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41,177贴子:73,074,055
  • 13回复贴,共1

▍袁 崇 焕 精 神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阎崇年 来源:中国出版网


1楼2012-05-23 18:16回复
    3楼2012-05-23 18:19
    回复


      4楼2012-05-23 18:20
      回复
        袁大炮果然厉害。


        5楼2012-05-23 18:21
        回复


          IP属地:河南6楼2012-05-23 18:22
          回复
            原来仁智勇廉的出处是这个


            7楼2012-05-23 18:22
            回复

              袁崇焕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他吸取了前人失败的教训,进行宁远保卫战。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战胜利的经验并不复杂,就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明军的优长有二:第一是有城池,第二是有火炮。后金军平原野战、骑兵冲突是其优长。袁崇焕的谋略是扬长避短。努尔哈赤打到宁远城下,袁崇焕下令坚壁清野,城外的老百姓到城里来,吊桥吊起,城门关上,城外粮食运到城里,柴草烧了,不给后金军提供粮草。努尔哈赤到宁远城下就骂,叫阵;袁崇焕不管你怎么骂,他就是不出城。努尔哈赤攻城有一种器具叫楯车,上面是牛皮的,箭射不透。士兵在楯车里凿城墙,眼看城墙要被凿穿,袁崇焕就带领勇士拿绳子和铁丝缠着被絮,倒上油,点上火,烧那挖墙的后金士兵。努尔哈赤一看凿城墙不行,就派贝勒率领官兵往前冲。先时,袁崇焕下令把朝廷从葡萄牙买来的10门西洋大炮运到宁远,放到城上。这时,他发令往城下打炮。后金的士兵就往上冲,一炮打去,一道火海,人仰马翻,死伤一片。努尔哈赤命八旗军再冲,又是一炮,死伤惨重。
              努尔哈赤是否受了炮伤?清史学界有争论:我个人认为是。有个记载,从城上头看,一个大红毡子,包着一个头目,一些贝勒放声大哭,就抬着跑了,一般贝勒不至于这样,第二天就退兵了。我查了文献和档案记载,这次激战中八个贝勒没有一个受伤的,后来打仗都出来了,就是努尔哈赤再不出来。可能是努尔哈赤受伤了,当时没有消炎药,夏天伤口发炎,他就洗温泉,得了败血症,当年八月十一日就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不服气,他继位后又带部队打,先打锦州,再打宁远。皇太极还用老办法,袁崇焕也还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他告诉锦州守将赵率教,不管怎么骂你不要出城。所以宁锦这一仗皇太极又失败了。
              这里面体现了袁崇焕的智慧。有人认为“凭坚城、用大炮”的道理很简单,但真理总是朴素的。袁崇焕之前明朝死了14个总兵,东北地区的总兵基本上都死了。到袁崇焕这儿,把城守住了,把仗打胜了,这说明袁崇焕有过人的智慧。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体现袁崇焕过人智慧的例子,就是山海关外怎么守?明朝有位辽东经略叫王在晋,也是进士出身,兼着兵部尚书。他说在山海关城外八华里的地方再修一个城,用那个城来守山海关城。袁崇焕建议在宁远即今天的兴城建一座城,守卫山海关。现在的兴城离山海关100公里,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东面是海,西面是山,海和山之间有两座山——首山和窟窿山,后金骑兵从沈阳过来到山海关,必须通过这个隘口,没有别的通道。这个隘口通道,我拿尺子测量过,最窄的地方总共100米宽。袁崇焕建议明朝就在这儿修座城,守山海关,比较高明。袁崇焕提出来,王在晋不同意。袁崇焕怎么办?人微言轻啊,人家是部级,自己是处级,差得太多了。袁崇焕有办法,他给当朝宰相叶向高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理由,但没回信。他又写了一封。叶向高看完之后拿不准主意,找孙承宗商量。孙承宗当时有三重身份:第一是大学士,第二是兵部尚书,第三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叶向高就把袁崇焕的信给孙承宗看了,他说我也没去考察过,拿不准主意。