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绘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然而,其实它刚刚开始。
——德朗
学问进一步预设:学术工作得出的结果,有其重要性,亦即“有知道的价值”,……而这种终
极意义,个人只能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抱持的终极立场,加以接受或拒绝。
——韦伯
画家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对世界的建构中都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虽无一技之长,
但用自己的眼和手去观看去思考,并顽强地从那个载着历史荣辱的世界中提取图画。
——梅洛庞蒂
重要的是要避免一切先入之见,并试图只看那些存在的东西……
——贾克梅第
一 学术为何能作为人的终极关怀?
1919年,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在去世前一年,发表了一个至今仍很著名的讲演,这就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表面上看,这个命题古怪而荒唐,因为学术当然是学者的职业,是他们每天在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韦伯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一再强调这一点呢?其实,韦伯这样做是想表明,在普遍价值丧失的世界中,学术研究仍可以成为学者用于安身立命的志业。他曾满怀感情地写道:“悠悠千年,我们都专一地向基督教伦理宏伟的悲情(pathos)皈依……。”1而在“上帝死了”的二十世纪,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终极关怀。用韦伯的话讲。就是“‘当通往真实上帝之路’、‘通往真实幸福之路’种种古老幻象均被扫空之后,在今天这种种状况下。学问作为一种志业的意义安在?”他认为,学术之所以可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支柱,乃是因为“求知”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韦伯借用柏拉图的洞穴幻象把“求知”定义为人们不以幻想与影像为满足,而去追求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把这种作为学者志业的学术活动概括为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它追求一种用概念表达的理性化知识。理性不仅意味着世界魔法的解咒,它也是人们提问题方式的根本改变。从此,求知过程被一种永恒的怀疑精神所主导,人们不再满足于知道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那个样子,而总是在同:世界真是这样吗?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由于作为真理的终极“真实”是不可能被某一个学者或某一次研究所达到的,这样求知就成为“假设→批判→鉴别→提出新的假设”这反复无穷的过程。而学术研究的价值就是记录这种不断否定原有见解之追求。
第三,正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将不断地被超越,那么任何一个研究者必须接受他的工作将会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内过时的命运。用韦伯的话讲,要求过时,这正是学术工作的意义。知识在这种超越中不断进步,并克服了死亡而达到永恒的生命2。
十分有趣的是,韦伯在叙述学术研究特点时,总是用艺术创作特别是绘画作对比。他认为追求艺术作为艺术家的生命意义时,其获得的性质与“求知”是不同的。例如艺术的目标通常是表现而不是发现,它不可能把否定原先已实现的表现作为自己的意义。而且一幅伟大的作品只有它自身不断地超越时代,而不会被别的作品超越,也就是说,它永远不会过时3。韦伯不可能知道,正在他作《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个演讲时,一场基于现代艺术并企图超越它的艺术运动正在西方如火如荼地兴起,它终于在几十年后摧毁了如韦伯所说的那种艺术价值。今天,在当代艺术普遍的危机中,一切似乎都证明了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将现代人的精神贫困描述为“无家可归”、“世界黑夜的时代”,并提出“在贫困时代诗人何为”的问题4。这一切落实到绘画中,就是在艺术价值被摧毁的时代,画家生命意义何在?一群对危机有较清醒认识的画家为了把绘画作为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志业,不得不重新定义绘画活动的本质。这就是具象表现绘画的兴起。具象表现(expression figurative)一词是著名法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最早使用的,他用这个字来概括一批特殊的专业画家。他们注重认真观察可视世界,重新服从职业精神。和上面所说的学术活动三个特点相似,具象表现的代表画家贾克梅第的表现方法,也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德朗
学问进一步预设:学术工作得出的结果,有其重要性,亦即“有知道的价值”,……而这种终
极意义,个人只能根据自己对生命所抱持的终极立场,加以接受或拒绝。
——韦伯
画家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对世界的建构中都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虽无一技之长,
但用自己的眼和手去观看去思考,并顽强地从那个载着历史荣辱的世界中提取图画。
——梅洛庞蒂
重要的是要避免一切先入之见,并试图只看那些存在的东西……
——贾克梅第
一 学术为何能作为人的终极关怀?
1919年,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在去世前一年,发表了一个至今仍很著名的讲演,这就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表面上看,这个命题古怪而荒唐,因为学术当然是学者的职业,是他们每天在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韦伯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一再强调这一点呢?其实,韦伯这样做是想表明,在普遍价值丧失的世界中,学术研究仍可以成为学者用于安身立命的志业。他曾满怀感情地写道:“悠悠千年,我们都专一地向基督教伦理宏伟的悲情(pathos)皈依……。”1而在“上帝死了”的二十世纪,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终极关怀。用韦伯的话讲。就是“‘当通往真实上帝之路’、‘通往真实幸福之路’种种古老幻象均被扫空之后,在今天这种种状况下。学问作为一种志业的意义安在?”他认为,学术之所以可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支柱,乃是因为“求知”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韦伯借用柏拉图的洞穴幻象把“求知”定义为人们不以幻想与影像为满足,而去追求真实的存在。我们可以把这种作为学者志业的学术活动概括为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它追求一种用概念表达的理性化知识。理性不仅意味着世界魔法的解咒,它也是人们提问题方式的根本改变。从此,求知过程被一种永恒的怀疑精神所主导,人们不再满足于知道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那个样子,而总是在同:世界真是这样吗?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由于作为真理的终极“真实”是不可能被某一个学者或某一次研究所达到的,这样求知就成为“假设→批判→鉴别→提出新的假设”这反复无穷的过程。而学术研究的价值就是记录这种不断否定原有见解之追求。
第三,正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将不断地被超越,那么任何一个研究者必须接受他的工作将会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内过时的命运。用韦伯的话讲,要求过时,这正是学术工作的意义。知识在这种超越中不断进步,并克服了死亡而达到永恒的生命2。
十分有趣的是,韦伯在叙述学术研究特点时,总是用艺术创作特别是绘画作对比。他认为追求艺术作为艺术家的生命意义时,其获得的性质与“求知”是不同的。例如艺术的目标通常是表现而不是发现,它不可能把否定原先已实现的表现作为自己的意义。而且一幅伟大的作品只有它自身不断地超越时代,而不会被别的作品超越,也就是说,它永远不会过时3。韦伯不可能知道,正在他作《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个演讲时,一场基于现代艺术并企图超越它的艺术运动正在西方如火如荼地兴起,它终于在几十年后摧毁了如韦伯所说的那种艺术价值。今天,在当代艺术普遍的危机中,一切似乎都证明了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将现代人的精神贫困描述为“无家可归”、“世界黑夜的时代”,并提出“在贫困时代诗人何为”的问题4。这一切落实到绘画中,就是在艺术价值被摧毁的时代,画家生命意义何在?一群对危机有较清醒认识的画家为了把绘画作为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志业,不得不重新定义绘画活动的本质。这就是具象表现绘画的兴起。具象表现(expression figurative)一词是著名法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最早使用的,他用这个字来概括一批特殊的专业画家。他们注重认真观察可视世界,重新服从职业精神。和上面所说的学术活动三个特点相似,具象表现的代表画家贾克梅第的表现方法,也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