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散手吧 关注:65贴子:340
  • 5回复贴,共1
  长期以来,太极散手一直是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几乎人人都知道太极拳有散手存在,都知道太极散手技击要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可是所能看到的太极散手,又无一例外地是先搭好手的推手,或者在推手中夹带些擒拿、摔跤动作,甚至在人家无防备的情况下施以“黑拳”之类的东西—这是太极散手吗?
太极散手是传统太极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低架、快拳、排打功等同属太极拳武练范畴,与现行较普及的中架、慢拳、推手等文练范畴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拳谱上说,“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修身养性之功;武练之,则为外丹;有矫健身手,防身御敌,以柔克刚之能。”练太极而不经武练,则难以致用。太极散手是用于防身技击的实战技术。它动作简洁明快实用,讲求以不变应万变。原为看家护院,经商走镖者所用。它在技法上不受限制,但凡人体要害部位,均在可击打范围。在实战中以剑法为拳法,讲究避实击虚,强调“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往往出手见红,一招制敌。不讲究观赏性。这是与现代文明和体育竞赛精神相悖的,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近百年来已不公开传授。人们目前所能见到的一些所谓的太极神功者,实质多为太极拳文练体系中规范或不规范的推手练习,与太极散手是不相同的。
  传统太极散手是建立在文练和武练基础上的,它要经过“形、势、劲、意、气、神”六个层次的训练。这六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不能截然分开。它们层次分明,由浅入深,与长拳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有异曲同工之妙。“形、势、劲”可视为外练,“意、气、神”可看作内练。有内有外,有阴有阳;内外结合,阴阳既济,相辅相成。
  形,为太极拳入门的初级功夫。拳谱上说,“形者,手足官骸也”。犹如练书法讲“先正其手脚”,练长拳讲“手眼身法步”。平时行功盘架子即是练形。当然,练形不是孤立的,它要与“意、气、神”相结合,至少要“形神兼备”,同时练意练气,否则是练不出真功夫的。拳谱上说:“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练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太极拳理是根据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建立的。因此演练太极拳必须懂阴阳、虚实、开合、刚柔等互根互生、转化消长,变化之理。
  待形有了根基,便要讲究势和劲。太极拳原称“十三势”。以势命拳,在中华武术中极为罕见。足见“势”在此拳中的地位之重要。因此,正确认识并理解势与劲之内涵,熟练掌握势法与劲法,并运用它,是修炼太极拳技击真功的必由之路。
  什么是势?在普及性教学中,不乏将太极十三势说成是十三种方法的。这是不错的。但在具体解释是什么方法时,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知所云,讲不清。通常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为八种手法或劲法,而将“进退顾盼定”说成是“五种步法”。这就值得考虑了。因为十三势不仅都讲“手足”,也都讲“官骸”,即每一势都包含“手眼身法步”,并没有将之分割成手法和步法两部分。拳谱上说:“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又说:“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从腰胯求之”。足见身法是十三势的重要组成部
分,不能光将其理解成“手法与步法”。从太极散手技击的实践来看,用势法打人恰恰是太极散手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每一式都离不开特有的身法。所以太极前辈们既有“用势法打人”之说,又有“用身法打人”之说。身法到位是赢人的关键。在老拳谱中,将前八势归入八卦,将后五势纳入五行,这是采用古代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十三势。八卦,主要讲事
物的阴阳变化,五行,主要讲万物相生相克。总的来说,都是讲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揭示万物之间的互根互生,消化生长的基本规律。可见,讲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一定要讲成八种手法五种步法是值得探讨的。