孙承宗说我去考察一下,并向天启皇帝请了假,骑着马去山海关考察,袁崇焕陪着。考察完了孙承宗找王在晋谈,说袁崇焕的意见正确,可以在那儿设,不要在山海关八里铺的地方设。不久,孙承宗到山海关去,接替王在晋的工作。他支持袁崇焕把宁远城建了起来,后来就有宁远之战,守住了,否则是守不住的。孙承宗和袁崇焕还建了一条关宁锦防线,就是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是一个纵向防线。你打锦州时,宁远、山海关支援;你打宁远时,山海关和锦州两面支援;你打山海关时,前面两座城堵着你。这条防线一直坚持到明朝灭亡。多尔衮率领八旗军进北京的时候,宁远还是明朝的,他绕开宁远,没敢打宁远。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太怕宁远这座坚城了。当年的惨败,努尔哈赤的受伤,给他的子孙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10楼2012-05-23 18:48
              回复
                我觉得袁崇焕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袁崇焕之魂”,魂魄的“魂”,灵魂的“魂”。袁崇焕的魂,主要体现就是四个字——“仁”、“智”、“勇”、“廉”。
                先说“仁”。袁崇焕最可贵的品质,最值得我们景仰的精神,就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儒家的仁。袁崇焕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政治与军事舞台的,他深受儒家理念的熏陶与影响。
                儒家的仁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博爱,道理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儒家的仁爱,它是爱君子不爱小人,孔夫子对小人咬牙切齿。基督的博爱呢,它也有制约。佛家的慈悲是泛爱众生,要对所有人、所有生命都施予慈悲。
                袁崇焕就是继承了中国儒家仁爱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袁崇焕本来做知县做得挺好,三年考完了之后或者留任,或者升级,把老婆孩子接来不是挺好的吗?他偏要往辽东战场上出生入死做什么呢?辽东战场是什么地方啊,朝廷派了一个辽东经略到山海关,他不去,说身体不好。朝廷又派了一个,他说家里有困难还是不去。天启皇帝很生气,说不去就削职为民,你回家种地去得了。这才去上任,去了以后也不好好工作。这种情况下袁崇焕自己申请到关外去,所以他是有一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他还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愿。袁崇焕的大愿是以战止战,争取国家的和平与安定。
                袁崇焕的仁,有很多具体表现。我举一个小例子。他为保卫京城,从山海关骑着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三天三夜,赶到北京。马没有草料,兵没有粮食,他不许士兵抢老百姓家的东西,朝廷又不给,冬天也不能砍树生火取暖,在这种情况下和皇太极的军队打仗。而皇太极的八旗军四处抢掠,吃饱了,喝足了。袁崇焕是身先士卒!他是一个书生啊,冲在前头,举着刀跟八旗的贝勒拼杀,容易吗?他盔甲上中的箭像刺猬一样。受了伤以后把战袍撕了,把伤裹起来,继续打拼。打了十个小时,激战数十回合,后金军退了,明军胜了。这时候你是统帅啊,应该下马休息休息,但他没有。袁崇焕马上到各个营房巡视,慰问受伤的官兵,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慰问完了,才回到自己的帐篷,袁崇焕就是有这种大仁大爱。
                再比如说,明朝派了一个辽东经略叫高第,属于阉党,他上任后特别怕,就下令撤守,从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宁远,一直撤到山海关,军撤、民撤,都撤!袁崇焕说我不撤,他自己守宁远。他说:我是宁前道,做官在这里,死也要在这里!你们都撤,我一个人躺在大道上,阻挡努尔哈赤军队的前进。袁崇焕有一种大爱的精神,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宁远,宁死不撤。


