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评价易中天先生是否能够与南怀瑾先生相提并论我觉得比较妥帖。
以前许多人就在俗时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出家十分可惜,认为是中国戏剧,金石,美术,音乐等的一大损失。但是李叔同出家最终成为一代高僧弘一大师,但是弘一大师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对他的老师李叔同出家不以为然,他这样评价弘一大师的出家:
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就爬上二层楼……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对二层还不满足,……爬上三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究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人生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艺术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因而丰子恺“对弘一大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说,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所推测的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失恋说、政界失意说等等他心测度,切合实际,振聋发聩。
所以,在我看来似乎易中天先生处在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第二层楼。而南怀瑾先生是处在第三层楼的。所以,易中天先生和南怀瑾先生因为处在不同的楼层上,所以还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然而,处在第一层楼和第二层楼的,未必就不想上第三层楼。但是,处在第三层楼的却是绝对可以兼容第一层楼和第二层楼的人的。
不是有这样的人生观吗?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