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系列之财富篇吧 关注:8贴子:110
  • 1回复贴,共1

过分的侃价;降低利润-----导致赔钱 幻想依赖大公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依据常理,那么大的公司,那么多的用户,那么大的市场,只要大公司稍微卖一点,对于小公司来说就是丰盛的大餐了。


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小公司的企盼和失望一再被无情地延续,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多少订单。小公司失望之极,他们除了抱怨以外,无计可施。说实话,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不明白,那么大的一个公司为什么无法帮助他们销售很少的产品。


大公司虽然大,但是这种小产品根本没有人真正去销售。在这种类型的公司里面,没有人去做这件事,也就等于没有这件事,所以小公司的产品要是能够销售出去才奇怪呢。

大的企业、大的用户正在利用他们自身的优越地位大刀阔斧地侃价;而销售的一方,正在受良好愿望的驱使,一步一步走向亏损的坟墓。处于萌芽状态的企业,交了几次“学费”之后,就只能“关门”了。

在另外一些领域、一些时段,侃价工具占了上风,它盘剥了厂商的利润,甚至造成亏损。侃价工具五花八门,几种常用的工具就已经很难应付了。




过分依赖的强大的互动公司-----注定失败;

作为销售方的小公司,对未来不切合实际的预期是由自身良好的愿望加上对大公司的销售运作缺乏了解造成的。未成交的生意给小公司造成的伤害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并不是销售了一个赔钱的产品,而是在争取进入大公司的贴牌生产名单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这使他们几乎完全丧失了尝试其他可能成功的机会的能力,这种“机会主义”往往是公司亏损甚至死亡的罪魁祸首。


1楼2007-01-16 23:57回复
    赊账引起赔本


    一种极端的反向信息不对称形式是诈骗:购买者设置重重迷雾和假象骗取供方的货物或者其他资产。


    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已经不是唯一的情况,甚至已经不是一种主流情况了。



    在这种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况下,从卖到买经历的中间环节里面存在的信息,对卖方而言是极少的,更别说他们掌控局面的能力了。


    买方要将买来的产品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非最终消费品时,赊销方式普遍流行起来。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供应者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他只能将产品赊给下游用户,等着这个用户赚到钱之后再还钱。这时也会出现一种典型的反向信息不对称,上游的厂商对下游的业务模式和赢利能力根本不清楚,最终由于下游用户无法赚钱或者破产,使上游厂商的产品变成了一堆废品。






    专家采购

    这种产品的成本有清楚的了解,因此绝对不会出很高的溢价;第三,他们的赢利模式不是垄断这些有关产品的信息获取较高的溢价,而是要实现薄利多销的规模策略。


    用户集约侃价能力的提升大大地削减了供货商的利润空间。
    专家采购模式在各行各业以不同的形式普遍发展。
    他们对产品的构成和成本了如指掌



    招标

    那些缺乏其他赢利模式支撑的企业,如果仅仅依靠投标,用不了几轮,这种游戏就难以为继了。


    二是投标者处于对今后招标方后续购买的期待中,往往会出让本次的利益,甚至以亏损的方式投标。


    通信设备供应行业的小厂商和代理商就受到招标方式的蹂躏,最后能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他们已经明白了一点,若没有其他模式配合,单纯依靠这种买方极具杀伤力的侃价模式,最佳的方式就是不参与,


    人们总是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才稍微明白了这一点。“这不是我的游戏”,往往是付出代价之后才这么说的。他们仍然陷入对综合游戏规则的考量迷途中,

    不要在这种越来越差的环境中持续经营,重视对商业趋势的观察,放弃获得长期回报的幻想。


    供应商可以反复报价,他能够看见所有参与报价者的排名,但看不到他们所报的价格,这种“游戏”只要玩几轮,供应商的利润便会丧失殆尽。



    融资和抵押

      如果没有钱又需要购买商品,一般需要借钱。这只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做法,现在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变成了甲要向乙买东西,但是没有钱,他如果向银行借钱又缺乏抵押物品。在强大的营销压力下,变成了甲向银行借钱,拿乙方的物品抵押,然后用借来的钱向乙方购买产品。

      在乙方经营成果较容易预测的时候,甲方采用这种金融工具能够加快商业的节奏,带来滚滚的利润。

      在乙方经营成果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时候,这种金融工具把乙方的风险部分地转移到甲方身上。因为这种方式蒙受极大损失的公司非常多,尤其在乙方是明显缺乏成熟商业模式的新兴行业的情况下。


    被套牢------被无用的基础设施套牢

    领导一个处于夕阳行业的公司是困难的。但是,精明地管理一个高速增长行业的公司更加困难。你总是被引诱去建立过剩的生产力、增加基础设施、增加人手以及许多固定的费用。当增长之势消退以后,你的大量资源被套在无利润区,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片亏损。这种情况将极大地损害股东的价值。

      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什么呢?上述情况在商业领域一直发生着,循环往复。


    2楼2007-01-17 0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