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流沙吧 关注:397贴子:8,103
  • 10回复贴,共1

【小喜感】(题目要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tieba.aidu.com/p/1472975377?pn=1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进化论和自由意志》(19:34动笔)
1,人类的思考方式和reflection的能力(19:34开始,一边写一边听Samael,中间还有吃东西的时间)
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发展出了一些思考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将人和其余动物区别开,使人类成为适应性最强的动物。
第一种能力就是符号化的思考能力。语言、数等等,都从这样的思考中产生。
第二种能力就是把事物作为对象进行思考的能力。比如“自我”就是一个人把自身作为对象思考才会出现的抽象概念。
人类的文明,就是从这两种能力上发展出来。人类早期的文明,都发展出了各自的口语和文字语言,而且都开始计数,这就是第一种能力的见证。而第二种能力,则在于用符号化的系统去表示周遭事物,以及人自身的感受。比如各个人类文明独立发展出的历法和一些古老的宗教,就是如此。
为什么这样的思考能力能带给人类巨大的优势呢?因为有了这样的能力,人就能更精确地描述周遭环境——去发展出抽象的符号系统,并且在把环境和自身当做对象进行思考之后,掌握并描述其规律——这就是知识的产生。一个群体有了知识,就能够更熟练地趋利避害,比如历法和农业。
在人类发展出这样的能力之后,文化就开始产生了。而现代社会更是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各种复杂无比、带着一个人一生也难以知晓的巨大知识量的庞大文化体系,共存着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而这样的人类文明,已经不仅仅是刀耕火种时代的原始文化了,比如自由意志,就是这样一个命题——人类到底能不能完全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下面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2,adaption,社会的产生(20:04,写得很慢,刚才吃了点东西,看了个reflection的wiki词条,还有思维停顿的发呆,他妈的真难写!草!)
人类最早的文化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时候,人类社会还是以小群体为主,需要对付的问题大多是:hunter and gatherer的小群体怎么去适应环境。考察这样的文化有两个途径,第一个就是考察考古学的发现。第二个就是考察现存的、与现代人类文明几乎隔绝的极少数hunter and gatherer组成的小群体。
之后,则是建立在农业、村庄基础上的人类文明。在历法、农业出现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从而能够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点生存繁衍。而这时候,在同一个地点聚集的人类数目增多,社会就产生了。人类在hunter and gatherer时代的小群体不再适合这样的文明,而出现了村落和最初的城市。可以通过研究最早的大型人类文明,比如古埃及等等,来了解这个阶段的社会形态。
而在上述基础上,村落之间发生交易,并且形成更大的群体,就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雏形——帝国。大型城市成为交易和联系各个村落的枢纽,在城市内,不仅可以交换货物,还可以交换知识。不同的文化体系开始发生碰撞和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各自都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帝国作为适应性更强的社会形态开始出现——比如庞大的古埃及帝国。
当某个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大型的帝国,并且开始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各个行业、协调社会间各团体的统治机构、传播广泛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公德,就标志着它已经具备现代社会的形态了。而人类社会从帝国的出现到现在,也不过几千年而已。



