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吧 关注:2,959贴子:6,161

明朝官话发音初探(不断更新纠正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面是《西儒耳目资》中对于“车”一字拉丁文注音的截图。
————————————————————————————
‹C› denotes [tʃ] (as in English ‹ch›) before ‹AE›, ‹OE›, ‹E›, ‹I› or ‹Y›.
‹H› is silent except in two words: mihi and nihil, where it represents /k/. However, the silent ‹H› is regional, as ‹H› is fully pronounced in North America in all cases, e.g., in the phrase da nobis hodie from the Pater Noster
上面是weiji百科上关于拉丁语发音的注解,c的发音在跟E拼读的话跟英语里的ch发音相同(翘舌音ch,从“吃”)。而H在拉丁语中一般是不发音的。所以可以推断,“车”一字在徐光启时代就跟现在的发音几乎没有区别了。


1楼2012-05-28 04:55回复

    这是《西儒耳目资》中的声母表,其中j的发音跟德语的j近似,跟英语的y近似,跟胶辽官话中“人”的声母也类似,因此可以推断官话的r起源于辅音y。


    2楼2012-05-28 04:55
    收起回复






      上面是西儒耳目资中拉丁字母注音的全部音节表。


      3楼2012-05-28 04:55
      回复

        从明朝官话到现在的普通话,这四百年内的变化对于一种语言来讲已经很小了。
        普通话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a韵母的弱化。比如在拼读“牙(ya)”和“眼(yan)”两个字的时候,“眼(yan)”音节中的a发音时会比单纯发a时口型变小,类似于英语的"æ"(car与can)和德语的"ä"。


        4楼2012-05-28 04:56
        回复
          在西儒耳目资中,“烟”一字标注为“ien”,按照拉丁语的读法i读法类似英语的“i:”或者德语的“ie”。“e”类似于英语国际音标的“e”(不是 ə)或者德语的“ä”(口型介于æ和e之间)。现代汉语拼音标注为yan,但是在发音的时候没有人会读成“压n”,这时候a字母的弱化就出现了。
          实际上楼上的贴子还不准确,英语的“æ”相比“烟”中a的发音还是口型偏大。
          除了a的弱化之外,现代汉语还有很多的韵母弱化甚至不发声。比如说普通话时没有人会把“搞”读作“嘎喔”,拼音中gao中的a被几乎省略了,但是a的存在 是为了提醒说话者区分ao和o口型的细微差别;“我”一字中的o口型比单独发“噢”的时候感觉要小,应该也是o音的弱化;还有功夫的“功”,o的口型比 “我”这个字中o的口型还要小,几乎接近于u,我想没有人会死板地照着拼音念成是“高ng夫”,实际上普通话“功夫”一词念出来的话发声应该更偏向 “gung夫”。


          5楼2012-05-28 04:56
          回复
            普通话中韵母变化音节总结:
            a的弱化:
            1,“安”“版”“盘”“慢”“凡”“但”“坛”“南”“兰”“站”“产”“陕”“赞”“灿”“散”“玩”等是第一类弱化,口型较原始的a要略小,类似英语的“æ”;“烟”
            2,“见”“前”“现”“爱”“代”等可归类为第二类弱化,口型较原始的a要更小,类似德语的“ä”;
            3,“保”“跑”“毛”“到”“淘”“闹”“老”等可归类为a的第三类弱化,a音几乎消失,仅作为o音变音字母的一种表示。


            6楼2012-05-28 04:56
            回复

              o的弱化:
              1,“波”“破”“磨”“佛”“咯”“哟”“我”“多”“陀”“诺”“罗”“坐”“错”“所”“桌”“绰”“说”等属于o的第一类弱化,口型比o的原始发音“噢”要稍小,类似英语的长音“/ɔ:/”但是嘴唇没有ɔ:靠前;
              2,“偶”“否”“都”“头”“剖”“楼”“耨”“某”等属于o的第二类弱化,口型比o的原始发音小,比较接近于英语中“ə”和“ɔ”之间的发音;
              3,“轰”“功”“控”“东”“充”“从”“浓”“囧”“用”等属于o的第三类弱化,口型比o的原始发音小,比较接近英语的短音“u”但是口型稍大;
              o的强化:
              “奥”“保”“草”“高”“要”“到”“毛”“靠”“老”“造”等属于o的强化,口型比o的原始发音稍大,类似英语的短音“ɔ”但口型稍小。


              7楼2012-05-28 04:56
              回复

                普通话的汉语拼的标注看似跟《西儒耳目资》相去甚远,但是如果将欧洲天主教常用拉丁文的拼读规则带入到《西儒耳目资》一书中去的话,就会发现明朝官话在拼读上跟现在的普通话差异已经非常小了。
                举个例子,就像《西儒耳目资》里面“孙”的发音,现在普通话虽然拼音写为“sun”但实际发音则为“suen”,因为没有人会把“孙”死板地按拼音读作 “苏n”,都会在u后面带上一个微弱的e以缓冲u和n之间的剧烈变化,讲起来会比较顺畅省力。这根《西儒耳目资》里“孙”的拼读也是完全一样的。


                8楼2012-05-28 04:56
                回复
                  e的弱化:
                  1,在ei和ie音节之内,如“被”“陪”“得”“给”“内”“累”“也”“咧”“别”“等音节,这里e并不发本音,而发近似于英语e但是口型稍小发音较长的元音,这是e的第一类弱化;
                  2,在üe音节中,如“觉”“越”“却”“略”等音节,这里e也不发本音,口型叫ie和ei音节要更小而且接近圆口;
                  i的弱化:
                  在zicisi和zhichishiri音节中,i几乎不发音,此类音节中音节是以辅音口型持续送气加之声带振动而发声,和i本身的发音没有什么关系,就像没人把“诗”读成“sh依”。
                  


