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斐斯德吧 关注:124贴子:2,714

渔山·印象——小白礁水下考古随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连载帖,每天一更,谢绝转载


IP属地:北京1楼2012-07-06 18:49回复
    1、
      这篇随笔的起因是6月4日的会议。那时我们考古队刚刚登上渔山岛,开会对大家的工作进行分工。林国聪队长讲到本次考古,除了正常的考古工作以外,还有向公众宣传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配合央视的直播,另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份比较艺术化的、大众化的工作日记能够给普通人看。
      林队长:“那么写一份艺术化的日记这个工作,我已经确定了执行人员。”
      林队长:“就交给我们队里的大才子吧。”
      林队长:“王亦晨。”
      我:“啊???”
    2、
      自从我参加考古工作以来,我受《明朝那些事》的影响颇深。我一直相信,既然历史能够用精彩的方式被大众阅读,那么考古也一样。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打扮得很具有老学究气息,为什么要对渴望了解我们的人说“不”呢?
      有的人讲,因为让公众看懂水下考古,没有意义,我们不需要让公众看懂,只要让圈内的精英们看懂就可以了。换句话说,我们的考古成果,是给老专家们看的。
      对此我深切不敢苟同,我们的考古不能永远只是为了让懂的人看懂。
    3、
      此次考古工作,地点位于浙江省象山县石浦东边的渔山岛。这一串地名比较复杂,在地图上象山紧邻宁波南边,石浦则是象山东边的渔港。我大致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石浦还算是个旅游点,各种海鲜什么的挺丰富。而渔山岛,则是海钓圣地,位于石浦东方的海面上,距离公海仅12海里。
      我是5月30日到达宁波的,这一天其他队员也陆陆续续到的差不多了,晚上举行了个晚宴,宁波方面的王所长出席欢迎大家。无论是宁波王所长,还是我们的林国聪队长,以及此次参加工作的十几个人,互相都是老相识了。中国水下考古就这么一个圈子,我的顶头上司,国博水下中心的赵主任曾戏称:一年到头就这么几张熟面孔,和这些人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自己老婆还多。
    4、
      一下冒出好几个单位,还跨省了,有点乱。我来帮读者梳理一下。
      中国水下考古是一个奇特的队伍,队员的编制隶属于全国各省的考古所、博物馆,当有水下工作时才汇集到一起。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接受过专门的水下考古培训班训练。这个培训班从1<1>989年至今,总共举办过六期(最后一期的官方称呼是“首届水下文化遗产(考古)”,但习惯上仍算作是六期),也被称为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黄埔军校。
      此次到宁波来的工作人员,有一期、二期的老队员,这些老队员如今在各自的单位基本都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本工地也主要是起指导的作用。潜水工作的人员,主要以三期、四期、五期、六期为骨干力量。由于论资排辈是水下考古圈子的一个习惯,所以下文中提到各位队员时,也会提到他们是几期的。
    5、
      今年天气反常,住在大城市里的朋友也许对此没什么感受。但对于受天气影响很大的水下考古来说,对此就很敏龘感。
      往年的宁波,到了6月鲜少有强烈的北风,基本也不受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宁波”之名就是由此而来。但今年不同,刚到宁波的几天,海上一直吹着北风,风力8-10级。这个消息着实令人不安,因为我们这几天就要把大量的生活和工作用品搬到石浦装船,用租来的渔船运到渔山岛。人员也要乘船过海。8-10级大风的话,海上情况大概会很恶劣,渔船地方小,坐人的地方也小,到时候人掉到水里还好说,那些价值连城的设备要是掉到海里,卖了我也还不上啊。
    6、
      酒足饭饱之后开会是反人道的行为。
      5月30日晚上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开会了……
      林国聪队长主持会议,给大家布置后面几天的工作。我们的路线与日程安排是这样的:5月31日将要带的东西打好包,等待装车。6月1日从宁波装车,设备、物资、人员浩浩荡荡奔赴石浦。6月2日渡海前往渔山岛,考虑到风浪较大,所以人员及一些随身的行李坐渡轮,其他设备、物资由我们租用的两艘渔船带过去。
    


