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耀吧 关注:97贴子:663
  • 1回复贴,共1

【昌耀诗解】读昌耀《在山谷:乡途》/陈仲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次际遇就是一部心灵史——读昌耀《在山谷:乡途》


  有人把昌耀这首诗与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的代表作《雪夜伫马林边》相媲美:两首诗都是意境深远的“回家”之作。但笔者以为,弗罗斯特的停伫凝神,体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风范,干练简洁。而昌耀细微的心境抚摩,更多披露磨难后的心灵“归程”,充溢着纷乱与灿烂的“回光返照“。



  只有经历万劫难逃的灾难,才特别珍惜大自然的一星半岚。你看,在山谷,一“听”到薄暮如缕般的“细语”(通感)——那仿佛来自天界的福音,他就禁不住“激动的颤栗” 了。这“细语”,既是莫名的天籁,又可能当成人世间的温情和慰安。对于流放二十多年的游子,哪怕再纤弱再“飘渺”,也是上天及时的馈赠。毕竟,这是一头颠踬于归途、无依无靠、且执著要回家的老牛啊。悲怆的心境,自然含纳苦役中的种种隐痛、流血,这一切,都在通感的“细语”中得到舒解。
  悲怆归悲怆。不死的悲怆复活了灿烂。诗人在薄暮中,重新感受天宇的阔大,落日的辉煌,一个和弦式的叠加意象赫然出现了:半轮圆弧、纯金的弓弩、游牧民,三种意象互相映衬所达成的厚度,有表层的地域色素濡染,又兼具深层的人生写意。是昌耀的心灵,折射落日的悲壮,还是夕阳的余辉,带来心灵的“回光”?
  诗人一方面是被大自然的美景震慑了(如醉),一方面又被沉重的旅途拖累(重负),但是,敏感的诗心,在某一空隙里(比如正经过山谷深处的松林间),触到松针的簌簌抖动,抑或鸟翼的剪飞,于是,他马上又焕发出孩童般的兴奋——想象出他们的“梦中飞行”。此时,掠过我们眼前的,是诗人苦难行程中超凡脱俗的神彩。它主要是由一组相对稀疏的意象组成:簌簌的翼翅、剪越追逐、孩子的梦中飞行——对大自然的细腻感知和童心的本真契合,再次证明,一个大诗人的“本性”与“起点“。
  在这场颤栗的洗礼后,诗人重新归乎平静:



    前方灶头 
    有我的黄铜茶炊。 

  从大自然,处处渗透神性的光照下,诗人回落到具体的世俗生活——灶头和茶炊。这一貌似天壤之别的转折,非但没有凌空蹈虚,给人突兀之感,反而异常塌实。是因为,虽是具体生活指向,然而,有“黄铜”嵌入,它的发亮、难以锈蚀,便使得“回乡”的坐标与“召唤”前景,拥有坚实可靠的质地,并依托它上升为精神家园的美好象喻。
  一次途中的际遇:薄暮、落日、翅羽,就构成一个诗人复杂的心灵史。这就是诗歌神奇的力量,这也是一个大诗人与一般诗作者的区别。



附昌耀诗:



在山谷:乡途     

在山谷,倾听薄暮如缕的 
细语。激动得颤栗了。为着 
这柔情,因之风里雨里 
有宁可老死于乡途的 
黄牛。 
感觉到天野之极,辉煌的幕屏 
游牧民的半轮纯金之弓弩快将燃没, 
而我如醉的腿脚也愈来愈沉重了: 
走向山谷深处——松林间 
似有簌簌羽翼剪越溪流境空, 
追逐而过:是一群正在梦中飞行的 
孩子?…… 

前方灶头 
有我的黄铜茶炊




IP属地:山东1楼2007-01-03 17:50回复
    写的很好,建议加精!!


    IP属地:青海3楼2011-05-23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