                  9楼2012-05-28 04:57
                  回复

                    由此可以推断,西方传教士为何使用u而非现代汉语拼音的w来标注如“为”“威”等字的音节了。也可以明了为什么西儒耳目资没有使用zh和z音节来标注 “这”“则”等字的音节而代之以c加一个上标而代表送气清辅音。现代汉语拼音的基础和标准音方案就是以西儒耳目资为基础,但是采用了部分日耳曼语族的拼音 系统而并未完全沿用西儒耳目资原来采用的拉丁语族拼音系统。
                    u和ü目前我没看出来存在什么变化现象,一般都在音节里面发本音。
                    


                    10楼2012-05-28 04:57
                    回复
                      过去天主教的传教士都会用拉丁语而非本民族语言来写正规书信和作品,这样上至教皇,下至欧洲各国各教区的主教和牧师都能看懂。金尼阁也是西方传教士,他当 然会习惯性地采用教会通用语拉丁文来注解汉字,所以采用拉丁语的拼读规则来分析西儒耳目资还是非常合理的。而且金尼阁用的拉丁体系还是非常古老的古典拉丁 文,这种体系比起罗马拉丁文只是多了i和j的分化,但是仍然没有出现v、w、y、z这几个字母。


                      11楼2012-05-28 04:57
                      回复

                        r的发音:
                        严格来讲,“r”并不能被称作卷舌音,汉语“r”跟英语卷舌音“r”的主要差别在于舌尖的位置,英语的“r”舌尖位于上颚的中部甚至靠近软腭,而汉语的 “r”舌尖更靠近上牙床,有点近似英语的浊辅音“ʒ”,但是舌尖悬空。现代汉语中“r”的出现很可能是明朝发音的“y”(《西儒耳目资》里面按拉丁字母标 注为“j”)被zhchsh影响并且同化以后的发音。
                        有意思的是,英语中“j”在古英语时期跟德语一样发团音,但是到了现代英语就变味了翘舌浊辅音“dʒ”,跟汉语由“j”到“r”的演变颇为相似。


                        12楼2012-05-28 04:57
                        回复
                          《西儒耳目资》中的“x”到底发什么音?
                          我们目前可以确定ch和zh的发音在明朝和当代无异,那么“x”又是怎么发音的呢?
                          翻翻weiji百科,我们可以发现“x”源于希腊字母,读作“chi”——Chi (uppercase Χ, lowercase χ; Greek: χῖ) is the 22nd letter of the Greek alphabet, pronounced as /ˈkaɪ/ in English.
                          可是按照拉丁语的读音,“x”一般读作“ks”和“gs”。可是汉语在中古时代复辅音已经消失了,显然在明朝根本不会有“ks”和“gs”的读法。所以金 尼阁应该使用的是单辅音——The Romans used ch to transliterate the sound of the Greek letter chi in words borrowed from that language. In classical times, Greeks pronounced this as an aspirated voiceless velar plosive [kʰ]. In post-classical Greek (Koine and Modern) this sound developed into a fricative.即使是古罗马的官方拉丁读法显然也不合理。如果套用法语的发音,可是“x”在法语里面一般在词尾发“s”音或“z”音,同样也不合 理。
                          那么《西儒耳目资》里的x到底发什么音节呢?推断一下有如下几种可能:
                          1,“x”按照古希腊字母在法语中的念法标作“chi”(国际音标拼读为ʃi:,和英语单词she的发音近似),那么金尼阁很可能是按照希腊字母 “chi”(希腊语对拉丁语影响巨大)在法语里面的发音来标注sh的。所以《西儒耳目资》中的“x”跟现代汉语里的“sh”无异;
                          2,“x”在明朝很可能是介于尖音“s”和现代汉语的团音“x”之间的一种发音,现代汉语的“溪”,在《西儒耳目资》里面标记为“hi”(读出来以后感觉 发音颇似德语的ich中的“ch”)。有点像胶辽官话莱阳话里面“什么”的“什”的发音(姑且记为sx - -’),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期间的一种过渡发音;
                          我感觉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西儒耳目资》“西”标注为“si”,“诗”被标注为“xi”,“溪”被标注为“hi”,如果按照第二种说法的话三者发音很容易混淆。所以“x”发“sh”音比较合理。


                          13楼2012-05-28 04:57
                          回复

                            也可以说,现代汉语的团音jqx起源于gkh和zcs六个辅音的融合发音。就如西儒耳目资中所标:齐(ci),奇(ki),溪(hi),西(si)。在胶辽官话的许多下属方言区仍然保留了明朝官话的发音方法,如去(kv)、角(giao)等等。
                            “v”在西儒耳目资里面很 肯能发音类似英语半元音“w”。因为“v”是从拉丁字母“u”分化出来的,“u”在拉丁语里面发类似英语的“u:”音。从《西儒耳目资》所采用的字母体系 来看,“u”字母只分化出了“v”而没有“w”,所以“v”最有可能相对接近“u”的原始发音,是圆口半元音。


                            14楼2012-05-28 04:58
                            回复

                              In Latin, a stemless variant shape of the upsilon was borrowed in early times as V—either directly from the Western Greek alphabet or from the Etruscan alphabet as an intermediary—to represent the same /u/ sound, as well as the consonantal /w/ 这是weiji百科中对于拉丁语中“v”发音的记述,直接证明“v”在拉丁语中的发音应该接近半元音“w”或者元音“u”,所以《西儒耳目资》里面的 “v”确定和现代汉语中的半元音“w”发音的区别已经难以听出了。


                              15楼2012-05-28 04: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