    IP属地:北京2楼2012-07-06 18:52
    回复
        好日子也就剩下两天了,过了海到了渔山岛以后,可就是正式的工作了。
      7、
        作为第六期水下考古的学员,当初培训我们就是在渔山岛。为期一个月的魔鬼式训练给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渔山岛的厉害我是知道的。
        成群结队的蚊子、小咬,咬上一口留半年的疤,抹什么都不好使,喷什么都防不了。这是渔山岛最反人类的东西,其他方面,吃的住的苦一点,那倒是还可以忍受。
        渔山岛还值得一提的特产就是它的湿润,绝不仅仅是“湿润”。去年我的箱子长毛了,我的衣服长毛了,我的背包长毛了,连我的手机都长毛了。我的那个可以换电池、双卡双待的山寨苹果手机,就是在渔山岛落下了病根,此后每况愈下,又发挥了几个月的余热之后,终因触摸屏受潮扩散,抢救无效,宣告离世。
      8、
        5月31日上午前往宁波考古队所在的庆安会馆,将要带上岛的东西打包装箱,以便搬运。
        为了能够找到对应的箱子,每一个箱子盖上都要用油性笔写上箱子的内容。
        我们拿出来装箱的东西那可就五花八门了,基本是生活物资,这些还好说,在盖子上标注方便面、洗衣粉、牙具等即可。可还有一些东西就不那么好写。
        比如我从房间里拿出了一箱子塑料饭盒,这是干什么用的?我问了一下三期队员、和我同在国博工作的老邓,他告诉我这是此次文物保护的用品,大概是把出水的瓷器先放到塑料饭盒里,用清水浸泡以便保存。这都是此次考古队的副队长、具备传奇色彩与多重身份的金涛同志买的。
        于是我挥笔在箱子盖上写上“金涛的饭盒”。
        听起来很像是网游里掉的极品装备。
      9、
        关于我们的副队长金涛。
        为什么说他具备传奇色彩与多重身份呢?
        首先,他是一名博士。作为一个学士学位毕业至今都没有兴趣再读硕士的人,我对这个称号充满敬仰。
        然后,他本身在宁波考古所工作,但又曾借调到位于北龘京的、现在主抓水下考古工作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也就是我响应文研院号召、接受第六期培训的那一年,他正好在文研院工作。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很重要啊。
        第三,本次宁波小白礁工地,宁波所的林国聪任队长,由于文研院方面没有派任何人过来,所以就由曾经在文研院工作的金涛代表,任副队长。
        第四,金涛同时还担任本次工作的文保组组长,全权负责出水文物保护。为此他准备了大量的保护用品,这一箱子饭盒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后面的装箱过程中,我还见到了大量我叫不上名字的化学试剂。
      10、
        继续装箱、写字。
        本次工地将发给所有队员人手一套的帽子、外套、T恤、短裤,这些也都打好了包。然后我遇到了一箱不知道是啥的东西。
        里面有一个医疗包,但医疗包里是空的。
        里面还有一些不知道干啥用的金属器械。
        最后我挥笔在箱子盖上写:“不知道是啥玩意”。
      


