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治病求本”,何为“本”?比如食欲不振,分为饮食积滞,脾胃气虚,肝气犯胃,湿邪阻滞,胃阴不足等等原因。中医要根据病因不同,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用方剂。
而西医,就没有进行详细的归纳分类。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虽然同为饮食不振,因为病因不同,就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施治方法。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饮食积滞,是因为暴饮暴食影响了脾胃消化功能,属于实证,采用消食导滞的方剂,就可以治疗。如保和丸。脾胃气虚,则是因为脾胃衰弱,运化无力 (相当于西医说的胃动力不足)。属于虚证,采用补脾健胃的方剂,对证治疗。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
肝气犯胃,是因为肝郁气滞,影响肝对脾胃的疏泄调节功能,导致胃失和降,而出现食欲不振。
属于实证(也有胃气本虚者,则属于虚实夹杂)。采用疏肝理气的方剂。如开胸顺气丸。
湿邪阻滞,是因为外感湿邪或脾虚湿滞,湿邪阻滞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厌食胸闷。外感湿邪,属于实证,用藿香正气散;脾虚湿滞,属于因虚致实,用参苓白术散。胃阴不足,是因为“伤寒阳明病”或温热病,或因为嗜食辛温燥热食物,而伤胃阴。导致胃主和将功能降低。应该采用滋养胃阴的方剂,如益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