-19 22:02
                回复
                  2025-07-27 21:22: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捂脸逃走~~~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2-07-19 23:49
                  回复
                    贼到兵先走,兵来贼已空,可怜兵抓贼,何日得相逢
                    孟获叛乱,蜀兵七抓,诸葛亮七放,这等作奸犯科为黑恶势力保护伞
                    还写诗:自古知兵兵非好,后来治蜀蜀深思,攻心则反侧,审势即宽严。自消皆误;
                    反义申明,难怪司马懿 ,空城计放了诸葛亮~~~~~~~~~


                    12楼2014-01-19 16:48
                    收起回复
                      第二种解释其实可以融入到第一种里面的【个人认为啊~】顺便,从来不觉得这个对联在黑我亮,不知道那些个砖家什么脑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1-19 17:58
                      收起回复
                        百度知道不能乱信……
                        放到某相这里来说,“不审时宽严皆误”明显是郭冲五事里那一条的解释,是对某相弛世用重典的肯定,和“自古知兵非好战”的关系不大。
                        “自古知兵非好战”,可以从某相的出发点来理解,还是郭冲五事,“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是百姓陷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就是说用兵的出发点并非是“好战”~


                        IP属地:北京15楼2014-01-19 22:14
                        回复
                          言辞释义只为各人需要服务而已


                          IP属地:江苏16楼2014-01-31 0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