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重镇总兵文献——序林俊聪先生编撰《南澳总兵传》
汕头日报, 2008/02/10. 马楚坚
南澳岛,居于闽粤之中间,为我国东南海疆第一重镇、海峡要冲、两岸之跳板,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于历史发展脉博中自有其交通上、海防上之独特重要性,故武职镇将之委任得当与否,尤关海防治乱,极耐人关注焉。
笔者因交通及明清之际的历史特定事件而究心南澳,日夕于图书馆搜集其史料,尤重地方志,遂得齐羽中乾隆纂《南澳志》、陈光烈民国《南澳县志》手稿及其后来于日本、香港增补插贴稿纸合一之特藏本。
惟《齐志》所录不全,天启二年 1622年 安国贤纂《南澳小记》十二卷又佚,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 黄冈《南澳镇志》十卷之残本亦无缘寓目,陈氏《南澳县志》民国三十五年所刊本,及后增补手稿本虽有不同之增补,然亦《武职表》中所列总兵漏掉18人以上,至若列传则尤逊而仅得25篇焉。
史家之治史,首重搜集史料,必求之原始者而后得其真,自奋其耳目心思之力,务言必据稽,无有自言失据之臆断论出为最高要求。今其缺如此,个人因数赴南澳岛考察,并祈有所获,完成《试析吴六奇之保土扞民及其对明郑集团的打击》;另载有总兵赖恩爵、沈镇邦,而有《外人私贸鸦片及南澳禁毒问题》之撰等。考察间,尝以《武职表》及《传》阙与陪同之县政协副主席欧瑞木等讨论。众是之,并告以欲复建“总兵府”,及编新《县志》所需请助,返港乃将《陈志》手稿增补本中之7篇列传抄贻寄之。
去岁9月1日,余再访南澳考证三保公庙旧址及其“三保老爷”石香炉。海途中,挚友澳人林俊聪君,告以前尝深以为憾者,经其多年来不辍之志,而揽辔于车感轲搜罗之途,组织为《南澳总兵传》。咨询其内容与出版取向,聆之欣焉。于先睹为快之下翻阅,觉得其以《表》、《传》互动为主流,颇合吾心,故以为“可”,盖其为一可补前人诸《志》之不足,有裨学者更具充足之参考专书也。
书中传记65篇,除录《陈志》外,其余40篇为林君新补,内中采集于闽图书馆7篇,函征获15篇、志办等与2篇,考察潮阳而写3篇,查访南澳而撰1篇,汇各地方志散见者为传12篇。较《陈志》增一倍多。又辑不少诗、匾、碑、序等,配所能采集之照片百幅,十分宝贵。此补新旧志书之阙,其于东南海防悍将之丰采、剿寇御侮之伟迹、台湾海峡之风云,不少有关世运者在,于研究者,提供另类参考之捷便。其为也,可谓文献功臣之一矣。
新旧《志》中有《武职表》,然历代总兵、副总兵交替序次,多有中断,及偶有舛载籍贯、或失考,于史家研究,多有不便。今林氏以刊世流传诸志为蓝本,参以陈历明《明清实录潮州事辑》、《南澳县文物志》等,并不厌其烦征考,排比折衷,编列为新表,尤其一一加注史据及纠误,曰《明朝南澳镇副总兵表》、曰《南明南澳镇镇将表》,曰《清朝南澳镇总兵表》合共161名,凡172任。
斯《表》也,林氏于采集编排资料,颇用心于筛选剪裁,凡有舛讹,尽其通识,稍核碑牒而校订正之,不辞辛劳,一丝不苟。若梅春魁,《陈志》称从阳江镇移任,林氏以《事辑》、族谱、墓道碑稽知应作“从虎门中军参将升南澳总兵”,未尝出任阳江;若羊英科、黄凤之任澳镇年份语焉不详,林氏以调查新获羊英科所作《序》之末自言于道光二十二年摄澳镇,黄氏族谱中获黄凤生卒年及其于乾隆二十六年莅镇之说,遂解决《陈志》中含糊不清者。又《陈志》载曾逢年为深澳人并仅任阳江镇总兵,而林氏据源于清《陆丰县志》、《陆丰县乡土志》,1992年王杏元史书《神武今鉴》,并向陆丰方志办得证实,曾逢年实为陆丰碣石镇人,还任过澳镇、碣镇而后迁阳江,皆纠正之。据此视之,其新编三《表》,自有其可信价值在,为探究南澳历史者,提供可取之便,于文献自有其贤劳在矣。
附录则有《南澳籍将军传》12篇、《明清南澳籍副将以上武官表》 43名 ,可见海岛地杰人灵,蜚英辈出。此史辑也属难得。
虽如上局限于史料全面之不足供参采,致偶有记载过略,稍显涉澳事迹未备难补,使人深为憾之,然其辑补述编为一部专书之传世,源流毕贯,人事之具,颠末颇详。个中偶有迁流失订者,学人自知分别而有所取舍折衷。是则,其书之成,足以补南澳典籍之阙,乃为极其难能可贵,值得大书特书以彰之矣。
