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风联盟吧 关注:11,618贴子:43,767

【古风·联盟】端午小常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端午就要来啦~
每年都有普及知识的时候~大家一起学习吧


1楼2012-06-12 12:17回复
    【端午来袭】端午别称知多少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宋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说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2楼2012-06-12 12:22
    回复
      2025-07-22 00:40: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娃娃节,是端午节的现代俗称之一。因为端午节的辟邪保健习俗主要是保佑儿童,五色线、五毒服、涂雄黄都是用在儿童身上,所以有“娃娃节”的称呼。


      4楼2012-06-12 12:26
      回复
        9、 地腊节 腊,古称“蜡”,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即传统的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秦汉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蜡礼合而为一,腊为岁终祭众神之名。腊祭原置于农历十二月,此月称为腊月。南朝时,将腊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卷二(注①)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在《道书》中,地蜡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10、诗人节之称,因端午节后来发展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缘故,不少文人雅士以此吟诗作对,雅集遣兴,故云。
        11、灯节,江苏常州,这天植竿于街衢,悬灯曰“天灯”,为云车之戏。端午这天也称灯节。
        12、五月节,端午在五月,是此月最大节日,因此,端午节也叫做五月节。
        13、苦瓜节,有些地方习俗是家家在这天将肉脍、糯米等放入苦瓜中为肴,以至于端午节有“苦瓜节”之称。
        


        5楼2012-06-12 12:26
        回复
          【端午来袭】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端午节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保护和传承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保护端午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来保护端午节呢?
          包粽子—饮食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国南方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其食俗以粽子为代表,这一点与以传承北方食俗为主要内容的立春、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各地根据自己特产与习俗的不同,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粽子——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以及按惯例在端午期间饮用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的雄黄酒,具有避邪禳毒、祛病强身功能的菖蒲酒,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谱系,在保护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人类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避邪衣—服饰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端午是“恶日”,这就产生了为躲避这个“恶日”而特别制作出来的节日服装服饰。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绣有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这五种毒虫的形形色色的五毒衣。在饰物方面,妇女发髻上佩戴的金银丝做成的健人,系在臂膀、挂于项颈、饰于胸前的长命缕,系在腰间的香囊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
          “躲端五”—沟通人际
          端午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因端午性“恶”,历史上,这天也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躲端五”的日子。这些民俗在歧视出嫁女子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对于重构出嫁女子与娘家关系方面,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端午所重构的远远不止是这一种关系,盛大的划龙舟仪式在构建村落地缘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来说,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启迪。
          雕龙凤—手工技艺
          端午是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载体。每当端午到来之时,人们都会请上各业匠师,雕龙刻凤,描金涂银,为自己的龙舟打扮一番。可以说,龙舟是民间体育活动中造型最为复杂、用色最为丰富的道具之一,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神秘的驱邪避瘟符号,对我们解读中国远古文化具有重要帮助。而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也为中国民间社会彩扎业、搭棚业、木雕业、描金业、印染业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救诗人—中华道德
          端午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传统伦理的重要载体。端午虽脱胎于仪式,但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附会上了许多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通过传说故事传承,并最终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是整个地域的集体意识。如东汉时流传的曹娥救父传说,南朝时流传的划龙舟救屈原传说,吴越时期流传的划龙舟营救伍子胥传说等等,显然都与历代统治者试图通过某种民俗活动来推行传统教化政治意图有关。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通过传统节日来弘扬传统道德,张扬民族正气,显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赛龙舟—体育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赛龙舟原本只是一个典型的宗教仪式活动,但到后来,人们又不断地赋予了它以更多新的功能,体育竞技成分不断攀升,并最终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庆典。除划龙舟外,射箭、打马球、打石仗、抢鸭子等民俗赛事活动,也为端午节的竞技性增添了几笔亮色。
          赛歌场—表演艺术
          端午是传承中华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南方,划龙舟同时还是一个全民赛歌的重要舞台。历史上,无论是湖北秭归,还是广东南雄,赛场即歌场,民间所传《龙舟歌》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为驱邪禳灾,一些地方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跳钟馗、闹钟馗等迎神赛会,传统舞蹈艺术在这不经意间,也获得了有效传承。
          驱瘟疫—中华医药
          端午还是传承中华医药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为驱瘟避疫,端午还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诸如通过兰汤沐浴(特指菊科中的佩兰,此外还有用蒲、艾、柏等香料)以治病驱瘟的知识,保留下了通过饮用、涂抹菖蒲酒、雄黄酒或是朱砂酒以驱毒虫的知识等等。这些千百年来传承并积淀下来的医学知识,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历史上民间还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说法。据说,这天采来的中草药既可燃烟灸病,也可悬户禳毒;既可香汤沐浴,也可酿酒小酌;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由于中国人深信端午药的灵验,所以,一些国内大型中草药市场还常常以此为卖点,在端午这天举办大型药市活动。
          


          6楼2012-06-12 12:27
          回复
            【端午来袭】端午的佳联妙对:端午午时人赏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现采撷一些与端午(端阳)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上联中的“端门北”中的“端”和“午门南”中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明代时,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
              一年端午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一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年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陈的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描述节令的对联,联云:“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包粽子、悬菖蒲、赛龙舟等活动,中午时分,户户过节,家家热闹。上联正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立春”以后,春回大地,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下联正描述了民间此时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兴趣盎然。
              据传从前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应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内容是: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7楼2012-06-12 12:28
            回复
              【端午来袭】宋人的端午风情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宋人的端午,繁复而有韵致。
              有宋一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时代。所以,对于节日,也每每过得热烈而张扬。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以及一些其他活动。
              插艾草、沐浴。插艾草,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插在门上。有的地方,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者干脆饰成“张天师”像。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配饰。主要体现在妇女、儿童身上,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晰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互相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艾虎”,是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可以避邪。“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认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他害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饮食。宋代的端午节,饮食花样繁多。最为普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宋代,粽子品种繁多,《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 “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菖蒲酒,可以延年,所以,宋人端午饮菖蒲酒,又叫“饮续”。
              宋人,于端午之日,还互赠扇子,不知为的是哪般?