      IP属地:北京3楼2012-07-06 18:52
      回复
          最沉重的几个大箱子,分别是:浅地层拖鱼,浅地层支架,多波束支架,以及多波束机组。
          晕了吧?其实我刚见到的时候我也晕,心中还暗自疑惑:“咦,怎么还有个拖鱼,难道我们开船调查的时候顺便还拉网拖鱼么?”甚至到现在我都没彻底弄明白它们仨的具体用法,只能就我所了解的进行一点简单介绍。
          首先说这个拖鱼,并不是说它是一个拉网拖鱼的东西,而是它本身形状像鱼,前窄后宽,还有一个背鳍。物探调查的时候,在船舷上组装好浅地层支架,用一个吊架把它放到水中,船拖着它走,就可以用声纳扫描。
          浅地层支架和多波束支架,都是完全由合金板和合金管组成,拆开来就是一块块板,在船舷上组装、固定。
          多波束的主要部分,是垂直挂在船舷外侧的一根长管,看起来很像金箍棒。底端是一个扁平的头,由它发射出声纳,扫描海底状况。
          多波束和浅地层的主要区别就是,浅地层扫描的是海床情况,如果海床上埋有可疑物体,在声纳成像上就可疑看得出来。它只能扫描一条线,而多波束扫描的是一个面。多波束主要用来将海底的地形起伏成像,如果海床上有沉船,就可以在多波束成像里清楚地看出其轮廓。这些设备目前都可以算是国际领先水准。
          多波束机组,由三台机箱组成,可以接在笔记本电脑上工作。接线方式极为繁琐,看了就晕,曾有师兄笑谈:你要是能学会这些线怎么接的,基本就可以跨入设备组行列了。
        19、
          另外我们还有两个长条形的木箱,分别装旁侧声纳(也叫旁扫)、磁力仪。旁侧声纳的具体用法我不了解,体积比浅地层拖鱼小,也是吊在船舷外侧拖在海中,只是其外形酷似鱼雷,有三个尾翼。磁力仪则主要用来探测海底任何有磁力的东西的反应,对于探测沉船金属制品所结成的凝结物特别有效,不过如果在近海港湾里调查的话,恐怕会因为巨量的生活垃圾金属制品而失灵吧……
          有趣的是,在渔山岛附近的五虎礁使用磁力仪调查时,居然对海底的木制船体也起了优良反应。不禁让我想起《银魂》里敏木斋说自己两腿之间的探测器坏掉了,前些日子还对拖鞋起了反应……
        20、
          干活的同时,我跟胖子船长聊天,问他最近的情况,他说最近几天都是8级以上大风,海上浪很大,这时候出海要出事的。
          晚上林队长开会,宣布明天为8级风,后天9级,大后天10级,所以决定就趁明天风比较小的时候渡海。所有人一早起来坐渡轮。
          林队长夜观天象,这在后来会成为一个著名典故。
        


