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末期,猗顿以盬盐富甲天下。猗顿本鲁国人,耕桑无以温饱,便拜陶朱公为师,陶朱公教以“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资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而猗顿的致富原因,司马迁却另有一说“猗顿用盬盐起。”是说猗顿是个盐商人。《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如在春秋末年,海盐已经出现多时,而猗顿尚能以盐商富甲天下。可见“盐贩”之利的时代意义。而虞坂为国家间物资交流的最大通道,亦为著名的商道。而猗顿之师陶朱公,陶朱公之师为计然,计然系“晋国忘(亡)公子,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可见“虞”既为管理山泽之官,盐池当属虞官领辖。自三代以下,虞既成为国,“盐贩”往来于虞道,坐收盐税亦虞国之大利。故虞国多宝,而虞君终成贪财之人,最终因贪图晋国“垂棘之璧”及“屈产之乘”而为晋献所灭。
现在交通四通八达,虞坂古道失去了运盐功能,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交通特质,静静地徜徉在山野之间,像一卷高高悬挂又缓缓铺展开来的古代卷轴,从平陆的坪头铺,一直铺展到运城市磨河村的条山脚下,卷长七八公里,洋洋洒洒,浓缩了自禹凿盐道至今的4000多年荏苒光阴。通过它河东池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大地,成为一条生命线。这个古老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伯乐相马”、“假途伐虢”、“唇亡齿寒”及“按图索骥”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这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寄托自己情感的地方。仅以攀临青石槽者为例,当年为躲战乱流亡河南的金末诗人元好问,在途经虞坂时感慨万端,挥笔写下“孙阳已矣谁汝知,努力盐车莫称屈。”诗人在诗中暗暗流露出自己生不逢时的无奈;元代诗人王恽在游历虞坂时,曾发出“良骥虺聩身自健,不须拭目认孙阳。”的感慨,极力以千里马来比喻自己,深叹怀才不遇;明代御史、开拓虞坂的功臣张士隆在诗作《青石槽》里写道:“我惭空食志,谁识仰鸣心。”字里行间不乏失落、凄凉心境的显露……。
(二)黄河漕运古栈道
黄河栈道开凿于汉代,位于平陆至夏县和垣曲3县沿黄河的悬崖峭壁之上。它在从平陆县米汤沟西始,向东经人门、五一石膏厂、关窑、大祁、杜家庄、粮宿、老庄、冯家底、溜溜窝、煤窑凹、西河头、老鸦石,夏县任家堆、小堆、大堆和垣曲县的鲁家圪塔、五福涧至安窝的黄河航道北岸石岩的半腰,形似一条大凹槽,计长5.60千米。遗迹主要为牛鼻形孔和方形孔,底部距离河面最少2.5米以上,个别拐弯处,留有纤绳深磨的痕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谓栈道?《韵会》说“小桥曰栈”;《淮南子》称“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释“栈道”:“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由此看来,栈道,就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桥连结而成的一种通道。用这种办法辟出的道路,堪称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
黄河漕运向为中国史上之重大事件。而三门峡乃是漕运之大患。漕船通过三门,难免舟毁人亡。故历代多有开凿以利通航。今已发现自汉代以下岩壁上开凿题记,成为黄河上一大奇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修三门峡大坝,是对三门峡原始风貌的最大破坏。《水经·河水注》“郑玄按《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自砥柱以下,五户已止,其间二十里,河中踈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劈,尚梗湍流,激石云回,澴波怒溢,合十九滩,水流汛急,势同(长江)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文中“砥柱”是今三门大坝,“五户”是今垣曲县“五福涧”。这二十里有19处“阏流”(即急流险滩),此郦道元引用东汉郑玄之说,说明引文是东汉以前三门峡情景。更早的春秋时代,三门峡充满了恐怖色彩。公元前530年齐景公赴晋国朝见新君,在三门峡遇险,《水经·河水注》,《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当是河)沉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治剑名匠)于是拔剑丛之,邪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云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亦或作“江”字者也。若因此而为名,则宜在蜀及长江。按《春秋》此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无因而骋其勇矣……。又考史迁(司马迁)所记:“景公十二年(前536)公见晋平公;十八年前(前530)复见晋昭公。旌轩所指,路直斯津。从鼋砥柱事或在兹。”这一段引文用一个四字成语可概括,即“燕跃鹄踊”。三门峡确为古代黄河上大奇观,是否可在三门峡下方某处考察恢复这一奇观供后人观瞻,规模可大可小,视财力而定。可给《水经注》所称的19处阏流定位命名,自三门峡以下河段通船至小浪底水库,成三门峡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