1楼2012-06-10 00:14回复
    Noosphere就是人类文明中各个文化体系、知识体系组成的领域。它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几千年就从萌芽时代发展到了现代庞大无比的人类文明。其中的文化体系之多更是数不胜数,每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多样性甚至不输给生态圈。
    Noosphere的进化不同于自然选择,有几个方面,会在第7段讨论。
    5,micro-noosphere
    个体的大脑就是一个micro-noosphere,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接触到无数理念,而这些理念本身就构成了这个人自身的micro-noosphere,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他自身的生存、繁衍,以及他的micro-noosphere的进化历史。
    6,对情绪的否定,叔本华和佛教
    在寻求自由的道路上,从来不乏禁欲主义。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释迦牟尼就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根植于禁欲主义的宗教——佛教。其核心就是去除情绪造成的痛苦。在佛教中,痛苦的原因是“集”,而痛苦,即情绪和肉体的折磨为“苦”,佛教的智慧是“道”,明白道就是为了“灭”掉“集”,而使自身免于痛苦。一个佛陀,就像是一个非存在一般,没有任何情绪。
    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吠陀教、佛教也有不少渊源。叔本华对爱情是持极度否定的态度的,他认为爱情只是由性欲驱使的,被先天的本能决定了的东西。对待其它情绪,叔本华也认为那是被决定了的,比如一个人的命运就被他的性格决定了。所以他的哲学透露着一个决定论者和宿命论者的彻彻底底的悲观,人生就是被一些先天的、无法改变的本能摆布着走向死亡。
    在这些禁欲主义的思潮中,最多的对人性的反思就是在于欲望的先天以及不可改变性。其实这就是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进化带来的先天的本能,尤其是情绪。
    而对于情绪的怀疑则反映了自由的一个方面:我们如果有着强烈的先天的动机,那么我们到底是不是自由的?在第9段进行讨论。
    7,整体化和个体化,信仰和价值观(21:53,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他妈的累,打了一会儿床垫,妈的,发给2个人看了下石沉大海,我现在希望有人帮我出点主意,妈的,我需要哪怕一个人出点主意)
    人类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这必须从biosphere和noosphere两个方面来看。
    作为个人,他始终有着先天的本能,这样的本能是在自然选择中形成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三种情绪。生存、繁衍、社会交际的本能,就是在个人层面上的一些“决定性较强的因素”。或者说,一些“强力的规则”。其实,这些本能都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产生的,体现的是hunter and gatherer时代的适应性。
    但是,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农业化和村落的阶段,就代表着noosphere快速发展的开始。它必须协调一个大的人类群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其中的冲突,使各个部分合作共存。否则,在选择中,它会因为自身的弱小而被淘汰掉。所以,人类社会处理的问题始终是个体、小群体、大群体、一大片区域、乃至一个帝国的适应性的问题。
    往上看,几个次级的群体需要减少竞争的冲突并且合作共存,需要牺牲部分个体的利益去达到这个目的,体现为整体对个体的压抑和协调,是“个体的整体化”;往下看,一个整体中的各个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将彼此区分开来,并且各自争取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整体的分化”。
    “个体的整体化”在不同的层面上产生了社区的公德、政治的正义,甚至联合国这样的机构。其始终体现为协调整体的各个部分,使其合作共存、正常运作。而“整体的分化”则始终体现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彰显自身独特性、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保有自身存在的倾向。
    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纳粹。首先,在“个体的整体化”这个角度来讲,它把全德国的人民统一于“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之下压抑个体的差异性,不允许思想自由,同时,在“整体的分化”这个角度来讲,它在世界上极度强调自身的定位,具有极大的排他性,甚至造成种族灭绝的惨剧。最终,纳粹还是落败了,否则我们现在都在讲德语,或者根本就不会存在了。
    


    3楼2012-06-10 00:14
    回复
      2025-05-10 04:56:49
      广告

      这样的压抑,往往通过文化宣泄出来。比如暴力电影、极端金属……它满足了人们解除上述压抑的渴望。再者比如佛教,就是对情绪的反叛。再者,挪威的黑金属乐手创作极度反人类、反宗教的音乐,就是对于社会的反叛。
      但社会对人的压抑并不仅仅限于一些组织化的宗教,以及**、法律、公共道德上面。社会对人最大的压抑其实就是现代无比细致的社会分工。一个人能掌握的专业知识越来越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方向,并且必定要去成为某个行业的某个角色——因为知识大爆炸,社会分工的越发细致,让人不可能成为全才,也不允许人成为全才——只允许人成为专才。一个人穷极一生,也无法研究完一门主流学科的哪怕一个分支。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的现在尤其明显了,虽然各个学科积累的知识都是巨量的,但是一个人往往只对一门特定的学科的一个部分有深入了解,而对其它学科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的差异性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而大部分人聚到一起,除了一些浅表的大众文化,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言。从而指导大众文化的,总是一些重复的、肤浅的人尽皆知的东西。这对人造成的精神的折磨是很大的,一旦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会发现,围绕着他的除了专业知识和一些无聊的大众文化,就再也没别的了。而学科间的合作也愈发困难起来,以至于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思考普遍真理”的博学者已经成为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梦,各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组织机构和理论体系,两个学科的科学家碰到一起讲几句话甚至就可能大打出手。这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到现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个体就像昆虫社会中的一只虫子一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一个人在文化这一方面,为了其自身的生存,以及寿命、精力的限制,也往往只能寻求一个角落扎进去,并且长期从事这样的专业化的工作。这里,人也丧失了一部分自由,所以选择何种文化的自由可以这么说:“我有在某个阶段选择某个文化的池塘跳下去的自由,但我并没有摆脱社会分工这个现象的自由,否则我就可能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饿死。”
      9,进化论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体系?自由意志的可能解释。(23:36,终于要结束了,好!先休息一会儿)
      进化论带给我们的观点,就是看到我们的本能,以及这个包围我们的世界都在进化着。这是一种可以安慰人的明确的解释,将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变成看似确定可靠的结论。那么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关于自由意志,以及自身命运的什么结论呢?
      我想,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我们一方面制造出一些‘强力的理由’并且去挣扎着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一方面受到自己和社会的限制而总是局限的——而自由意志,就是一个人完全可以选择一条看似可行的前路,并且走下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含义可言。”
      


