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隐者吧 关注:30贴子:1,088
  • 8回复贴,共1

寻道图强(俄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一方面,为了追赶欧洲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另一方面,它又凭借传统的君主统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以欧洲事务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时。 

  从18世纪初开始,由沙皇主导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 

  在寻找自己发展道路的两个世纪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IP属地:北京1楼2007-02-03 23:32回复
     从每年的10月起,俄罗斯开始进入了长达六个月的漫长冬季。1698年10月,莫斯科弥漫着比严寒更加肃杀的恐怖气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1000多名谋反的射击军官兵,被车裂、枭首和绞刑处死。受刑的人们以一种殉道者的姿态面对最残酷的惩罚,他们手中举着蜡烛,大声地唱着赞美诗,在他们脸上表现出来的是愤怒,而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监刑的是沙皇彼得一世,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 

      射击军为什么要反叛自己的君主呢?这与彼得一世做的一件看上去离经叛道的事情有关。 

      一年前,沙皇曾匿名前往西欧留学。 

      荷兰赞丹,今天这里是一处普通的欧洲小镇。三百多年前,这里却是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这里建造的船只航行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1697年8月,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由于手艺出色,他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除了荷兰,彼得一世还到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萨哈洛夫 

      他在荷兰学习城市建设,在英国学习建筑学,他还获得了相应的证书。他和牛顿有过交往,与他讨论了科学方面的问题。他参观博物馆、音乐厅、各种文化艺术场所。 

      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大国的君主能像彼得一世这样,远涉重洋去国外吸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他的这一行动在俄罗斯激起了轩然大波。 

      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 教授 张百春 

      俄罗斯民族就认为,自己的民族很独特、很伟大,自己的民族信仰东正教,也是非常独特的,所以他们就认为自己有非常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很显然他不是拯救自己,也不是拯救周围的国家和民族,而是拯救整个世界。 

      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与历史上一次特殊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1472年,当时的莫斯科大公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此后俄国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他们继承了罗马皇帝“双头鹰”的徽章。今天这个徽章被确定为俄罗斯的国徽。 

       采访: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 院长 谢·叶辛 

      这是我们从拜占庭最后一个皇帝的侄女那里继承来的,可能它象征着要注视整个世界。 

      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在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 

      16世纪初,一位俄国东正教的长老上书沙皇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三个罗马的历史,前两个罗马已经灭亡了,最终一切信奉基督教的王国将合并到沙皇的统治之下,莫斯科作为第三个罗马将永世长存。 

      采访:俄罗斯世界历史研究所 所长 阿·奥·丘巴利扬 

      就是说俄罗斯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俄罗斯也可以称为连接欧亚两大文明的桥梁,这也反映在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形态和它的独特作用上,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IP属地:北京2楼2007-02-03 23: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 

        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1709年,在被瑞典军队打败了九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再次与瑞典军队交锋。这一次他们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了指挥作战的所有瑞典将军。瑞典国王侥幸逃脱之后,带着不到100人流亡土耳其。 

        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法国的一位公爵写道:经常使欧洲北部国家感到害怕的瑞典,即使不说它已经被消灭了,它也是垮掉了,而另外一个迄今默默无闻,除了自己的近邻,从未影响过别国的国家非同小可地崛起了。 

        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彼沃沃洛夫 

        这是一个穿着欧式服装,讲着欧洲语言的城市,同时还生活着很多外国人,彼得大帝希望看到这样的情景,希望看到这样的俄罗斯。好像在他开始书写俄罗斯历史前,俄罗斯历史就不存在。好像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张白纸,他重新书写了历史,他重新绘制了在他之前的俄罗斯千年历史。我认为这是一场悲剧。 

        彼得一世不顾一切地推行着他的改革。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彼得一世也认为自己的严酷无情正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而且他觉得自己有理由对俄罗斯人形成精神感召。 

        从19岁开始,彼得一世以下士的身份在军中服役,靠着战功,而不是沙皇的身份获得了海军中将的军衔,在有生之年,他的个人用度从来没有超出一个海军中将的薪俸。他甚至到一个钢铁厂像普通工人那样劳动一天,用挣来的8块钱买了一双新鞋子。 

        在一次接见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萨哈洛夫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一切,他希望所有的人也能像他那样,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对人来讲是不能承受的,对他的支持者来讲也是不能够承受的,彼得最后是孤独的,人们不能承受彼得残暴、野蛮的要求。 

