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斌策吧 关注:33贴子:1,304
  • 13回复贴,共1

【拜吧/笔记/提纲/重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帖似乎出现百度故障,故而重发


IP属地:四川1楼2012-07-16 21:13回复
    【1】先秦的中国文化发端
    一,政治与文化
    1, 传说史料:
    是指发明文字之前的,口耳相传的史料,出现于氏族社会后期(新时代晚期)。那时已经有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2, 炎帝(炎帝部落后南迁)
    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原始工具耒耜,培植出粟,人称嘉谷。
    陶器的发明者,“耕而作陶”。
    创立日市,进行产品交换。
    发明医药,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发明五弦琴,作舞乐《傩舞》《下谋》。
    3, 黄帝部落的发明(部落后东迁)
    仓颉(《世本》)沮诵(《书式》)造字
    黄帝发明冠冕(御寒/教化),建立公有制财产制度,设立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是管理制度的肇始。
    胡曹发明衣裳
    4, 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的沿革
    司马迁根据《世本》《大戴礼》记载,颛顼为黄帝孙,帝喾为黄帝曾孙,唐尧为皇帝玄孙,舜禹为黄帝九代孙。


    IP属地:四川2楼2012-07-16 21:13
    回复
      二,经济
      1,南稻北粟的农业
      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共同特点:
      ① 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时代早起
      ② 由采集演化成种植业(农业);驯化动物衍生出畜牧业。但是不同文明主业副业划分不同,中国是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业。
      ③ 原始农业本身发展的阶段性
      熟荒耕作制:焚林—种植—废弃,再次焚林
      2, 中国早期农作物简介
      前期农耕文化:粟,稻(籼稻和粳稻)
      小麦:原产地西亚,商周时期传入
      高粱:魏晋时期传入
      3, 定居形成的聚落对农业的发展已经可见发端
      聚落分为:沿水阶地聚落;岗丘聚落
      这种模式使得中国的农业发展两千余年从未断过
      4, 西周战国的农业
      继承了炎黄时代的农业
      西周:农具仍主要用骨,木,石,蚌制作,青铜农具不够多;种类有新发展。
      耕作制度,由熟荒耕作制改为三田制(即两年抛荒制度)
      发展了人工灌溉和除草培苗技术
      战国:
      铁器的使用;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使用
      5,古代陶器和玉器(西陶东玉)
      陶器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
      (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彩陶;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最发达
      6,从符号到文字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为典型,绝大多数为家族氏族的标记族徽或用来纪事。
      龙山文化发现了文字诞生的可靠证据,文字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使用同样会使巫师的地位空前提高,文权神权政权达到统一。
      7,龙文化: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是与原始农业密不可分的,代表着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包括气候,天文,生物等的崇拜。是中国重视自然科学的萌芽。


      IP属地:四川3楼2012-07-16 21:13
      回复
        【2】中国哲学
        一,天人之学
        天从西周开始有两重概念:有生命的天神及其天命;无生命的天体。
        中国历届关于天道的不同观点:
        1, 重视人道轻视天道的观点:
        西周末年****形成的“问天”传统
        2, 天道自然的观点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老子,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 天人相分的观点:
        荀子:强调事在人为,人类有知有义,区别于水火,草木,禽兽
        4, 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刘禹锡:天与人都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彼此不能取代
        二,变易之学(“有对”之学)
        此学主要研究古今之变,也就是政权更迭的原因,《尚书》和《周易》中皆有提及
        历史上有几种主要理论:
        1,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老子“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易传》——穷则变,变则久,久则通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上:
        魏晋玄学和道教夸大静止的作用,“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
        佛教夸大动的作用:“动时正静,静时正动”
        宋明提出比较完整的动静观:
        周敦颐——动静相互贯通
        张载——“静亦有动,动而不穷”
        王夫之——“静亦含动,动不舍静”
        2,关于“有对”是事物变化源泉的观点
        《周易》最早提出此观点,《老子》《孙子兵法》《易传》皆有所涉及,先秦和宋明是有对之学的两个重要高峰
        《老子》——系统的揭示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提出美丑,长短,高下等各种对立范畴
        不足:对于转化认为是无条件的,造成了不可预知未来的特点
        《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有对思想,认为人是强弱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重视指挥者主观能动性与被指挥的士兵的纪律与勇敢
        《易传》——进一步提出有对之所以可以促进事物发展是因为对立面相反,“相推”“相摩”的必然结果。
        有对的哲学范畴:起于王安石,朱熹——对历史上有对之学的概括,朱熹言“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邵雍:一分为二;张载:一物两体
        张载看来:对立范畴的性质相反,就是两端发展的不平衡性,称之为“不齐”
        3,关于对立两方面必有一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老子强调柔弱的作用,贵柔,守雌
        《易传》强调刚的作用
        孙子兵法是有对之学之于人与军事的范本
        三,会通之学
        特点;善于辩论并且互相吸收
        春秋时期的各家理论的争辩:
        道家——天而不人,回归自然,否定人的主观欲望与知识
        儒家——认识宇宙的中心
        学派之间相互辩论吸收,这贯穿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始终
        吸收各学派的思想成果将其上升到理论成果,反过来影响各学派


