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hicism吧 关注:349贴子:3,261
  • 1回复贴,共1

【资料】gothic art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哥特”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国王的领地上诞生的。之后整个欧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响。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遍布欧洲,因此也称国际哥特式风格。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意大利哥特式绘画
     公元13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仍然受拜占廷艺术的强烈影响。十字军骑士在公元1204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了拉丁帝国之后,许多拜占廷大师来到意大利工作,他们将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传授给当地画家,当地画家接受了拜占廷的艺术传统,创作出许多拜占廷风格的圣像画来。其中比萨画派和佛罗伦萨画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画派。

     比萨画派的画家严格地遵守拜占廷艺术创作原则;佛罗伦萨画派最初较比萨更为保守。代表画家为契马部埃。


意大利哥特式雕塑
     意大利同欧洲其他地方都不一样。在意大利领土上,最早的哥特雕刻产生在托斯卡纳。意大利的雕刻家曾在法国进行过研究工作,他们把法国哥特艺术介绍给自己的国家。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和建筑始于南部西西里一带。这些地方曾受日尔曼皇帝腓特列统治。这位大皇帝非常喜爱法国尼姆斯大教堂里那些哥特式雕像,认为只有像《报佳音和访问群像》那样具有古典风格的雕像才合乎他的审美欣赏趣味,才能表达他那尊贵的地位和形象。尼柯洛•彼沙诺(约公元1220—1280)最初的雕刻艺术活动就是在腓特列宫廷里度过的。他在这里接触到罗马艺术传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之后他在比萨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公元1260年,他在比萨创作的布道坛浮雕是尼柯洛风格的代表,具有明显的古罗马晚期的浮雕典范。



IP属地:重庆1楼2007-02-10 11:21回复


    德国哥特绘画
         在德国的绘画中宗教题材已不占统治地位,出现了骑士恋爱与宫廷生活的题材。绘制细密画也不仅是僧侣的事,而转向手工业市民。

         公元14世纪上半叶,科隆画派著名,它开创了在木板上绘画的技术,促进了架上绘画的发展,他们画的圣像画幅并不大,常常是两扇折叠的拼板画,是用来装饰祭坛的。


    德国哥特式雕塑
         最先出现在德国的哥特式雕刻虽然是模仿法国的模样,但以端正见胜,并有着民间的特点,还有的是体现德国与法国的融合。

         德国的哥特式雕刻在处理人物形象时,很喜欢用怪诞的夸张手法,如魔鬼和地狱里的黑暗势力被表现为丑陋可笑,即所谓的“怪物雕像”。即使在庄严的题材里,依然有怪诞的形象出现。

         德国雕塑出现新派和老派,老派与德国罗马式联系紧密,新派则发展哥特艺术新的原则,主要是向法国哥特式学习。新派雕刻突出表现是对个性的刻画。科隆大教堂中的雕刻,标志着哥特式雕塑进入自己发展的最后阶段,雕像异常优美,眼睛富有表现力和充满热情,服装刻画得别具匠心,非常精致生动。

         当德国艺术家把注意力转向法国方面,哥特式得到了更加自由的发展。


    法国哥特式绘画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早在罗马式时期就开始使用,公元13—14世纪又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建筑工程的衰落,彩色玻璃窗画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这时插图恢复了它的重要地位。

         哥特式的插图还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公元13世纪巴黎最出名的细密画家奥诺尔的作品中已出现空间感。到了公元14世纪细密画已经有职业画家,这就促进了手抄本插图的发展,世俗性的抒情诗和寓言的插图发达,这时著名的画家有佛兰德斯人波涅夫与埃斯登,他们的画讲究结构的准确性,加上哥特式建筑上的十分复杂的装饰细节的刻画,画面十分精彩。

         公元14世纪末细密画开始与一般绘画合流,因而形成了公元15世纪中叶兴起来的版画和书籍插图两种新的艺术形式。


    法国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建筑源于法国,而哥特式雕刻则稍晚,它诞生于公元13世纪初叶。

         哥特式雕塑虽然没有脱离“石头圣经”的藩篱,但它克服了过去的粗糙性,向着较为自然的风格迈进。

         夏特尔大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哥特早期完整风格。在侧柱上排列一排雕像,每件雕像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重要的是恢复了古典晚期以来三度空间立体形的雕塑。盛期哥特式雕刻,在构图布局上,人物动作上都表现出成熟的技巧。兰斯教堂的雕刻是代表。它表现出对揭示精神世界的兴趣,有时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这清楚表明世俗性质雕塑的出现。

         在哥特时期晚期,浮雕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公元15世纪的雕刻艺术,克服了中世纪程式化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也克服了建筑与雕塑结合的形式束缚。随着世俗成份在艺术中的增长,独立的肖像雕刻逐步出现了。这个时期雕刻家对重量体积感产生了兴趣,因而开始追求写实的手法,尤其在勃艮第涌现了一批写实倾向的艺术家。尽管他们的作品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宗教感情,但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和人的生活。


    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重视外部装饰,雕刻的人物和装饰花纹布满了教堂内外,大量的雕刻正是体现了这个阶段造型艺术的突进。尤其是雕刻家在作品中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开始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约束,使雕刻艺术提高了一大步。

         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的关系已不同于罗马式教堂与装饰雕刻的关系。罗马式教堂中的装饰雕刻完全服从于墙的平面,使人物的表现受到很大的局限;哥特式的装饰雕刻则跳出了墙的平面,创造了许多半圆雕和高浮雕。
    


    IP属地:重庆2楼2007-02-10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