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圩历史
广济圩的由来与变迁
广济圩历史图片
名称 时间 主办人物 职务 长江段 内 泽 段
广泰圩 1803-1806 沙琛 怀宁知县 任家店至新河口
广泰圩 1826-1828 王述元 乡民组织 白水洼-段山-张家桥-新河口(埂)
广泰圩 1861 曾国藩 直隶总督 白水洼-棋盘山
加固定(内泽段)
广济圩 1870 英翰 安徽巡抚 梅林段--花山天鹅头
广济圩 1922-1955 .... ...... 退建~~~外建14次
广济圩 1998-1999 赵树丛 安庆(代)市长
书记 安广江堤 新城
整理:堤上明月 沙琛(1759—1821),清代回族著名诗人。云南大理太和人。字献如,号雪湖,又号点苍山人。21岁时中举。42岁时始任安徽怀远县令,官至六安知州。著有《点苍山人诗抄》、《皖江集》等,存诗1300余首。其诗多贴近生活,农事诗描写生产过程及农夫、农妇的勤劳淳朴,著名的有《悯农》、《慨农》、《民事诗五首》等。是一位杰出的富有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人。
沙琛 来到安庆。当时安庆城东长江与内湖相连,每值汛期,江水四处泛滥,民宅、田园连年遭淹,苦不堪言。沙琛目睹洪水带来的灾难,决心集中全力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纳乡绅王大本、刘成象等人建议,当年便启动了兴修江堤的浩大工程。他充分利用知县的权力,一面派属下四处募集资金,一面带人勘察地 形,加以规划。入秋,一切准备就绪,沙琛即亲率军民施工。 第一阶段(任店--新河口) 历时三年,在自任家店至新河口长约五十华里的长江北岸筑起了安庆有史以来第一条长江防洪堤,并分别在堤的东、北、西段兴建了永丰、御源、永定三座通江涵闸,既可排出内涝,又可引江水灌溉。堤建成后,圩内万亩良田受益,曾“二十年无潦事”。士民为感激沙琛的德政,纷纷要求将堤命名“沙公圩”。沙琛坚辞不允,将该堤取名“广泰圩”,寓广享平安之意。此后,沙琛受“霍丘案”牵连,朝廷降诣谪贬。安庆百姓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巡抚衙门求情,并连络怀远、建德等五州县士民请愿,还纷纷捐款为沙琛“代赎罪过”。安徽巡抚见状大惊,立即将民情上奏,终于使朝廷对沙琛网开一面,“恩予开复,免其赎锾,使得归养”。 第二阶段(内泽段:段山--长山-张家桥-新河口) 沙琛领导修筑的广泰圩增强了乡民们抵御长江水患的信心。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道光六年(1826),王述元、阮南山等组织乡民,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增筑广泰圩三十余华里,使上起白水洼,沿江直抵新河埂,内联段家山,迤转至长山嘴、张家桥,直抵破罡山与新河口堤合拢,进一步提高了防洪能力
第三阶段(棋盘山-花山飞鹅头) 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期间,广泰圩破坏严重。咸丰十一年(1861)清军攻占安庆后,曾国藩即派官兵修复广泰圩。不仅将原有堤段维修一新,而且增筑了自白水洼向上连接棋盘山约五华里的新堤,使广泰圩最终与城区堤防形成一个整体。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抚英翰奏请朝廷拨款增筑广泰圩梅林隔段十二华里新堤,使广泰圩向北延伸至花山飞鹅头,并在大池沟、窑沟、鸭儿沟、新河口、梅林墩建五座通江涵闸,同时将广泰圩更名广济圩,“取其所济者广也”之意。至此,前后近七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作为安庆市区历史上最浩大也最重要的防洪工程,广济圩终于全部建成。 第四阶段(安广江堤) 广济圩兴建整整两百年来,长江洪水灾害大为减轻。但由于其处地形、地质复杂,有近三分之一堤段外滩崩岸严重,致使江堤不断退建,形成一个大凹湾。从1922年到1955年的三十三年间,就因崩岸局部退建十四次,退建堤长累计达四十八公里。其中马窝镇因崩岸而三次迁移。为确保广济圩安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取抛石护岸、块石护坡、锥探灌浆、填塘盖重、植防浪林等一系列措施,使广济圩江堤全线达到抵御1954年特大洪水的标准。特别是在经受1998、1999年连续两年汛期超过十八米高水位的严峻考验后,国家再次拨巨款对全堤进行了加固。一个历史上多难的险堤已变成一条稳固的高标准江堤。 安庆城南临长江,西阻皖河,北靠龙山,东面相对平坦,却受洪水威胁。新的一年,随着皖江大道、独秀大道、振风大道等的建设,东部新城区的框架初步成形,安庆向着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秦潭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