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我们俗称为骨架或木骨。木构架的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有“侧脚”与“生起”两个概念。
建房首先要立柱。柱脚高出地平的做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早期埋在土里,柱洞下端放础石。殷墟遗址中的台基上面有露出原地平的础石,河姆渡发掘的柱子已有管脚榫,解决了柱子的稳定。大木结点最初采用绑架结合的方法,很难严紧固定。采用榫卯结合的方法,逐步解决了构架的稳定问题。为了解决直榫容易脱榫的问题,运用力学原理,让立柱向内微倾,我们称侧脚;把平放的额枋做成向屋角微翘,我们称生起。通过侧脚与生起,屋顶的荷重产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与阑额的榫卯挤压严实,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
宋元以前建筑的侧脚与升起非常明显,厚重、沉稳,更具艺术性。
由于柱子承受屋顶的全部荷重,所以墙壁和门窗部分可以灵活布置在两柱之间,或为柱间的间隔物。一般的房屋正立面的部位装满门窗,两侧与背面则砌墙。宫殿明间多用槅扇,每扇的边挺与抹头间钉着铜面叶,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气氛。为了挂帘子,居住的房屋中间两扇槅扇之外,另装帘架,次间与梢间多做槛墙与槛窗。
墙体还有斗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