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港乐》——3.林夕和黄伟文的“变态” 2012-05-21 01:23:11 文/公元1874
网上有一种说法,林夕引进门,皈依黄伟文。
这句话的意思我大概能够明白:林夕的歌词大路、通俗些,黄伟文的东西冷门,但够深入,所以你可以通过林夕理解港乐,但最终打动你内心的,只能是黄伟文。
这句话朗朗上口,利于传播,以致于时不时的都会有人跟我提起这句话。很显然,我当然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能说出这句话的,一定是林夕听得太少,黄伟文听得更少,港乐听得更更更少,所以才会说出这么以偏概全的话。
我要再次普及一个常识:林夕写了超过4300首歌词,黄伟文写了超过1000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很负责任的文字工作者,所以,他们尽可能的寻找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文方法。一个简单的“我爱你、你不爱我”,两人可以根据不同歌手的气质,玩出不一样的风格。(此处不举例,实在太多款式)。所以,两人基本上,是不分伯仲的——除了在作词数量上。
这也怪不得黄伟文,一,他出道时间比林夕晚十年;二,写歌词,是公司找你约稿,林夕成名早,又出了名的和善,要什么写什么,公司乐意找他;而黄伟文成名晚,有时爱走偏锋。例如当年给陈小春写《犯贱》,唱片公司忐忑地问,这样的歌名,不太好吧?又给陈慧琳写《一亿七千万双眼睛》,这名字……也太难做主打歌了吧?怎么服务那些要听情歌的歌迷啊?于是唱片公司大手一挥,改成行货得太易记到不行的《星梦情真》;甚至还有歌手拿了歌词之后给黄伟文左一个意见右一个意见,让Y先生愤怒得决定再也不给此女歌手写歌(那位女歌手是谁,诸君可尽情猜测)。有了这些案例,你可想而之,唱片公司要决定这次找林夕还是黄伟文写歌的时候,肯定要偏向于“逆来顺受”、有不爽也不说出口,默默写歌词的林少女了。
回到刚才那句话的主题。如果说林夕能引你进门,那是因为他的行货、浅显的歌词多,能让你快速上手。但黄伟文真的就是皈依的目标么?林夕就没有高深莫测的难懂歌词?
这可未必见得。来看看林夕给麦浚龙所写的《颠倒梦想》:
死于温柔乡 超生于泥浆
惜花一场 何尝为了哭叫嚷
乾隆御制紫砂一壶香 为了饮崩它神伤
但觉宠它一场 何曾为放在橱窗
梦中花满手 想欣赏那锦绣看到了没有
还是嗅到香气却未见莲瓣 如何罢手
谁若有梦想谁便想 无梦有梦还是想
安享堡垒换到不敢安心的晚上
无限美梦 无量想想想
放大更多感想 要追旭日 身陷夕阳
随着美梦 随地抢抢抢
最后揭开宝箱 发现与所想的不一样
最初花意 刻进了汉石屏
忘掉了暗香 还是爱闪亮
拈花赏余晖 又害怕指间春泥污秽
最后却倾心于青花瓷 何其名贵
污了再洗 花色更精细
花雕美酒 酒醉了为了解忧
还是为了将雪看成过云雨 欲语未休
最初不过 不过眼角太痕痒
原为了解决那痕痒 而最终抓破了眼角
换来盲目梦想
原为了搔痒 延续了手痒 心痒
这是一张概念大碟,其中林夕负责“生死三部曲”,而第一首歌就是这首《颠倒梦想》。大家可想而之,这样的歌词,有几个歌手敢唱?有几个唱片公司敢让自己的歌手去唱?再加上林夕一向要什么给什么,所以他很少在歌手上做这样的尝试。
但是恰好让他碰到了麦浚龙。这位电讯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在以富二代的身份进入娱乐圈之后,刚开始仿效韩流,染了个金发学跳舞,弄得跟山寨HOT没什么两样,被专业乐评人痛骂,当时被批评是“全香港最不会唱歌的歌手”;后来经过了黄伟文的《有人》《没有人》以及周耀辉《雌雄同体》等好歌的熏陶下,2007年麦浚龙彻底转性,自己成立唱片公司,自己经营自己,制作了当年香港乐坛质量最高的概念大碟《Chapel Of Dawn》。
在这之后,麦浚龙愈发的开始走自我路线。他无视一切市场规律,不做为打榜而打榜的情歌,不做为流行而流行的流行曲,只做林夕、黄伟文、周耀辉等从业人员一直想做、却因为碍于商业目的不敢做的音乐。他每张专辑能动用百万以上的制作费用去制作,连专辑封面都会让顶尖的画家来绘画,歌曲打榜的排名再低,他也不在乎;卖得再差,他也不在乎;公司到最后所有签约歌手都离开,只剩他一个人,他也不在乎——因为,这个有志气的富二代,要做的就是香港乐坛没有的流行乐。
