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成笪桥刘氏吧 关注:24贴子:229
  • 12回复贴,共1

安成笪桥刘氏系出长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安成笪桥刘氏既墨庄刘氏的来源,多种族谱均记载刘遐祖父刘伯陵系陈留太守。查《新唐书》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有如下记载:“南阳刘氏出自长沙定王。生安众康侯丹,袭封三世,徙沮阳。裔孙廙字恭嗣,魏侍中、关内侯,无子,以弟子阜嗣。阜字伯陵,陈留太守。生乔,字仲彦,晋太傅军谘祭酒。”《三国志》魏书二十一记载:“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於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廙别传云:时年四十二。无子。帝以弟子阜嗣。案《刘氏谱》:阜字伯陵,陈留太守。阜子乔,字仲彦。” 《晋书》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亦有如下记载:“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其先汉宗室,封安众侯,传袭历三代。祖廙,魏侍中。父阜,陈留相。……乔弟乂,始安太守。乂子成,丹杨尹。”由上可见,墨庄刘氏系出长沙无疑。



1楼2005-05-15 13:14回复
    六腑及其各个部位皆有元神主管,又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个主部分”,又分脑为上庭宫,心为中庭宫,脾为下庭宫。每个部分有八神,
    共二十四神。“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呼仙之气以求神仙,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聚气以为真”。他认为只要存思服气修炼
    即可成仙。
     黄庭经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古道书者,《道德》《参同》《黄庭》也。”清代著名道学专家董德方先生把三经相提并论,可见《黄庭
    经》在道教中的地位。“黄庭经尤属丹家之要旨,为玄门之总持也。”近代学者陈樱方先生言简意赅的概括了《黄庭经》的丰厚内涵和文化底
    蕴。“肘传丹箓千年术,口咏《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内丹家吕洞宾对《黄庭经》也一往情深。“采药不辞千
    里去,钓鱼曾破十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大诗人陆游也认为《黄庭经》是养生之妙术。苏东坡曾书抄《黄庭经》并
    模仿其文体为之作赞的故事,东晋书法家“书《黄庭经》换鹅”的典故,都是艺林韵事。东晋五原人蔡延放弃家业,昼夜呤《黄庭经》的故事,
    “二仙奶奶”太行山救唐王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谐,患生于多欲,害生于轻信,
    祸生于多贪,罪生于不仁。”魏华存为中原人民留下的缄言,中原人自古传到今。

    《黄庭经》简介
     《黄庭经》,包括《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据说为南岳魏夫人所传。
     l.魏夫人生平
     魏夫人(252—334),名华存,宇贤安,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人。是西晋司徒文康公魏舒的女儿。自幼好道,静默恭谨,爱读老庄百家
    的书籍,有志于神仙冲举之本。经常服用胡麻散、茯苓丸,并做吐纳、咽液、守静的修功。亲戚来了,也不见面。经常要求找个地方去修道,
    可是父母不答应。
     24岁时,魏华存嫁给太保掾刘文。这样她就无法专门修炼,但是仍然按照道家房室的要求保护自己。后来生了两个孩子,等待他们稍稍长大
    之后,魏夫人使与丈夫分居,仍然修道。
     魏夫人独居清修,将近3个月。忽见王褒等真人降临,传授给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皮炎光》、
    《石精金马》、《神真虚文》、《高仙羽玄》等经,共有31卷之多。其后,景林真人又传授绪她《黄庭内景经》,要她昼夜存念,告诉她读过
    万遍之后,就能洞观鬼神,调和五脏,面有华色,返老还童。从此之后,魏夫人更加潜心修炼。
     丈夫死后,天下大乱,魏夫人带领孩子渡江,经过洛阳到达南岳。从此就在南岳隐居,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魏夫人得道飞升,住世
    83岁。升仙之后,棺内下葬的只是一把玉剑。
     魏夫人羽化之后,其子刘璞传经法于杨羲。后经杨羲、许谧等人的传播,魏夫人所出的上清经法流行江南。至道教上清派茅山宗正式形成,
    遂把魏华存尊为第一代始祖。其所传之《黄庭经》,更为时人所重。
     2.《黄庭经》的不同传本
     《黄庭经》现存两种:一为《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一为《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另有《太上黄庭中景经》一种,疑为后人著作,仅见《道
    藏》中,一般不包括在《黄庭经》之内。
     《内景经》、 《外景经》中,首先出世的是《外景经》。《外景经》在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中曾有著录。《抱朴子》成书于元帝建
    武中(317一318),《外景经》此时已有传世本。宋欧阳修在《删正黄庭经序》中说:“世传《黄庭经》著,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也。”所指
    《黄庭经》便是《外景经》。又世传此书系由晋代魏夫人所留传下来。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写过《外景经》,传说王羲之喜欢大白鹅,
    以悟书法之理,便写《黄庭经》与道士换鹅。
     《内景经》据务成子注叙说,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云笈七签》说,其书也是魏夫人所传,授自
    旸谷神王。
     《黄庭外景经》与《黄庭内景经》内容一致,且多相同相似之句,可证原出一本,因流传不同而有删改。
    


