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农业集体化”,大湛山村成立了蔬菜生产高级合作社。1958年“三面红旗”时期,又进入了人民公社,成为市区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自此以后,住户增至一千余户,居民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分为社员、工人、工农联盟三种户型,分别由公社和街道管理。说起工人户,不能不提生有7个儿子的孙大爷家。孙大爷在日本投降后参加铁路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以每月不足60元的工资养活老伴和7个儿子,可知其生活的艰辛。但孙大爷人穷心气高,平生有两个心愿:一是培养一个儿子上大学;二是修建一所好房子。这样的困难家庭,要实现这两桩心愿谈何容易。大儿子考上大学后,家中常年“低标准”、“瓜菜带”。孙大爷上班干体力活,中午只买5分钱的菜汤充饥下饭,一双棉鞋缝缝补补穿了6年。几个男孩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去捡柴拾荒。“三年灾害”时期,全家人下小海,挖野菜,甚至吃冬青树叶。多亏里外“一把手”的孙大娘,在街道上当干部,踏着一双小脚,凡事积极带头。一边忙于夜间巡逻,调解纠纷,挖河清污等公益事宜;一边费尽心思,精打细算操持一家人的吃穿,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大儿子身上。谁知大儿子在铁道学院毕业前却投笔从了军。据说在崇山峻岭中修铁路、挖隧道,吃了不少苦。究其原因,或许是激情岁月燃烧的缘故吧。对此,孙大爷老俩口却非常豁达。值得庆幸的是儿子们都很争气,有5个是党员,4个在大企业里当干部,还算了却了孙大爷的第一个心愿。可惜的是老四合院的房子还没来得及整修时,孙大爷老两口辛苦一生,积劳成疾,在旧村改造的前半年相继去世,没有看到湛山小区的新貌和自家分得的新楼房。第二个心愿,终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