        IP属地:北京6楼2012-07-06 18:56
        回复
          21、
            这一路上的风景,美不胜收。天低云黑雨茫茫,群山隐去雾为墙。渡轮犹如行驶在幽灵的大海上。
            我一直端坐甲板,和砚山边聊天,边观赏海浪。其实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大浪拍向小船,不断有水珠越过船舷,但我就是百看不厌。浪高有1米多,从一侧拍过来,小小的渡轮地动山摇,如果坐的是抓地力比较差的椅子的话,我觉得完全可以连人带椅子在甲板上来回滑动了。
            顺便在这里告诫大家,不要迷信所谓的躺着就不晕船的说法,这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的。比如这次,我们自己占了一个船舱,大概有四五排座位,行李和许多设备都在里面,还空着一些座,于是一些同志就躺在上面。可是那舱里本身就比较闷,而且能看到的都是静物,平躺的话更会因为海浪晃动导致一会儿脚高,一会儿头高。我下去拿烟的时候都觉得有点晕,就别提一直呆在里面的同志了,吐的天昏地暗。尤其我们唯一的女队员王茜,吐惨了。
          22、
            王茜来自山东威海博物馆,五期学员,是我的师姐。个头高,长得漂亮,开朗活泼没脾气,为人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欢她。她也是此次小白礁水下考古唯一一名女队员。
            不过看来晕船这个问题很困扰她。她后来回忆这次航行,说:“找了个塑料袋,吐啊吐啊吐的,我都怕塑料袋不够装!”
            同是五期、来自海南的黄康接上去问:“所以你就把吐出来的又吃下去了?”
          23、
            刚才说到晕船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同样是躺在舱里,王茜吐得死去活来,曾哥却一点事都没有,还靠在墙上玩电脑呢。
            曾哥,名曾瑾,以前他的绰号不叫曾哥,叫曾阿牛。自从曾轶可火了以后,他又获得了曾哥这个绰号,但他本人强烈反对别人叫他曾哥。来自江西,三期学员,技术过硬人品好,是少数深潜过100米的水下考古高手。同时,也是此次设备组的组长,之前我说我弄不明白的那些多波束浅地层什么的,人家门清。
            但据曾哥透露,我们水下考古中还有一大神级抗晕人物,号称完全无平衡感,绝对不晕船。此人名张辉,绰号灰机哥。
            据说曾有一次乘船渡海,曾哥、老邓、灰机哥等人一起,话说那日海上狂风呼啸,大浪滔天,除了灰机哥以外所有人晕船晕的七荤八素,唯有灰机哥岿然不动,稳如泰山。笔记本电脑在桌子上连放都放不住,可灰机哥一手按着电脑一手抓着鼠标,悍然在打CS!
          24、
            我坐在甲板上,眼看着海边群山隐去,海水由绿变蓝,颜色越来越深,随后又由蓝变绿,颜色转浅,渔山岛终于在雾中露出轮廓。
            久违了一年的渔山岛,这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每次看到它我就能回忆起潜水培训的那一个月。
            因为风浪太大,胖子和海琪的两艘渔船没能跟过来。此外据说还有一艘工作船,是巨大的驳船,将全程锚定在小白礁1号上方,作为工作平台,此时也正在日夜兼程赶过来。
            码头上,一个熟悉的人影正在冲我们招手,他是朱老大麾下技工团队的一员,通称老刘,作为先头部队已经上岛半个月了。
          25、
            老刘已年届六十,然而身体精壮,健步如飞,外表看起来也就40出头,被老队员称为驴一样的男子。据说自己在福州拥有一个徒步旅行爱好者协会,平时最大的兴趣就是出门遛弯、登山。
            此外,老刘特别擅长机电修理,无论手机电脑电视空调,都能修。随身自带一大堆我叫不上名字的家伙和零件,用的时候能铺满一床,被砚山称为兵工厂。
            早在2010年环渤海水下调查的时候,我就和老刘住一个屋,我俩可以算是忘年交,都是大烟枪。所以这次依然我和他住一屋,住在渔山岛最好的老柯宾馆。
            之前说过渔山岛特别潮湿,住一层的话屋里的地面基本常年都有水迹。这次我和老刘还是住一层(总共就两层,楼上是给队里的领导们住的……)。一进屋,老刘就展示了其不凡手艺——他从外面随便捡了几块砖头、木板,就在房间角落里搭了一个离地30公分的简易平台,把行李箱放在上面。这样至少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行李箱直接挨地受潮的情况。
          


          IP属地:北京7楼2012-07-07 17:02
          回复
            师傅~!!!你真的在象山?!!!!我开始还以为是重名呢!!!


            IP属地:浙江9楼2012-07-12 19:42
            收起回复
              要吃海鲜吃海鲜!!!


              IP属地:浙江10楼2012-07-12 19:45
              回复
                我终于考完期末+学业水平回来了~~~!!!!!!
                老孟你居然写了这个!!
                我的沙发…… …… ……
                你又停更了这是怎样啊喂……一天一更是谁打的啊…… ……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7-13 17:48
                回复
                  老孟你到哪里去了…… ……
                  @孟斐斯德 @孟斐斯德 @孟斐斯德 @孟斐斯德


                  IP属地:上海12楼2012-07-22 14:11
                  收起回复
                    CCTV不是去采访了吗?


                    13楼2012-07-25 16:30
                    回复
                      因为中间丢了U盘,资料丢失,现在又重新开始写了