      5楼2012-06-10 00:14
      回复
        金属吧一人写的,德国哲学的热心读者,暂不评论


        6楼2012-06-10 00:15
        回复

          62楼引用 BSAF841 (18楼)
          在”文明”的束缚下,执著于外在自由的人都是**
          发觉第8段漏洞太大,所以重写
          师父,你给我挑挑刺啊,让漏洞少一点
          8,社会分工、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体的局限性,被文化摆布?
          人的reflection的能力,让人产生了“自我”意识,也会让人思考意义。意义就是某个东西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对事物存在这个事实的价值判定。很多时候做决定,就是对不同事物做价值判定,然后选则最有价值的那个。下面将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来解释“意义”。
          个人最极端的质问“意义”的情况就是:“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自然界,大多数动物都没有这样的思考,活着仅仅是被本能驱使着去生存、繁殖,被自然选择的手摆布着去适应环境或者被淘汰而已。但是显然,人类早就已经摆脱了自然选择之手,在精力过剩的情况下,noosphere发展得无比迅速,比如艺术,它并不对自然选择有什么益处,但是它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无处不在。当人的生存横跨biosphere和noosphere两个领域时,对意义的质问就不只是生存、繁殖了,必须从noosphere这个角度加以考察。
          不过,人的本能也可以赋予自身的存在以一定的意义。比如,一个极端的情况。我有去死的自由吗?我为什么不去死?这里,生存的本能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就赋予了人的生命以存在下去的强烈冲动,也就是说,有些意义和价值,比如活着的意义,是根植于人的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很多情况下,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是出于自己先天的情绪带来的强烈冲动,这就是第一种意义——本能决定的强烈冲动。人们几乎不会去怀疑这样的冲动。如果试图从逻辑上找出一个理由,那么一个人会发现,除了自己这天生的本能之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意义,而这些人生意义因人而异,并不具备普遍性,而且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其实我可以随时去自杀”这样的想法,尽管这个想法很容易就能被人察觉。所以,是本能让人在悬崖边上双脚发抖,也是本能产生的强烈的冲动让人不加怀疑地认为自己的生存是具备意义的,而且对个人来讲几乎就是最大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脱离人的本能去考察生存的意义,那么他也必须去制造出一些“强力的理由”去说服自己,比如“活着是必须的,热爱生命是第一价值”等等,否则他的生存就会成为一片虚无。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类的活动,比如活着、爱情、社会生活,其背后并不是什么普遍的真理在支撑着它的意义,而仅仅是人类先天的情绪——上文中提到的生存、繁殖、社会交际这三种主要的情绪在支撑着它们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否认情绪,那么很多事情就失去了意义,到时候他还必须制造一些“强力的理由”去填补这一漏洞,这并不是可行的——所以,人性,始终是个人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考察佛教。在佛教中,由于否认了人的本能,所以产生了严重的虚无主义的倾向,而且不得不用名目繁多的“道”也就是经书去填补这个漏洞。而那些经书所阐述的内容,大部分就是否定人的本能、并且叫人去追求解脱、遵守戒律。和尚没有性生活,也就没有后代——如果人类全员都严格按照佛教的价值体系生活,那么人类就会灭亡。考察佛教为何存在会在之后进行。
          但是在天主教中,对生存、情绪还是部分肯定着的,所以一方面把某些人性划为“原罪”,而把某些人性成为至善,并且对这样的至善肯定到如此程度,把它和天堂划上了等号,而屈从于罪的,则要下地狱。天主教不允许人们使用避孕套、反对同性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天主教较之佛教更体现出了某种适应性,它的伦理观乃是在历史中一系列的选择下产生的,而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就反映出了这样的伦理观的极强适应性。
          下面开始考察noosphere
          首先说一下个人的micro-noosphere。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接触到数不清的文化体系,并且有选择地去强化记忆某些知识。人脑中也有选择的过程,一个人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自己先天的思维能力、自己本能产生的冲动、以及自己的环境这四个因素去强化某些知识、否定和遗忘另一些知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性。现代并不是中世纪,有着宗教裁判所,而人的差异性就在现代展露无遗。第一种解释是,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结果。第二种解释是,人与人之间根植于基因的“潜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7楼2012-06-10 00:18
          回复

