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想不再是任性的。而是站在现在的地方,稍微往别处看一眼。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上说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生活
三月里,梨花胜雪。多少年生死一笑剑歌烈。问天下,谁能掌缘生灭。谁又在抬头望漫天青莲雪。谁又在,轻声说离别 。
独守一隅,看四季流转夕阳沉落。
努力不去问世间的悲欢。
偶尔会想在荒山盖一坐木屋,可以听风雨,能够看星月。春种秋收,晴耕雨读。
在木屋旁边种满竹子果木蔬菜,放养鸽子。在每一个黄昏躺在屋顶吹着鸽哨,看着鸽群绕着木屋盘旋。在满地梨花里吹笛到天明。
习惯了在黄昏发呆。回忆或者想念,到最后是忘却。
大概是酒喝多了的缘故,记忆力开始衰退。每一秒都有记忆在流逝。就像忘记关的水龙头,记忆如水般滴滴嗒嗒的流淌不息。也许有一天醒来就会忘记了自己是谁。如果能够忘了自己这会是何等的幸福。
清早醒来,失忆了一样。池子里的水趁着夜色流淌的一干二净。要等一会儿记忆才能再次充满脑海。然后重新回到生活。
只是生活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这场戏里演着主角。同时也在免费给别人充当配角。
唯一的区别是没那么多彩排。
遇儿说这出生活的戏剧,搭建场景是我,导演是我,演员是我,对白是我。
唯独剧本,不是出自我。
全是我。
全是我在按照别人的剧本自导自演。
这出戏剧的结局可以遇见是一流的悲剧,而过程是二三流的喜剧。加在一起就是简单的肥皂剧。对于已经看了一次的戏剧,重新再看一次难免会觉得乏味。所以演的好与不好都不用再重新来过。
生活里其实没有那么多悲伤。就算是偶尔写出来悲伤的文字也多是在无病呻吟。或者真的有那么多悲伤,但是小染说她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说其实你拥有很多东西。只是你开始一一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失去。
那么这些悲伤就不再重要。
因为有了这个未知的可以期待的过程。没人知道在下一秒会遇到谁,有怎样的对白。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上说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生活
三月里,梨花胜雪。多少年生死一笑剑歌烈。问天下,谁能掌缘生灭。谁又在抬头望漫天青莲雪。谁又在,轻声说离别 。
独守一隅,看四季流转夕阳沉落。
努力不去问世间的悲欢。
偶尔会想在荒山盖一坐木屋,可以听风雨,能够看星月。春种秋收,晴耕雨读。
在木屋旁边种满竹子果木蔬菜,放养鸽子。在每一个黄昏躺在屋顶吹着鸽哨,看着鸽群绕着木屋盘旋。在满地梨花里吹笛到天明。
习惯了在黄昏发呆。回忆或者想念,到最后是忘却。
大概是酒喝多了的缘故,记忆力开始衰退。每一秒都有记忆在流逝。就像忘记关的水龙头,记忆如水般滴滴嗒嗒的流淌不息。也许有一天醒来就会忘记了自己是谁。如果能够忘了自己这会是何等的幸福。
清早醒来,失忆了一样。池子里的水趁着夜色流淌的一干二净。要等一会儿记忆才能再次充满脑海。然后重新回到生活。
只是生活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这场戏里演着主角。同时也在免费给别人充当配角。
唯一的区别是没那么多彩排。
遇儿说这出生活的戏剧,搭建场景是我,导演是我,演员是我,对白是我。
唯独剧本,不是出自我。
全是我。
全是我在按照别人的剧本自导自演。
这出戏剧的结局可以遇见是一流的悲剧,而过程是二三流的喜剧。加在一起就是简单的肥皂剧。对于已经看了一次的戏剧,重新再看一次难免会觉得乏味。所以演的好与不好都不用再重新来过。
生活里其实没有那么多悲伤。就算是偶尔写出来悲伤的文字也多是在无病呻吟。或者真的有那么多悲伤,但是小染说她一无所有的时候我说其实你拥有很多东西。只是你开始一一失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失去。
那么这些悲伤就不再重要。
因为有了这个未知的可以期待的过程。没人知道在下一秒会遇到谁,有怎样的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