                      IP属地:北京15楼2012-09-18 13:34
                      回复

                        33、
                        工作船,又称驳船,来自宁波满洋公司。船上总共8个员工,其中一名是船长。此外还有一条小狼狗。
                        说说我们这边见到的狗吧,岛上养狗的人家很多,都是土狗,其中就以老柯宾馆的两条大狗最招人喜欢。一条是黑白的,我们一直叫它花花,还有一条是黑的,我们叫它小黑。其实人家俩真不叫这名字,但因为从去年培训开始我们就一直这样叫,叫的它俩现在自己都知道这是在叫它俩了。
                        大概是因为老柯宾馆伙食最好,所以这两条狗也是村里最精神的,而且看起来似乎在村里的狗社交圈里很有地位,属于能说上话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带着它俩去村里逛的话,无论谁家的院子它俩都随便进,别人家的狗见了它俩都要躲着。
                        船上这只小狼狗还很小,估计也就两三个月,平时船员吃剩啥就喂它一点。从来也不洗澡,身上的黄毛一绺一绺的。
                        34、
                        在大船的起重机帮忙吊空压机和抽泥管等沉重设备的时候,我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在甲板上聊天。
                        黄康、司久玉、金涛、王茜、蔡敷隆这几名队员,都是五期学员,所以比较熟,经常互相开玩笑。黄康又喜欢狗,看到黄毛小狼狗在附近,就招呼它:“司久玉,过来!”
                        然而司久玉微微一笑,说道:“很明显这个狗应该叫小黄……”
                        黄康:“……”
                        35、
                        水下考古里有很多个1,南海一号、碗礁一号、华光礁一号、小白礁一号,还有舟山第一摸、天津第一跳等……
                        司久玉,就是传说中的舟山第一摸,这名号还是我闲着无聊拿我们这前面几期的队员的名字去百度上搜才知道的。之所以叫第一摸,是因为中国沿海能见度很差,水下调查要靠潜水员用手去摸。
                        而天津第一跳,是天津的队员甘才超,这次没有来。他在2010年天津调查时以标准的跨步式入水跳下海,与司久玉共同探摸,最后摸出了散化锚地沉船,就是今年才得到报道的那艘船。
                        甘才超被称为阿甘,但我们队里还有另一个阿甘,那就是朱老大麾下的技工阿甘,手脚麻利,电焊更是一把好手。为了将两个阿甘区分开来,我们将老大手下这个阿甘亲切地称为,流氓甘。
                        36、
                        之所以会得到这个称号,还要说2010年9月在辽宁绥中三道岗的调查。那时我们住在新浪度假村——这么潮的名字,但无论硬件设施还是服务质量都弱爆了。两层楼的宾馆,只有一个服务员,从来不给房间打扫卫生,吃饭的地方所有的餐具都蒙着一层灰,而且无论你点啥,服务员都会翻着眼睛告诉你:“没有。”
                        最令人发指的是,它名字叫新浪,可它居然没有网。
                        更令人发指的是,它的广告倒是做的很好,远达山海关。我们去山海关参观的时候赫然看到旁边的建筑外墙上写着“新浪度假村,辽宁绥中度假休闲的首选!”
                        37、
                        有一天调查归来,正好遇上唯一的服务员在比较容易被找到的地方,于是阿甘欣喜地大呼了一声:“服务员,给我拿两条卫生巾!”
                        全队哗然,全楼哗然。服务员是个小姑娘,当时脸就红了,结结巴巴地说:“啊?啊?”
                        然后阿甘才发觉不对,赶快说:“不对,是卫生纸、浴巾!”
                        从此流氓甘名号威震水下考古队。
                        38、
                        整理完大船上的东西,大家回到宾馆休息。晚上分发个人用品,终于领到了驱蚊用品,顺便又整理了个人的潜水装备,主要是清点确定每人一套,包括面镜、呼吸器、背板、背囊(有一些设备里背板和背囊是一体的)、潜服、潜鞋、蛙鞋(也叫脚蹼),这些东西组成了一套基本的潜水装备。此外还有一些比较个性化的、未必人手一件的小东西,比如手电、手写板、潜水表、罗盘、潜水刀、线轮等。
                        顺便在此明确一下关于潜水刀的问题。有一些读者可能认为潜水刀是在水下自卫的,碰上鲨鱼之类的危险生物就跟它肉搏。实际上绝非如此,潜水刀确实锋利,但要跟鲨鱼肉搏那是绝不可能的,顶多可以在鲨鱼来袭时自行了断……