网上有一种说法,林夕引进门,皈依黄伟文。
这句话的意思我大概能够明白:林夕的歌词大路、通俗些,黄伟文的东西冷门,但够深入,所以你可以通过林夕理解港乐,但最终打动你内心的,只能是黄伟文。
这句话朗朗上口,利于传播,以致于时不时的都会有人跟我提起这句话。很显然,我当然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能说出这句话的,一定是林夕听得太少,黄伟文听得更少,港乐听得更更更少,所以才会说出这么以偏概全的话。
我要再次普及一个常识:林夕写了超过4300首歌词,黄伟文写了超过1000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很负责任的文字工作者,所以,他们尽可能的寻找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文方法。一个简单的“我爱你、你不爱我”,两人可以根据不同歌手的气质,玩出不一样的风格。(此处不举例,实在太多款式)。所以,两人基本上,是不分伯仲的——除了在作词数量上。
这也怪不得黄伟文,一,他出道时间比林夕晚十年;二,写歌词,是公司找你约稿,林夕成名早,又出了名的和善,要什么写什么,公司乐意找他;而黄伟文成名晚,有时爱走偏锋。例如当年给陈小春写《犯贱》,唱片公司忐忑地问,这样的歌名,不太好吧?又给陈慧琳写《一亿七千万双眼睛》,这名字……也太难做主打歌了吧?怎么服务那些要听情歌的歌迷啊?于是唱片公司大手一挥,改成行货得太易记到不行的《星梦情真》;甚至还有歌手拿了歌词之后给黄伟文左一个意见右一个意见,让Y先生愤怒得决定再也不给此女歌手写歌(那位女歌手是谁,诸君可尽情猜测)。有了这些案例,你可想而之,唱片公司要决定这次找林夕还是黄伟文写歌的时候,肯定要偏向于“逆来顺受”、有不爽也不说出口,默默写歌词的林少女了。
回到刚才那句话的主题。如果说林夕能引你进门,那是因为他的行货、浅显的歌词多,能让你快速上手。但黄伟文真的就是皈依的目标么?林夕就没有高深莫测的难懂歌词?
这可未必见得。来看看林夕给麦浚龙所写的《颠倒梦想》:
死于温柔乡 超生于泥浆
惜花一场 何尝为了哭叫嚷
乾隆御制紫砂一壶香 为了饮崩它神伤
但觉宠它一场 何曾为放在橱窗
梦中花满手 想欣赏那锦绣看到了没有
还是嗅到香气却未见莲瓣 如何罢手
谁若有梦想谁便想 无梦有梦还是想
安享堡垒换到不敢安心的晚上
无限美梦 无量想想想
放大更多感想 要追旭日 身陷夕阳
随着美梦 随地抢抢抢
最后揭开宝箱 发现与所想的不一样
最初花意 刻进了汉石屏
忘掉了暗香 还是爱闪亮
拈花赏余晖 又害怕指间春泥污秽
最后却倾心于青花瓷 何其名贵
污了再洗 花色更精细
花雕美酒 酒醉了为了解忧
还是为了将雪看成过云雨 欲语未休
最初不过 不过眼角太痕痒
原为了解决那痕痒 而最终抓破了眼角
换来盲目梦想
原为了搔痒 延续了手痒 心痒
这是一张概念大碟,其中林夕负责“生死三部曲”,而第一首歌就是这首《颠倒梦想》。大家可想而之,这样的歌词,有几个歌手敢唱?有几个唱片公司敢让自己的歌手去唱?再加上林夕一向要什么给什么,所以他很少在歌手上做这样的尝试。
但是恰好让他碰到了麦浚龙。这位电讯公司董事长的儿子,在以富二代的身份进入娱乐圈之后,刚开始仿效韩流,染了个金发学跳舞,弄得跟山寨HOT没什么两样,被专业乐评人痛骂,当时被批评是“全香港最不会唱歌的歌手”;后来经过了黄伟文的《有人》《没有人》以及周耀辉《雌雄同体》等好歌的熏陶下,2007年麦浚龙彻底转性,自己成立唱片公司,自己经营自己,制作了当年香港乐坛质量最高的概念大碟《Chapel Of Dawn》。
在这之后,麦浚龙愈发的开始走自我路线。他无视一切市场规律,不做为打榜而打榜的情歌,不做为流行而流行的流行曲,只做林夕、黄伟文、周耀辉等从业人员一直想做、却因为碍于商业目的不敢做的音乐。他每张专辑能动用百万以上的制作费用去制作,连专辑封面都会让顶尖的画家来绘画,歌曲打榜的排名再低,他也不在乎;卖得再差,他也不在乎;公司到最后所有签约歌手都离开,只剩他一个人,他也不在乎——因为,这个有志气的富二代,要做的就是香港乐坛没有的流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