    13楼2005-05-15 13:47
    回复
      • 219.133.200.*
      笪桥刘氏应该是出自彭城楚元王刘交(刘帮之弟)。


      15楼2010-07-19 18:49
      回复
        • 219.133.200.*
        刘遐乃刘表之子刘琦之后。


        16楼2010-07-19 18:55
        收起回复


          17楼2012-03-14 16:01
          回复
            我家的族谱说的楚元王刘交后裔。
            看wwwlkp1129的《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秩堂镇马首沛丰郡†享伦堂历代刘氏宗源谱》,我们共到“(118)刘师楚”,我们是“(119)忠灏公(天字派)后裔”。
            现在祠堂为“沛丰堂”逼水湾房(湖南省衡山县)。


            IP属地:湖南18楼2012-04-05 14:09
            收起回复
              关于安成笪桥刘氏既墨庄刘氏的来源,多种族谱均记载刘遐祖父刘伯陵系陈留太守。查《新唐书》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有如下记载:“南阳刘氏出自长沙定王。生安众康侯丹,袭封三世,徙沮阳。裔孙廙字恭嗣,魏侍中、关内侯,无子,以弟子阜嗣。阜字伯陵,陈留太守。生乔,字仲彦,晋太傅军谘祭酒。”《三国志》魏书二十一记载:“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於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廙别传云:时年四十二。无子。帝以弟子阜嗣。案《刘氏谱》:阜字伯陵,陈留太守。阜子乔,字仲彦。” 《晋书》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亦有如下记载:“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其先汉宗室,封安众侯,传袭历三代。祖廙,魏侍中。父阜,陈留相。……乔弟乂,始安太守。乂子成,丹杨尹。”由上可见,墨庄刘氏系出长沙无疑。


              IP属地:江西19楼2020-01-14 23:03
              回复
                我研究了一下,有几种可能:
                (1) 广平刘遐跟笪桥刘遐应该是两个人,广平刘遐属于广平刘氏,是赵敬肃王刘彭祖这一支。有点神奇的是,蜜湖刘氏就是刘彭祖这一支。更加有关联的是,我看民国三十六年刘建续修的笪桥刘氏总谱世系里面,有一个叫刘洟 ,成都太守,跟蜜湖里面的刘洟就是同一个人。所以我想永新刘沆,进士榜眼,官至宰相,墨庄刘式刘敞都是大学问家,遐公后裔进士也很多,他们绝对知道晋书里面的广平刘遐,笪桥刘氏把这个广平刘遐放进去,我想说不定笪桥真的源自他。为什么挂上楚元王,就没有办法知道了。
                (2)真的源自楚元王。这也是有可能的,网上搜了很多两汉魏晋南北朝流民迁徙的论文,特别关注荆湘和江右。刘馥,刘靖,刘弘是沛郡相县刘氏,楚元王系。刘弘是荆州刺史,葬于湖南,他提拔了陶侃。他的儿子和孙子就在陶侃府里任职。笪桥刘遐是刘弘他们的族人,也跟着陶侃混,做了安城太守。这样时间对得上,可惜晋书里面找不到笪桥刘遐。明朝永新,笪桥,墨庄他们修谱的时候,为了壮大声威,就把广平刘遐的事迹接了过来。
                (3)现实讲,长沙王后裔的概率大点。因为笪桥刘遐的年代是东晋,还没大规模流民迁徙,楚元王后裔不太可能往这个当时还算落后的地方迁,长沙王分封后裔壮大的可能性大。至于北宗还是南宗,就不好判断了。南阳刘氏其实有成规模往江陵迁。目前的资料还不能足以证明南阳世系的正确性。


                IP属地:湖南20楼2024-05-15 15: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