                        潜水刀是用来割渔网的,我们在水下作业所面对的沉船,都是渔民率先发现,然后向我们提供线索。那么渔民又是怎么发现的呢?除了潜水摸海鲜偶尔撞到这种情况以外,大部分都是拖网挂住了,才知道下面有个支楞八翘、可能是沉船的东西。所以,沉船上往往会挂着渔网,而且不止一张。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9-18 13:34
                        回复
                          渔网是水下作业最大的威胁,一旦被缠住,就难以脱身,连鱼都跑不出去,何况是人。这个时候潜水刀就可以提供帮助,但其实作用也很有限。你可以拿把刀在陆地上试试割渔网——各种款式的渔网都试试,然后想象一下,陆地上割渔网都这么费劲,何况水下、被缠住的情况。
                          39、
                          另外,关于鲨鱼。我在从业之初就充满担心地问过赵主任,是否在水下遇到过鲨鱼。他说:“遇到过最长的也不到一米。”然后他笑笑又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没鲨鱼,鲨鱼都怕中国人。”
                          这几年潜水,觉得最危险的生物,是水母。因为随处可见,数量繁多。此外还见过海胆、海鳗、海蛇、石鱼、刺豚等。海胆数量多,但很明显,易于躲避。海鳗咬人很凶,但只要不惹它就没事,它一般缩在珊瑚洞里,除非你去掏它,不然它也就是张嘴呲牙吓唬你而已。海蛇是剧毒,不过比较少见,一般也不会那么倒霉一脚踩上它。石鱼同样剧毒,但只会趴在海底,不会主动攻击。刺豚比较可爱,注意躲避即可。
                          记得我刚从业时,每次看相关书籍都很注意看危险生物这一章。尤其注意看对于鲨鱼如何躲避。书里面是这么讲的:看到鲨鱼不要慌张,它未必是冲你来的,如果你发现鲨鱼绕着你游,速度加快,头部高昂,这时候才说明它是冲你来的,要保持镇静,缓慢出水。
                          我很想吐槽,这要怎么保持镇静啊,还缓慢出水,它都要咬过来了啊。
                          40、
                          晚上吃过饭后,在老柯家宾馆的一间小屋里,我们召开了上岛以后第一次正式的工作会议。
                          今年的小白礁水下考古,部分人员将使用双瓶、高氧。双瓶顾名思义就是两个单瓶组成的,等于提供了双倍的气体,但是由于呼吸器在瓶上的组装、使用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必须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双倍气体,未必就是简单地等于获得了双倍的工作时间,在此给大家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在潜水中很基础的问题——免减压潜水。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有80%是氮气,普通的气瓶填充的也是空气,只是压力山大,每个气瓶里面挤的是200倍高压的空气,通过呼吸器把它们转换到和周围压力相当,才能被人呼吸。而在潜水过程中,每深10米,压力就增加一个大气压,随之带来的作用就是,在那个深度,气体的体积会被压小。在水下10米深时,就有2个大气压(1个大气压是水面上正常的气压,还有1个大气压是10米深的水带来的压力),气体体积就会变成1/2。在这种高压力的环境下,氮气分子会被压小,然后会进入血液、内脏、各种身体组织、包括骨骼中。而在结束潜水、上浮的过程中,如果上升速度过快、不做安全停留,身体中残留的氮气来不及通过正常的渠道排出,就因为压力的减小而迅速膨胀,就会在身体中形成气泡,轻则伤,重则死,这就是潜水病,也叫减压病。
                          为了应对减压病,美国海军拿活人做实验,以大量生命为代价制定了一套减压表,即你背着普通空气,在某个深度潜水,最多潜多久可以保证你以正常速度上浮而不会被体内的氮气伤害。这个时间就叫做免减压极限,在该极限时间内潜水就叫免减压潜水。


                          IP属地:北京17楼2012-09-18 13:34
                          回复
                            技术贴OTL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09-21 06:28
                            回复
                              老孟我回来了!!!!!
                              喂你说好的日更呢••••••
                              (没错我就是回来就催更!)


                              IP属地:上海19楼2012-10-03 1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