        用野蛮方式推动俄国文明进程的彼得一世没有意识到,他的改革正在将俄罗斯人推向忍耐的极限。彼得一世几乎强迫所有的臣民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俄罗斯已经没有了自由人,不仅农奴,连贵族也必须从19岁开始一直到死都为政府服役。 

        他强加给俄国人的压力,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无法承受。1716年11月,太子阿列克谢叛逃了。彼得一世借助武力强迫太子回国之后,亲自参与了对太子的刑讯,当时在场的一位大臣做了这样的记录:“沙皇严厉地斥责了太子的罪恶阴谋。这时太子以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坚决口吻承认,他想煽起全俄起义的烽火,……他宣称他是古风旧习以及俄罗斯信仰的维护者,而且以此赢得了人民对他的同情和爱戴。” 

        采访:俄罗斯历史学家 巴甫边科 

        彼得的儿子死因不明。有些人说他没有经受住拷打,所以死掉了,也有流传说他被窒息而死。不管怎样,彼得参与了拷打以及致他死亡的整个过程。


      IP属地:北京4楼2007-02-03 23:33
      回复
          标榜自由和人权、一心要改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又一个路口上再次遭遇到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确切地说,是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她能不能往前走一步,废除掉农奴制呢? 

          采访: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闻一 

          要废除它,不可能。如果要在当时废除它,必定要危及沙皇的统治,危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统治基础。 

          1768年12月,在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的情况下,立法委员会宣布无限期休会。叶卡捷琳娜二世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失败了。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靠君主本人来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所以,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 

          为了建立帝国,女皇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和彼得大帝时代不同的是,女皇给了贵族们更多的自由,因为女皇需要他们的支持。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萨哈洛夫 

          贵族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自由。叶卡捷琳娜给了他们这些自由,这是俄罗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而这些在彼得时代,是完全被禁止和镇压的。 

          这位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女皇本人则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 

          采访: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彼沃沃洛夫 

          她有一个大臣,一个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叶卡特琳娜死后说过,我不知道这之后的欧洲将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在叶卡特琳娜做女皇,而我作宰相时,我可以说没有俄罗斯的同意,欧洲的大炮不能发射任何一发炮弹。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遭遇败绩,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然而,由于农奴制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依靠武力扩张来维持大国地位的辉煌,只能是短暂的。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 

          采访: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刘祖熙 

          这两种制度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农奴制度,尽管当时的俄国士兵非常勇敢地作战,但是,武器各方面,技术没法和船坚炮利的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采访: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张建华 

          这是一场海战,英国法国使用的是铁甲舰,大口径的作战的炮,那么俄国呢,相当一部分使用的还是木帆船。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步枪射程,是俄国步枪的三倍,他们的强大火力给一名28岁的俄国炮兵连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描述道:“……从四面八方传来子弹的呼啸声,炮弹就在不远的地方爆炸,震撼得我们全都感到恐惧。” 

          这位连长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作家和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伯爵。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0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农奴制的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接下来,俄罗斯强国的道路该如何继续? 

          从战场返回后的第二年,托尔斯泰就急不可耐地前往欧洲,他希望在那里找到俄罗斯未来的出路。当时的整个欧洲似乎都在进行一场追赶英国的赛跑,工业化、资本主义制度几乎成为富国强兵的唯一秘诀。 

          但是,托尔斯泰此行看到的不仅是欧洲强国的发达,还有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阶段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当时的欧洲各国正在接连爆发工人起义。托尔斯泰失望地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消除社会的贫富差异,没有改变人压迫人的现实,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 

          和托尔斯泰同样困惑的,还有许多一直在探讨国家发展道路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贵族出身还是平民出身,面对在强国之路上几度起伏的俄国,他们开始了新的思考和选择。


        IP属地:北京6楼2007-02-03 23:34
        回复
          也不喜欢俄国


          8楼2007-02-05 17:42
          回复
            俄国惹你了?


            9楼2007-03-29 19:22
            回复
              好帖子,顶过


              IP属地:上海10楼2008-08-22 15:17
              回复
                • 124.115.92.*
                好帖子 !


                12楼2008-09-23 10:1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本文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俄国历代统治者(彼得大帝到斯大林)身上都流着对外扩张的血液,原来缘于他们独特的使命


                  13楼2008-12-29 17: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