( 《汕头日报》 马楚坚)
汕头日报, 2008/02/10. 马楚坚
南澳岛,居于闽粤之中间,为我国东南海疆第一重镇、海峡要冲、两岸之跳板,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于历史发展脉博中自有其交通上、海防上之独特重要性,故武职镇将之委任得当与否,尤关海防治乱,极耐人关注焉。
笔者因交通及明清之际的历史特定事件而究心南澳,日夕于图书馆搜集其史料,尤重地方志,遂得齐羽中乾隆纂《南澳志》、陈光烈民国《南澳县志》手稿及其后来于日本、香港增补插贴稿纸合一之特藏本。
惟《齐志》所录不全,天启二年 1622年 安国贤纂《南澳小记》十二卷又佚,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 黄冈《南澳镇志》十卷之残本亦无缘寓目,陈氏《南澳县志》民国三十五年所刊本,及后增补手稿本虽有不同之增补,然亦《武职表》中所列总兵漏掉18人以上,至若列传则尤逊而仅得25篇焉。
史家之治史,首重搜集史料,必求之原始者而后得其真,自奋其耳目心思之力,务言必据稽,无有自言失据之臆断论出为最高要求。今其缺如此,个人因数赴南澳岛考察,并祈有所获,完成《试析吴六奇之保土扞民及其对明郑集团的打击》;另载有总兵赖恩爵、沈镇邦,而有《外人私贸鸦片及南澳禁毒问题》之撰等。考察间,尝以《武职表》及《传》阙与陪同之县政协副主席欧瑞木等讨论。众是之,并告以欲复建“总兵府”,及编新《县志》所需请助,返港乃将《陈志》手稿增补本中之7篇列传抄贻寄之。
去岁9月1日,余再访南澳考证三保公庙旧址及其“三保老爷”石香炉。海途中,挚友澳人林俊聪君,告以前尝深以为憾者,经其多年来不辍之志,而揽辔于车感轲搜罗之途,组织为《南澳总兵传》。咨询其内容与出版取向,聆之欣焉。于先睹为快之下翻阅,觉得其以《表》、《传》互动为主流,颇合吾心,故以为“可”,盖其为一可补前人诸《志》之不足,有裨学者更具充足之参考专书也。
书中传记65篇,除录《陈志》外,其余40篇为林君新补,内中采集于闽图书馆7篇,函征获15篇、志办等与2篇,考察潮阳而写3篇,查访南澳而撰1篇,汇各地方志散见者为传12篇。较《陈志》增一倍多。又辑不少诗、匾、碑、序等,配所能采集之照片百幅,十分宝贵。此补新旧志书之阙,其于东南海防悍将之丰采、剿寇御侮之伟迹、台湾海峡之风云,不少有关世运者在,于研究者,提供另类参考之捷便。其为也,可谓文献功臣之一矣。
新旧《志》中有《武职表》,然历代总兵、副总兵交替序次,多有中断,及偶有舛载籍贯、或失考,于史家研究,多有不便。今林氏以刊世流传诸志为蓝本,参以陈历明《明清实录潮州事辑》、《南澳县文物志》等,并不厌其烦征考,排比折衷,编列为新表,尤其一一加注史据及纠误,曰《明朝南澳镇副总兵表》、曰《南明南澳镇镇将表》,曰《清朝南澳镇总兵表》合共161名,凡172任。
斯《表》也,林氏于采集编排资料,颇用心于筛选剪裁,凡有舛讹,尽其通识,稍核碑牒而校订正之,不辞辛劳,一丝不苟。若梅春魁,《陈志》称从阳江镇移任,林氏以《事辑》、族谱、墓道碑稽知应作“从虎门中军参将升南澳总兵”,未尝出任阳江;若羊英科、黄凤之任澳镇年份语焉不详,林氏以调查新获羊英科所作《序》之末自言于道光二十二年摄澳镇,黄氏族谱中获黄凤生卒年及其于乾隆二十六年莅镇之说,遂解决《陈志》中含糊不清者。又《陈志》载曾逢年为深澳人并仅任阳江镇总兵,而林氏据源于清《陆丰县志》、《陆丰县乡土志》,1992年王杏元史书《神武今鉴》,并向陆丰方志办得证实,曾逢年实为陆丰碣石镇人,还任过澳镇、碣镇而后迁阳江,皆纠正之。据此视之,其新编三《表》,自有其可信价值在,为探究南澳历史者,提供可取之便,于文献自有其贤劳在矣。
附录则有《南澳籍将军传》12篇、《明清南澳籍副将以上武官表》 43名 ,可见海岛地杰人灵,蜚英辈出。此史辑也属难得。
虽如上局限于史料全面之不足供参采,致偶有记载过略,稍显涉澳事迹未备难补,使人深为憾之,然其辑补述编为一部专书之传世,源流毕贯,人事之具,颠末颇详。个中偶有迁流失订者,学人自知分别而有所取舍折衷。是则,其书之成,足以补南澳典籍之阙,乃为极其难能可贵,值得大书特书以彰之矣。
( 《汕头日报》 马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