              8楼2012-06-12 12:29
              回复
                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灵义解>>中,就把从中国传来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为节日。江户时代以后,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在家中摆上“铠甲”和“头盔”。

                德川家康统治的幕府时代,5月5日成了当时重要的节日,“大名”及“旗本”等人都要穿上“式服(礼服)”前往江户城向将军致以节日的祝贺。当将军家有男孩出生时,都要在将军府前摆上马印以表祝贺。

                菖蒲花语——信仰者的幸福
                


                10楼2012-06-12 12:33
                回复
                  2025-07-22 00:34: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茎毒性较大。口服多量时产生强烈的幻视。
                  随着日本社会进入武士时代,崇尚武士精神的“尚武”成为社会的主流。当时为了驱除恶魔,端午节的时候会摆放菖蒲。“菖蒲”和“尚武”在日语里谐音,所以,江户时代以后,端午演变为尚武的节日,深受武士阶层的喜爱。
                  虽然端午节成了男孩节,但粽子还是要吃的。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794~1192年)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
                  


                  11楼2012-06-12 12:35
                  回复

                    江陵端午祭
                    2005年11月25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是以大关岭城隍举办的祭祀为原型、在端午节时举办的韩国传统庆典。端午祭从向神献酒的农历3月20日到祭祀结束的5月6日,将在江陵南大川边的端午场等地举行。

                    除假面舞、荡秋千、掷毂等民俗游戏和表演外,端午祭上还有学唱歌、制作面具等游客参与的体验型活动。继2001年的宗庙祭礼和2003年的板索里(韩国清唱)后,端午祭于2005年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端午节
                    韩国也分阴历(农历)和阳历,大部分的韩国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来计算的。而农历的单数月单数日,如1月1日、3月3日、5月5日、7月7日和9月9日被认为是吉日,因而都被指定为假日。
                    尤其是农历5月5日被认为是天体居于宇宙中心,万物之气相聚,因而是最为丰腴的日子。传统上,农历5月5日端午这天被认为是年轻人最容易动情的日子。因此,一到端午节年轻女性就穿上美丽的韩服荡秋千,以吸引男性的主意。而男子则多在摔跤上较量高低,展现自己的力道。
                    端午所在的5月正是韩国多雨的季节,疾病也多在此时横行。因此,自古农历5月就有驱邪避灾的风俗。其中就有年轻女子用菖蒲熬水洗头、穿红绿衣和男子佩戴菖蒲腰带避邪的习俗。

                    节日风俗
                    端午时,小孩子们会洗澡沐浴、大人则将水淋在背上来避暑。官宦阶层出于颜面考虑,仅仅是将脚浸泡在水里。因此,端午也可以说是人们为健康度过夏天而作准备的日子。端午时,人们有互相赠送扇子的风俗习惯,意在祝愿对方平安度过清凉一夏。端午当天,女子荡秋千、男子摔跤也是自古就有的习俗。此外,人们也参加假面舞、狮子舞等传统表演
                    端午同春节一样,是韩国重要的节日之一。这天,人们都会盛装出行。端午的祭祀也有祈愿农业丰收的意味。
                    古代韩国还有一个有趣的端午活动“石战”。从史料来看,高丽时代开始有这种活动,然在下层民间流行的端午习俗。高丽末期禑王时期记录〈辛禑二•庚申(1380年)〉条有:“五月,禑欲观石战戏,知申事李存性,谏曰,此非上所当观,禑不悦,使小竖欧存性,存性趋出,禑取弹丸射之,国俗於端午时,巿井无赖之徒,群聚通衢,分左右队,手瓦砾相击,或杂以短梃以决胜负,谓之石战。”
                    节日食物
                    端午的食物除满足人们的味觉享受外,也充分考虑到健康过夏的需要,因此多为增进健康的营养食品。以艾草或山牛蒡(Synurus deltoides)等药草为原料的打糕是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食品。打糕的种类很多,像艾草糕、药草糕等。端午这天,人们做好打糕与煎饼并相互分享。此外,还有用樱桃加糖榨成的樱桃饼(果冻)和果肉加糖或蜂蜜泡水的樱桃花菜(果汁)等。
                    


                    13楼2012-06-12 12:37
                    回复
                      苏州将在端午节公祭伍子胥引发争议
                      据现代快报报道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
                      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16楼2012-06-12 12:39
                      回复
                        话说是听说过的~苏州是有的~不过么有特意去了解过~嘿嘿


                        17楼2012-06-12 12:41
                        回复



                          18楼2012-06-12 12:54
                          回复
                            嘿嘿~小疯子~啦啦啦


                            19楼2012-06-12 13:41
                            回复
                              2025-07-22 00:28: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哇噻…没几个我知道…楼主霸气!怎么称呼???还有我喜欢菖蒲花…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2-06-12 15: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