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讲历史吧 关注:11贴子:511
  • 5回复贴,共1

寒假作业(1)答案

收藏回复

  • 218.12.27.*
第一章末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我们认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
A.奴隶制改变了人类无国无家的局面
B.这种制度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C.它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D.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答案:B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答案:A
3.下列关于西周井田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度
B.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
C.分封制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坏
D.春秋时期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
分析:井田制是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答案:C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据此回答7~11题。
4.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
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使用于农业和手工业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
答案:A
5.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其性质而言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推进祖国统一的战争
C.推翻周王朝的战争 D.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答案:D
6.“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
A.战争的阶级性 B.战争的目的
C.称霸的形式 D.周天子所持的态度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应用能力。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卿大夫逐渐取代了国君,掌握了各国的大权,争霸战争的领导阶级也由奴隶主阶级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当然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有所不同,但这个不同也是由阶级变化造成的。
答案:A
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 D.井田制遭到破坏
分析:材料中的“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其“迟”的原因在于劳动者“匿力”,因此,相对应的“分地”指的应是“私田”上的耕作方式,其“速”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无所匿其力”,由“匿力”到“无所匿其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剥削方式的变化。
答案:C
8.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能力。“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都是按田亩征税,这实际上就是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
答案:C
9.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C.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D.建立县制
答案:A
10.在文化上,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有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百家争鸣”  ③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编钟  ④“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当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劳动者的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较为丰厚,影响了资本的流向。
(2)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封建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奴隶式)并存。反映了当时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
(3)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



1楼2007-02-14 00:25回复
    • 121.29.170.*
    老师第一页第八题为什麽不选B项?


    2楼2007-02-14 18:2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218.12.27.*
      8.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其实质不是封建性质的,而是奴隶主阶级为了争霸或解决财政问题而实行的改革,只是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其本身并不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3楼2007-02-23 17:19
      回复
        • 60.1.133.*
        刘老师,你的邮箱地址是?


        4楼2007-02-26 15:55
        回复
          lzj709@163.com


          禁言 |5楼2007-02-26 16:06
          回复
            • 60.9.189.*


            6楼2010-07-22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