                12楼2012-05-23 19:04
                回复
                  次说“智”。袁崇焕有大智慧。他不仅有大的仁爱,而且有大的智慧。我举一个例子。袁崇焕去辽东之前,明朝的军队一战败一战,一城丢一城。第一把抚顺丢了,第二把清河丢了,第三把开原丢了,第四把铁岭丢了,第五把沈阳丢了,第六把辽阳丢了,第七把广宁丢了,第八把义州丢了。宁远以北全丢了,特别是沈阳、辽阳丢了,唯独袁崇焕把宁远守住了,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智慧。
                  努尔哈赤打抚顺主要是靠里应外合;打清河的办法也是里应外合;打开原、铁岭里应外合;沈阳是大城,城墙高,护城河又宽,努尔哈赤怎么打?沈阳的守将叫贺世贤,下令把城门打开,吊桥放下,他酒喝得醉醺醺的,骑着马就从城里冲出来了,同后金军野战。这是匹夫之勇。有城墙干嘛不利用城墙,把吊桥吊起来,把城门关上,死守。努尔哈赤军队野战不能过十天,因为努尔哈赤出来打仗没有后勤补给。但贺世贤关着城门,硬耗七天,努尔哈赤就得退兵。守城不战而退兵算胜,攻城不下而撤兵算败。但贺世贤把城门打开,吊桥放下,骑着马带着兵往前冲。结果后金军一包围,总兵贺世贤中了14箭,落马而死。明兵退回来时,路上有伏兵,城里有奸细,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特别是奸细从里面把城门打开,后金军就把沈阳打下来了。后来的辽阳、广宁,也是这么丢的。
                  袁崇焕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他吸取了前人失败的教训,进行宁远保卫战。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战胜利的经验并不复杂,就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明军的优长有二:第一是有城池,第二是有火炮。后金军平原野战、骑兵冲突是其优长。袁崇焕的谋略是扬长避短。努尔哈赤打到宁远城下,袁崇焕下令坚壁清野,城外的老百姓到城里来,吊桥吊起,城门关上,城外粮食运到城里,柴草烧了,不给后金军提供粮草。努尔哈赤到宁远城下就骂,叫阵;袁崇焕不管你怎么骂,他就是不出城。努尔哈赤攻城有一种器具叫楯车,上面是牛皮的,箭射不透。士兵在楯车里凿城墙,眼看城墙要被凿穿,袁崇焕就带领勇士拿绳子和铁丝缠着被絮,倒上油,点上火,烧那挖墙的后金士兵。努尔哈赤一看凿城墙不行,就派贝勒率领官兵往前冲。先时,袁崇焕下令把朝廷从葡萄牙买来的10门西洋大炮运到宁远,放到城上。这时,他发令往城下打炮。后金的士兵就往上冲,一炮打去,一道火海,人仰马翻,死伤一片。努尔哈赤命八旗军再冲,又是一炮,死伤惨重。
                  努尔哈赤是否受了炮伤?清史学界有争论:我个人认为是。有个记载,从城上头看,一个大红毡子,包着一个头目,一些贝勒放声大哭,就抬着跑了,一般贝勒不至于这样,第二天就退兵了。我查了文献和档案记载,这次激战中八个贝勒没有一个受伤的,后来打仗都出来了,就是努尔哈赤再不出来。可能是努尔哈赤受伤了,当时没有消炎药,夏天伤口发炎,他就洗温泉,得了败血症,当年八月十一日就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不服气,他继位后又带部队打,先打锦州,再打宁远。皇太极还用老办法,袁崇焕也还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他告诉锦州守将赵率教,不管怎么骂你不要出城。所以宁锦这一仗皇太极又失败了。
                  这里面体现了袁崇焕的智慧。有人认为“凭坚城、用大炮”的道理很简单,但真理总是朴素的。袁崇焕之前明朝死了14个总兵,东北地区的总兵基本上都死了。到袁崇焕这儿,把城守住了,把仗打胜了,这说明袁崇焕有过人的智慧。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体现袁崇焕过人智慧的例子,就是山海关外怎么守?明朝有位辽东经略叫王在晋,也是进士出身,兼着兵部尚书。他说在山海关城外八华里的地方再修一个城,用那个城来守山海关城。袁崇焕建议在宁远即今天的兴城建一座城,守卫山海关。现在的兴城离山海关100公里,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东面是海,西面是山,海和山之间有两座山——首山和窟窿山,后金骑兵从沈阳过来到山海关,必须通过这个隘口,没有别的通道。这个隘口通道,我拿尺子测量过,最窄的地方总共100米宽。袁崇焕建议明朝就在这儿修座城,守山海关,比较高明。袁崇焕提出来,王在晋不同意。袁崇焕怎么办?人微言轻啊,人家是部级,自己是处级,差得太多了。袁崇焕有办法,他给当朝宰相叶向高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理由,但没回信。他又写了一封。叶向高看完之后拿不准主意,找孙承宗商量。孙承宗当时有三重身份:第一是大学士,第二是兵部尚书,第三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叶向高就把袁崇焕的信给孙承宗看了,他说我也没去考察过,拿不准主意。孙承宗说我去考察一下,并向天启皇帝请了假,骑着马去山海关考察,袁崇焕陪着。考察完了孙承宗找王在晋谈,说袁崇焕的意见正确,可以在那儿设,不要在山海关八里铺的地方设。不久,孙承宗到山海关去,接替王在晋的工作。他支持袁崇焕把宁远城建了起来,后来就有宁远之战,守住了,否则是守不住的。孙承宗和袁崇焕还建了一条关宁锦防线,就是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是一个纵向防线。你打锦州时,宁远、山海关支援;你打宁远时,山海关和锦州两面支援;你打山海关时,前面两座城堵着你。这条防线一直坚持到明朝灭亡。多尔衮率领八旗军进北京的时候,宁远还是明朝的,他绕开宁远,没敢打宁远。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太怕宁远这座坚城了。当年的惨败,努尔哈赤的受伤,给他的子孙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13楼2012-05-23 19:06
                  回复
                    坐 观 群 丑 跳 梁


                    14楼2012-05-23 19:09
                    回复
                      膜拜9楼


                      IP属地:上海16楼2012-05-24 10:25
                      回复
                        谢谢楼主的好帖子


                        17楼2013-09-04 15:09
                        回复
                          袁大炮可不得不说他是个二楞子,他不杀毛文龙的话,鞑子根本不会毫无顾忌的入塞。毛文龙在世时,经常派军袭扰沈阳。威胁鞑子后方,让鞑子不敢轻易入塞,袁大炮把他杀了后,再没有明军总兵敢出兵偷袭鞑子。不过大炮组建的关宁军切实是牛逼,真真正正的综合型部队,集中了大明各地方的精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09-04 1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