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意见不管用”家委会成摆设
一些家长质疑家委会成员构成。“家委会成员都是老师内定的,要么是高学历家长,还有就是官员家长,或是优秀学生家长。”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像自己喜欢提意见,孩子成绩又不好的,不可能被选上。
很多家长还觉得自己去监督学校有难度,怕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老师指派的家委会成员,我们都不认识,如何去反映问题呢?即使对学校的一些不合理规定有意见,也不想当面批评,这应该是家委会做的事”。
另一方面,一些家委会对学校午餐、作业等提出的意见,却在校长那儿屡屡碰壁。曾经在一所小学担任家委会委员的王女士,向学校提出能否推广个性化作业等,却被学校认为“管得太多”。不少学校表示,家委会成员由教师推荐,应该配合学校工作,而不是“挑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幼儿园中的家委会,大多只是“联谊会”,有的甚至只是摆设和工具,更像学校的附属品。家委会不是由全体家长选举产生,代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维护学生权益,而往往由校方指定家长委员,家委会的功能,主要为学校拓展资源,有时还代表校方来“说服”家长,接受一些并不合理的规定。如果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立的家委会,还是目前这种性质,那么,其结果可能比不设立还糟糕。
用制度保障家委会的责权利
在浦东新区的上海实验学校东校,每天早晨,该校校长王玮航都会和一位家委会成员一起站在校门口,迎接每位学生。王校长说,该校家委会的组成不是校方说了算,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直选”制度。
记者从进才实验中学了解到,进才实验中学从2008年开始,实行家长直选家委会代表。该校盛老师介绍道:“大部分参与竞选的家长有较好的教育背景,有部分家长还曾在国外生活过多年,非常熟悉国外家委会管理。家长们通过主动申报和演讲,自己投票选举。”通过班级、年级、学校的“两推一直选”的方式,让家长们积极参与家委会的活动。
熊丙奇说,家委会能不能独立运行,对于发挥家委会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美国的中小学,家委会有十分大的权力,不但可以参与学校管理,还可以罢免校长,甚至可以决定关闭学校。在欧美发达国家,家委会成员由全体家长投票选举产生,家委会独立运行,不受校方支配。家委会成员应由不同环境、身份的家长组成,这样才能代表更多家长的心声,更好地与学校对话。
嘉定区某校家委会主任唐惠兴认为,确保家委会的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是从制度层面保障各级家委会的责、权、利。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