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涛不仅是一个好演员,更是一个有思想、敢作为的领军人物。戏曲不景气,许多剧院团到乡下寻找市场,或者改行他就,这使茅威涛开始对越剧的出路进行深层思索。她在多个场合说过:戏演给谁看已经构成对一个剧种、一个剧团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如今的时代,戏曲一定要在都市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如果没有稳定的观众群,这个剧团的生存意义何在?越剧不能再停留于表现只有家居女性才关注的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这一狭窄的领域,这会使越剧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她认为,即使儿女情长的题材,也需要注入全新的人文观照。她做梦都渴望突破越剧现有的表现领域,使越剧更加具有时代精神,拥有更多新的观众。
新的世纪,新的身份,理当有新的戏剧。当团长的茅威涛在感叹带团不易、肩负养活一团人的重担时,仍不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她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传统的,时尚的。她强调必须要坚持三点:一是女子越剧不变,二是写意精神不变,三是浙江方言不变。她认为只要不游离这三个方面,越剧从骨子里就不会走偏。
在创排剧目上,茅威涛显然谨慎多了,因为她要考虑市场和全团的利益。小百花的牌子创出来了,许多以前从不看越剧的人,也因看了茅威涛喜欢上了越剧,更有甚者,只看茅威涛和小百花的戏。这给茅威涛和小百花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戏剧不景气,不少小百花演员改行他就,28朵小百花只剩下了11朵,其中3人离开舞台做行政。如此境遇让茅威涛感慨万千。她排演了以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为故事背景的新戏《藏书之家》,以战乱中守护藏书并与藏书共存亡的主人公范容的坚守,来寓示自己对越剧的坚守。这出戏中,茅威涛在尹派小生的潇洒中融入了某些老生的持重,使之有别于传统剧目,为小百花创新长廊又添一丁。
越剧百年之际,郭晓男与茅威涛联手打造了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版《梁祝》新在崭新的人物表现和舞台呈现,梁祝的结拜、相爱乃至悲剧结局,都有了崭新的人文理念做基础,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剧中的多次吟诵,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旋律的反复出现,强化了梁祝二人坚贞的爱情,使得这一悲剧更加厚重。剧中扇子的运用,书生的群舞,都突破了越剧的舞台表演方式。这部戏虽是越剧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主题,但新的叙述方式使之更加贴近今人审美趣味,剧中以二人性格的反差来彼此吸引,也使今天的观众完全可以理解梁山伯为何会喜欢祝英台。此戏在北京演出时,全场观众无论老幼无不动容无不叫好,一部《梁祝》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专家认为,它的成功远远超出了一个戏本身的价值。
对于茅威涛的创新,老艺术家袁雪芬给予全力支持。她不仅关注茅威涛的每一个新戏,还把她认为适宜越剧表现的题材推荐给茅威涛,如据日本小说改编的《春琴传》。小百花搬演了这部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剧作之后,得到各方赞赏。这部戏由新生代年轻演员主演,一来锻炼了年轻演员,二来为小百花打出东方牌。“我觉得越剧应该走向亚洲,成为影响更大的东方艺术。”茅威涛显然有着更远大的抱负。
纵观近年来茅威涛及小百花的新越剧观念,都与导演郭晓男密不可分。有人言话剧导演导戏曲是在毁戏曲,但郭晓男出身梨园世家,熟悉戏曲,他在与茅威涛及小百花的合作中,对越剧的创新和追求,都渐渐走向成熟。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新世纪杰出导演郭晓男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旧中创新,新中有根,移步换形”的导演观念是正确的。专家对越剧百年之际进京演出的《梁祝》、《藏书之家》和《春琴传》三部新戏给予了肯定。
当年郭晓男在为茅威涛执导《孔乙己》时,不少女“茅迷”发出让丑化茅威涛的郭晓男走开的喊声。但今日,一部新版《梁祝》,则让新老戏迷们首肯,戏剧专家认为郭晓男是在回归,但茅威涛却认为这是在《寒情》、《孔乙己》、《藏书之家》探索积累基础上的进步,即在文化守望中重塑中外经典,在都市越剧中发展草根魅力,在与主流艺术的对话中寻求个性化生存。
新的世纪,新的身份,理当有新的戏剧。当团长的茅威涛在感叹带团不易、肩负养活一团人的重担时,仍不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她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传统的,时尚的。她强调必须要坚持三点:一是女子越剧不变,二是写意精神不变,三是浙江方言不变。她认为只要不游离这三个方面,越剧从骨子里就不会走偏。
在创排剧目上,茅威涛显然谨慎多了,因为她要考虑市场和全团的利益。小百花的牌子创出来了,许多以前从不看越剧的人,也因看了茅威涛喜欢上了越剧,更有甚者,只看茅威涛和小百花的戏。这给茅威涛和小百花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戏剧不景气,不少小百花演员改行他就,28朵小百花只剩下了11朵,其中3人离开舞台做行政。如此境遇让茅威涛感慨万千。她排演了以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为故事背景的新戏《藏书之家》,以战乱中守护藏书并与藏书共存亡的主人公范容的坚守,来寓示自己对越剧的坚守。这出戏中,茅威涛在尹派小生的潇洒中融入了某些老生的持重,使之有别于传统剧目,为小百花创新长廊又添一丁。
越剧百年之际,郭晓男与茅威涛联手打造了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版《梁祝》新在崭新的人物表现和舞台呈现,梁祝的结拜、相爱乃至悲剧结局,都有了崭新的人文理念做基础,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剧中的多次吟诵,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旋律的反复出现,强化了梁祝二人坚贞的爱情,使得这一悲剧更加厚重。剧中扇子的运用,书生的群舞,都突破了越剧的舞台表演方式。这部戏虽是越剧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主题,但新的叙述方式使之更加贴近今人审美趣味,剧中以二人性格的反差来彼此吸引,也使今天的观众完全可以理解梁山伯为何会喜欢祝英台。此戏在北京演出时,全场观众无论老幼无不动容无不叫好,一部《梁祝》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专家认为,它的成功远远超出了一个戏本身的价值。
对于茅威涛的创新,老艺术家袁雪芬给予全力支持。她不仅关注茅威涛的每一个新戏,还把她认为适宜越剧表现的题材推荐给茅威涛,如据日本小说改编的《春琴传》。小百花搬演了这部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剧作之后,得到各方赞赏。这部戏由新生代年轻演员主演,一来锻炼了年轻演员,二来为小百花打出东方牌。“我觉得越剧应该走向亚洲,成为影响更大的东方艺术。”茅威涛显然有着更远大的抱负。
纵观近年来茅威涛及小百花的新越剧观念,都与导演郭晓男密不可分。有人言话剧导演导戏曲是在毁戏曲,但郭晓男出身梨园世家,熟悉戏曲,他在与茅威涛及小百花的合作中,对越剧的创新和追求,都渐渐走向成熟。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新世纪杰出导演郭晓男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旧中创新,新中有根,移步换形”的导演观念是正确的。专家对越剧百年之际进京演出的《梁祝》、《藏书之家》和《春琴传》三部新戏给予了肯定。
当年郭晓男在为茅威涛执导《孔乙己》时,不少女“茅迷”发出让丑化茅威涛的郭晓男走开的喊声。但今日,一部新版《梁祝》,则让新老戏迷们首肯,戏剧专家认为郭晓男是在回归,但茅威涛却认为这是在《寒情》、《孔乙己》、《藏书之家》探索积累基础上的进步,即在文化守望中重塑中外经典,在都市越剧中发展草根魅力,在与主流艺术的对话中寻求个性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