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哲学家说及宇宙间事物之变化,多举四时之代谢,因为在以前之社会中,人所见天然人事之变化,都是循环的,故以为天然人事中之一切变化,都是循环的。
若一事物既毁,其后即无继之者,则实际的世界,可以说是:"或几乎息矣。"若一事物既毁,无与之同类者继之,则实际的类,亦要"几乎息矣"。事实上一事物既毁,不但另有事物继之,且有其同类之事物继之。《易·系辞》说:"无往不复。"有来,有往,有复。实际底世界是无始底,一切事物,皆是继其以前之事物,所 以照上图,一切事物皆始于复。《易传》认此为宇宙之秘密,所以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经上图所表示之十二阶段。此十二阶段,可谓之一周。此图所表示之公式,可称为周律,亦即是天道。
以上大体用《易传》中之名词,以说我们所见之道。《老子》中亦有与此相类之意思。若用《老子》 中之名词说,则一事物之本身如图中乾卦所表示者,名曰正;其与此相反,如图中坤卦所表示者,名曰反。《老子》说:"正言若反。"正乃与反相对者。继乎反而 又为正,名曰复,《老子》亦重复,它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一切的事物,永远照此周律,变化不巳。此即是大化流行,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易·系辞》说:"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此即所以颂道者。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道家对于道体之日新,有深切底认识。不过道家所注意,仅宇宙之实际方面,所以仅说变而不说不变。《易传》虽未有意地注意于宇宙之不变方面,但以为事物 之变化,有规律可寻,故亦承认变之中有不变者。《易传》说:"天地之道,贞夫一者也。"一为多中之一,即变中之不变。旧说以为《周易》之易,有简易,变 易,不易三义。变易即变,不易即不变,简易即谓执不变以说变。《易传》虽未明显地,有意地如此说,然亦可说有此意也。
宇宙间之事物,依照上述周律,时时生灭,时时变化,此即是道体之日新。
若一事物既毁,其后即无继之者,则实际的世界,可以说是:"或几乎息矣。"若一事物既毁,无与之同类者继之,则实际的类,亦要"几乎息矣"。事实上一事物既毁,不但另有事物继之,且有其同类之事物继之。《易·系辞》说:"无往不复。"有来,有往,有复。实际底世界是无始底,一切事物,皆是继其以前之事物,所 以照上图,一切事物皆始于复。《易传》认此为宇宙之秘密,所以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经上图所表示之十二阶段。此十二阶段,可谓之一周。此图所表示之公式,可称为周律,亦即是天道。
以上大体用《易传》中之名词,以说我们所见之道。《老子》中亦有与此相类之意思。若用《老子》 中之名词说,则一事物之本身如图中乾卦所表示者,名曰正;其与此相反,如图中坤卦所表示者,名曰反。《老子》说:"正言若反。"正乃与反相对者。继乎反而 又为正,名曰复,《老子》亦重复,它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一切的事物,永远照此周律,变化不巳。此即是大化流行,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易·系辞》说:"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此即所以颂道者。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道家对于道体之日新,有深切底认识。不过道家所注意,仅宇宙之实际方面,所以仅说变而不说不变。《易传》虽未有意地注意于宇宙之不变方面,但以为事物 之变化,有规律可寻,故亦承认变之中有不变者。《易传》说:"天地之道,贞夫一者也。"一为多中之一,即变中之不变。旧说以为《周易》之易,有简易,变 易,不易三义。变易即变,不易即不变,简易即谓执不变以说变。《易传》虽未明显地,有意地如此说,然亦可说有此意也。
宇宙间之事物,依照上述周律,时时生灭,时时变化,此即是道体之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