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点是关于日常的学习的。我一直都是一个很让老师头痛的学生,虽然在同学眼里我很有 个性也很平易近人,在老师眼里我也很聪明,但是我就是不愿意做一个乖学生。我不去触碰社会上的事物,但也对成为一台应试机器提不起兴趣。 对于不必要的作业,我从来不做。没实效的应试方法,我从来不听。因此好几次和老师有了争执,所幸我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是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好老师,从未因为几次激烈的冲突对我失去信心,相反她把我当孩子一样看待,我在这里对她表示感激。我并不是鼓励你们不做作业或是和老师去争执,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学习方式让你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那就果断抛弃它,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式,找到那个能让你对学习与生活重新燃起热情的方式。如果认识自己是人生的最终哲学命题的话,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就是一门高超的哲学了。
初三的时候,我的朋友曾经向我抱怨过,问我为什么看上去每天都在玩,但是也能学的那么好。这个问题我的高中同学也问我过好几次,我是普陀中学高二文科班的,大考能保证在年级段前30名左右。比起那些连午休都在学习的同学,我要么是在看杂志,要么是在看课外书,又或者是开车出去玩了。比起那些日日夜夜拼命学习的人,我过的简直是神仙生活了。比起那些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人,学习效率是你唯一和他们对抗的法宝。我虽然自己不做错题本,但是对于那些总是出错的同学,一本错题本也是可以的。每天看的时间不用多,看几眼就行。但是千万不要去记那些过程,而是要记住解题思路。曾经我的数学只能考到60多(120满分啊!),而我的一个好朋友总是能有110多分的高分,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去问他一道题目,但是他只给我在图上画了几条辅助线,剩下的就不再多说了。我看到辅助线立马就懂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从此这种类型的几何题基本就没有再错过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话不假。其他科目都可以依此类推:比如英语要培养语感,推荐多看原版小说和电影。语文要学会解题格式,建议买本阅读理解和古诗词提高做做。思想政治主要靠理解,因为可以翻书(我们那时候可以),你要做的就是记住知识点在哪。科学也是靠理解,各个知识点要一一做好框架,这样学起来即快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