1楼2012-06-29 22:59回复
      太极拳是智者的拳术。以势命拳本身可见其智之一斑。拳谱上说:“凡人自有生以来,三周未过,即能侧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乱颤、进退蹬踢,此俱势出。”势,是指某种物体的动态过程。太极十三势,就是表现手眼身法步等“手足官骸”以某种方法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方法就是“势法”。因此,十三势又可视为十三种势法。任何拳术之势,均为制人手段。凡势势相连,便不可阻挡。成语有“势不可当”之说,老拳谱上说:“势者,因制而制权也”。
      太极拳的势和劲是不同的。用阴阳变化,相生相克的理论都可以解释十三势,可以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字后面加一个势字,说
    明他们都是势法。但不能在他们后面都加“劲”字,说明势中未必都含有“劲”。也可以说,在用势的过程中未必或并不都表现“劲”。
      太极拳的“劲”是专指由神意控制的,与呼吸、动作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内在劲力。这种劲力是随着势最后发出的,故而常常以势命劲。例如,揽雀尾一式中有掤捋挤按等势,在演练时并非每一势都发劲,故只称势,不称劲;只有当其中某一势最终产生或发出了劲,才称某劲。如果在掤势结束时发劲,便称掤劲,捋势结束时发劲,便称捋劲。“进退顾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进攻中的运动方式,一般不产生或发出内劲,便只称其为势,不称劲。
      当一个动作结束,尚未变化时,则称定式。定式也有称定势的,其实两者也不相同。定式是专指某一动作完成后的成型姿势,通常是某一势完成后。它与定势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前一后;定势在前,可以发劲,一般发沉劲,也叫中定劲。例如白鹤亮翅随势发挒劲,同时产生中定劲。定式是发劲之后的成型,不会再发劲。在太极快拳或太极散手中对定势和定式是严格区别的。因为快拳散手强调“每一定势发寸劲”。寸劲是内劲的一种,它势动作结束时一瞬间的用力。劲力发完后,只有式,不再有劲力。总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势完成后的形式,己无劲力可发;定势是势的结束动作,往往随势的结束要发劲。在散手技击中,发完劲,定式时间不可过长,要及时变势。如果不及时变势,那伸出的拳头就是空放在那里,成了没有一点劲力的姿势,很容易被对方摆布而挨打。变势在太极拳中叫转关,也叫折叠。拳谱上说:“夺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转关,就是变换或变势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
      太极拳强调势法,不是不要用劲,正如强调用劲时不是不要势法一样。内劲,是顺势而出的最大力量的表现,特指在意念控制下,与呼吸动作一致的一瞬间,最给力的那一下。它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难以言传。势是内劲的载体,没有势,劲就表现不出来。你把拳头握得再紧,放在腰间不靠势冲出去,或冲出去到“终点”不讲速度和质量,同样没有劲力可言。太极拳讲的劲力特指内劲。它与势法本身的劲不是一回事。势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过程,动态的人或物由于运动的惯性,也会有“劲”。这种劲是自然力,或称本力。你无意中撞倒一个人或带翻一把椅子,那是肢体的质量与一定的速度结合产生的力作用的结果,它没有意念调动下的内聚力,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内劲,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劲”,同时你会很快调整身体的形态,如收住停下等。“有意”与“无意”发出的劲是不同的。
      在太极拳武练体系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势法中间用了最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紧,不放松,到了势结束时同样发不出最大的劲。所以太极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势中用力而是尽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最后发出的劲也才越大。这就是练太极拳强调放松用意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一说法的来由。
      放松是发劲的手段,不是目的。在太极拳文练体系的慢拳中,主要练形、意、气,不练劲法和发劲。其劲意仅仅是摆个样子,在意念上表示一下,并无实际劲力。这样不可能练出内劲,也不可能发出真正的内劲。一个人有无内劲,内劲的水平如何,是可以通过他发劲的方法、表现的形式看出来的。首先是“对不对”,其次是“好不好”。例如,许多人知道太极拳有一种“挒劲”,可是挒劲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并
    


    4楼2012-06-29 23:02
    收起回复
      2025-05-12 06:07:18
      广告
      新手前来围观。


      7楼2012-07-18 11:05
      回复
        讲得太好了,还望把推手时应注意的内容讲一下吧


        IP属地:河南8楼2013-01-30 14:59
        回复
          讲的太好了,搂主我可以转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5-12 1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