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阴脸贾诩吧 关注:3贴子:68
  • 2回复贴,共1

甲阳五名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到甲斐武田家,甲斐之虎信玄公以及其麾下武田四名臣恐怕为世人所共知。而横田备中守高松的名字,或许只是在武田二十四将表中才得以见之。事实上,在信玄追放父亲信虎,整顿甲斐,开始对信浓发动攻势的那一段历史时期中,所谓的四名臣马场、内藤方才初出茅庐;山县、高阪更是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当年被信玄追放的老爸信虎跑到骏河后,在和女婿今川义元谈话时,就曾说过下面这样的话。 
「如果要在武田家推举出善于弓箭、武艺超群之武将,当数侍大将中的板垣(板垣信方)、甘利(甘利虎泰)、饭富(饭富虎昌)、小山田备中守(小山田昌辰)、原加贺守、诸角(诸角虎定)等六人。若论起足轻大将,则应数横田(横田高松)、原(原虎胤)、三八(指多田满赖)、小幡(小幡虎盛)这四人了」  
    横田高松、原虎胤、小幡虎盛、山本勘助、多田满赖五人更是作为了四名臣先代的武田家臣代表,被世人合称为「甲阳之五名臣」,由此可见当时高松在武田家中的声望是极高的


1楼2007-01-23 10:12回复
    横田氏,出自近江国甲贺郡横田。在其家谱中有这样一段话「佐々木三郎秀义之末孙次郎兵卫尉义纲,从属于浅井伊予守吉高时因战功,在横田河和泉村旁,接受采地。故将家号改为横田」。因此,横田氏应该算作宇多源氏佐々木后裔。在中兴宗谱中也有「横田·宇多、纹、钉贯」的记录。 
     横田高松,官途至备中守。近江国甲贺郡横田乡出身,是佐々木源氏的一流。原来曾是六角的家臣,在永正十六(1519)年的十二月时入仕了甲斐武田家,因何原因使高松要离开六角改投武田氏,这个我不得而知。当时的武田当主是信虎,而高松在信虎时期的武田家中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当时高松的主要任务只是指挥甲贺忍者收集信息。但,是金子终究还是会发光的。从信虎的嫡子·晴信(后之信玄)将父亲放逐到骏河,自己成为了甲斐武田的新主人开始,高松便成为了晴信的忠实家臣。以他的武勇为武田家占领信浓的战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虽然不是谱代家臣,在武田家中难以得到很高的地位(人类的目光总是狭隘的,即便是信玄公也不能例外)。尽管如此,晴信还是对他表示出了极大的信任,给予了横田高松三千贯的俸禄;骑兵三十骑、足轻一百名的配下,将其配到了信玄初期武田家臣地位最高的「职」之一的甘利虎泰部队中担任足轻队将。


    2楼2007-01-23 10:14
    回复
      横田高松擅长智略,精通如何识别领会敌之动向,并沉着冷静地通过先手(先手即先锋或作战时之第一队)及先手的布阵最终引导友军取到胜利,因此得「先手必胜」之美誉。即使在名将如云的武田家中也属最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之一。「甲阳之五名臣」,高松当之无愧。 
      天文十六(1547)年闰七月,武田氏开始了对信浓国北佐久地区的枢轴志贺城 

       (城主·笠原清繁)的攻占。高松率领部队转战于行军困难的城后方并成功断掉志贺城的水路支援。并在小田井原合战中于浅间山麓大败上杉宪政(上野国平井城城主)派遣来救援志贺城的金井秀景所领的三千上杉军。 

       翌年, 武田在上田原合战中惨败于村上义清,痛失武田宿将板垣信方·甘利虎泰。横田高松所在的甘利虎泰死伤惨重,高松本人也身受重伤。为挽回劣势,晴信于天文十九(1550)年出征信浓国,第一步便是争对村上义清的本城·葛尾城,而作为葛尾城有力的支城的北信浓重要据点的户石城成为了武田军进攻的首要目标。 

       户石城,位于现在长野县东北部形似巨大战舰的东太郎山伸入上田盆地的支脉上,北部分别称为(木舛)(声旁读chuan,去声)形城,本城,户石城,长度共约500米;西南依山势而下的部分叫做米山城,与户石城一道,也合称户石米山城。东临神川边的悬崖,山上部分尤其是本城面积较大,地理位置要害,坚固异常。武田军从九月三日起兵围户石,历时近一月,却无法占得城池分毫。反复的进攻耗尽了武田军将士的体力、士气。军势的疲惫使武田晴信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谁知村上义清对后撤的武田军发起了难以想象的猛烈攻势。武田大败收场,史称「戸石崩れ」。 

       而当武田军一片混乱之时,高松自告奋勇担当起殿后之责,与村上军死战,成功阻止了村上军前进的步伐,换得了武田主力安然撤离的时机。可是他自己与负责殿后的千余名武田兵士却陷入了村上主力的包抄之中,终战死沙场。 

       横田高松一生,参战三四十度,浑身受刀伤三十余处,乃真正的猛者。晴信闻高松之死,也曾对近侍叹息道「我方真正出色的武将,乃原美浓(虎胤)和横田备中 (高松)啊!」 
       
       横田高松之死,带给武田的是难以估量的损失;想高松一生,以先手而闻名天下,怎料得终期却战死于殿军之中。武将阵亡沙场虽说乃是死得其所,然其间的无奈还是令人痛心惋惜啊
      


      3楼2007-01-23 1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