        IP属地:四川4楼2012-07-16 21:13
        回复

          【3】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一,传统美德
          孔子:研究社会的人际关系;注重仁与礼;把人的道德品德排在重要的地位;利义可以兼得,但是不可以见利忘义;
          强调气节,包括民族气节于忠诚;敬老养老也是;多民族国家主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重视教育。
          二,中国史学特色
          渊源:在黄帝时期设置专门的史官
          原因:道德教化的历史意义导致中国古代历史发达
          时间记录:
          战国到两汉是中国历史的学的定型期
          魏晋南北朝致明宋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末清初致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史学总结转化的时期
          特点:描写的中国社会生活非常丰富,善于描述历史人物的特点和个性;对人文道德的追求;密切记载自然变化和社会人事的关系;注重地理记载;注重史学家的品德修养和技能训练(即史德)
          从历史的横向角度看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历史;从历史的纵向角度来看,史学注意到典章制度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生活的复杂关系。
          编史步骤:确定史实——确定体例——具体叙事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知人论世(设身处地);强调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诗:注重诗心(写诗的源泉和动力),诗眼(诗人独具的慧眼),诗的题材,诗情(强烈的,具有典型性,真诚的),诗才(想象力和诗语才能)
          戏曲:
          世界上的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希腊悲剧喜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的三个研究问题:本色问题(简明易懂的语言),行当问题(适合舞台演出要求),文采问题(性格化和动作性的语言)


          IP属地:四川5楼2012-07-16 21:13
          回复
            【4】中国古代宗教的主题(佛教和道教)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佛教始于印度,四大为空(地水火风),人生是苦,寻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似的觉悟。
            中外佛教交流的特点:
            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化的最好”(与本土文化结合的最好)
            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宗教
            道教的思想来源: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古代以来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道教的其他文化渊源:儒教方术;经学文化;墨家尊天信鬼的思想
            道教的其他发展:建筑(宫观),美术,石刻雕像,文学作品(独创步虚词),音乐,文化,得道方法(内外兼修),道教宗教理论(结合儒家思想——伦理制度把人与神皆等级化、把儒家的忠孝思想和性命学说写入道教教义,结合佛教思想——吸取佛教制度,照搬佛教教义)
            三,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主要影响中国哲学
            道教主要影响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外丹内丹术与道教医学;道教建筑学)
            佛教道教推动中国形象文化发展:
            ① 传统国画中的文人佛和道画的新品种
            ② 传统文学中产生了一批以佛道为题材的著名作品,带来新的意境,文体和遣词方法。


            IP属地:四川6楼2012-07-16 21:14
            回复
              【6】育才
              一,学校
              原始社会的经验传授是学校的萌芽——奴隶社会的贵族官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大一统社会的教学多样(官学:学校选拔,考试,管理制度;私学:推动科技和思想发展、内容多样化,承担启蒙任务弥补官学不足)
              缺点:蒙学教育体罚现象严重
              书院:教学语言就结合,学术自由;学生自修导师知道结合,培养学习能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结合
              二,传统文化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的要求:
              尊师爱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宽度与精度的辩证);温故知新;身体力行;教学相长


              IP属地:四川8楼2012-07-16 21:14
              回复
                【7】艺术
                一,书法
                要求:写汉字,用毛笔
                要素:笔法,结体(就是字体结构笔画安排),笔意
                经典作品:王羲之,兰亭集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怀素,苏本自叙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赵构,草书洛神赋;赵孟頫,胆巴碑
                二,国画
                经典作品: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王维,辋川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马远,踏歌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徐渭,墨葡萄图;朱耷,荷花双鸟;原济,山水清音图


                IP属地:四川9楼2012-07-16 21:14
                回复
                  【9】饮食
                  农业发展:
                  夏商周畜牧业发展——春秋水利工程修建,铁犁牛耕,小农家庭兴起——汉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并写出总结性书籍(引进葡萄,胡桃,胡麻等)——魏晋,经济重心南迁,水稻在南方种植——唐朝制茶,养鱼发达——明清开发食物资源的方法越来越细密(明从海外引进:番薯,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辣椒,番茄;清朝引进:菜豆,甘蓝,向日葵,花菜)
                  饮食文化:
                  先秦《神农食经》——汉代,很多文人对饮食感兴趣,品尝制作美食(此惯例一直延续到清朝)——魏晋《淮南王食经》《食经》《崔氏食经》《马琬食经》《四时御食经》,贾思勰《齐民要术》——隋唐,《领表异录》记载岭南饮食文化——宋《山家清供》记载山民饮食文化——明清,致力于救荒《救荒本草》《野菜谱》《茹草编》《野菜笺》,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特色:
                  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科学性;豪门奢华和百姓平和的倾向共存


                  IP属地:四川11楼2012-07-16 21:15
                  回复
                    【10】建筑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产生房屋结构,长江流域产生干阑式建筑——夏朝,夯土建筑,并逐渐在建筑中渗透等级制度——魏晋,佛教建筑——唐代,形成了民族交流的雍容华贵的盛唐风格——宋,风格糅合绚丽——明清,以清代为代表的晚期风格
                    特点:
                    体现传统的伦理观念;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苏州园林师法自然为典型);体现文化追求多样性的特点;注重建筑物内在联系;体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塔为典型)
                    传统建筑四种类型及文化内涵
                    宫殿与城市格局(按中轴线对称,坐北朝南,依山靠水,代表臣民的服从和王室正统);园林建筑(对自然的推崇);宗教建筑(对外来文化的融合);民居(不同地区居民的文化风俗)
                    【11】中西方文化之辩(略)


                    IP属地:四川12楼2012-07-16 21:19
                    回复
                      【完】
                      笔记原始书籍: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


                      IP属地:四川13楼2012-07-16 21:20
                      回复
                        我现身了~~~~


                        14楼2012-07-16 21:40
                        收起回复
                          好全面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2-07-18 09: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