            63楼引用 BSAF841 (18楼)
            在”文明”的束缚下,执著于外在自由的人都是**
            先来考察第一种情况:社会对人的压抑并不仅仅限于一些组织化的宗教,以及**、法律、公共道德上面。社会对人最大的压抑其实就是现代无比细致的社会分工。一个人能掌握的专业知识越来越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方向,并且必定要去成为某个行业的某个角色——因为知识大爆炸,社会分工的越发细致,让人不可能成为全才,也不允许人成为全才——只允许人成为专才。一个人穷极一生,也无法研究完一门主流学科的哪怕一个分支。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的现在尤其明显了,虽然各个学科积累的知识都是巨量的,但是一个人往往只对一门特定的学科的一个部分有深入了解,而对其它学科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的差异性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而大部分人聚到一起,除了一些浅表的大众文化,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言。从而指导大众文化的,总是一些重复的、肤浅的人尽皆知的东西。这对人造成的精神的折磨是很大的,一旦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会发现,围绕着他的除了专业知识和一些无聊的大众文化,就再也没别的了。而学科间的合作也愈发困难起来,以至于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思考普遍真理”的博学者已经成为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梦,各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组织机构和理论体系,两个学科的科学家碰到一起讲几句话甚至就可能大打出手。这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到现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个体就像昆虫社会中的一只虫子一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分工的细致已经在不同工种之间造成了一定交流障碍。而大众文化——差异性极大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平台,也必须尽量不涉及专业知识,从而展现给人们的虽然是高科技产品、日渐舒适的生活,但技术细节却总是“黑箱”。而一个人在文化这一方面,除了日常消遣的大众文化之外,为了其自身的生存,以及寿命、精力的限制,也往往只能寻求一个角落扎进去,并且长期从事这样的专业化的工作。对人而言,除了他自己的专业,似乎世界就是一个精致的黑箱,而大众文化总是表面的东西。
            再来考察第二种情况。这里才要触及自由意志的核心。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肯定人的“潜能”,自由意志才能被定义下来。
            首先来考察佛教。佛教认为,人总是在轮回中受苦,人的本能是必须否定的。所以它制造出了一系列毫无理由的教条,叫人去抛弃情绪、寻求解脱、行善。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根植于教条之上的解脱到底有什么意义?否定情绪又有什么意义?似乎它的意义就是对教条不加怀疑而产生的。
            人一生中都会接受一些教条,这些教条看似没有理由,其实总是有原因的。比如基督教的教条,就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可以给一个社区带来很大的好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总之,一个人接受了这样的教条,总是因为那教条带来的某种良性的秩序。而佛教的教条,则体现出对情绪产生的痛苦之回避,以及试图从虚无中制造出一套价值体系的尝试。一个人生中有着很多苦难的人,会更容易接受佛教的教条,因为那给他安抚。这里可以看出,教条虽然没有什么理由,比如质问到上帝是否存在,总是不可能验证的,而人们对自己接受的一些教条总是不加怀疑,但是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区,都体现出了某种适应性,要么为群体的强大而服务,要么安抚个人的内心。所以,即便是教条,也是具备着某种适应性,或者是制造出来加强人的适应性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渴望,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教条。
            而人的“潜能”,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根植于基因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特别的渴求,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情绪一样,有些人特别喜欢数学,有些人特别喜欢作画,有些人则对钢琴曲着迷。人会有特别热爱的事物,投身进这个领域,则如鱼得水,尽情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从事其它职业,则体会不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强烈的情绪。而很多人究其一生寻求的自由、解脱,试图从束缚中挣脱出来,也就是因为他的潜能被压抑而得不到释放。“释放潜能”是一种强大的需求和渴望,人们会为此制造出极其强烈的动机,制造出世界上最强的教条之一——“我的命运”。这样的教条是压倒性的,在命运之前,似乎宗教教条、人的本能,都显得渺小了,而那些追求“我的命运”的,反抗自身、反抗社会的人,竟然体现出了某种悲壮的“自由”。我认为,大众文化中提及的最多的“自由意志”,除了人天生的情绪反抗环境对其的压抑之外,就是人天生的潜能反抗环境对其的压抑。也就是说,自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人寻求着他与生俱来的那些情绪、潜能的释放。而后者,显然更超出前者,以至于很多人为了追求“命运”,甚至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为追求“命运”而活着,而在这样的追求中,连对情绪的压抑造成的痛苦也微不足道了,只有追求“命运”的压倒一切的强烈动机在起着作用。
            在人做出选择的时候,情绪、教条、环境,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尤其是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都可能让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的自由意志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先天的情绪或者潜能,更是人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思考之后,能够反抗环境的压抑、追求自我实现的强大动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的自由都是他的self-reflection
            人们一方面挣扎着试图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一方面受到自己和社会的限制而总是局限的——而自由意志,就是一种叛逆,对加诸自身的压抑进行反抗,试图走上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8楼2012-06-10 00:18
            回复
              喜感是因为后面就开始喷了


              9楼2012-06-10 00:20
              回复
                嗯,还有这人是个基督徒


                10楼2012-06-10 00:22
                回复
                  2025-05-10 04:50:49
                  广告
                  说两句,到底什么是本能?这不可以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入侵”吗?


                  11楼2012-06-10 00:24
                  回复
                    喷的部分反倒是最精辟的部分,前面的都太泛了,不能性福


                    IP属地:广东12楼2012-06-10 20:07
                    回复
                      很有点小意思。


                      13楼2012-06-10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