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汉服吧 关注:1,072贴子:3,327
  • 10回复贴,共1

【文化】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陆羽


IP属地:河南1楼2012-05-20 14:00回复

     我国茶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神农时期到隋朝,这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
      远古时代无文字记载,但留下了美丽的传说。相传神农身体奇特,肚皮透明,五腑六脏一览无余。按时下气功理论家的推测,神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凭观察,靠感觉,断定植物入哪经、走哪穴、治什么病。当然,尝遍百草难免中毒。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据考证成书于先秦的《神农本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与此相关的传说有几种:一说神农尝到茶叶后,五脏六腑如经过洗涤山般,干干净净,神清气爽;一说神农煮水,茶叶落入锅内,偶然中发现了茶叶神奇的作用;一说神农尝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濒于死亡,幸得茶树汁流入口。中而得救。陆羽是有几分相信的,《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肯定茶是“南方之嘉木”。古人还喻为“嘉谷”。嘉者,至美至美也。这几种传说表明:人们在认识茶树过程中进行审意体验,发现茶树具有治病的功效和济世活人的品格。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一原始社会及后来的奴隶社会,人类征对大自然难以抗衡,疾病多,死亡率高,彼此需要帮助,“济世活人”便被十分推崇。茶树便成为这种品格的象征物。
      稍后还有云南普洱茶的传说。相传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进军途经西双版纳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们一个个患了眼疾,在山壑间东撞西碰。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里,乍时出现奇迹:手杖活了,生根发芽长叶,成了葱绿的茶树。摘下茶叶煮水让土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们恢复了视力,不久奏凯而还。自此,山上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为“孔明树”,山叫“孔明山”,孔明叫“茶祖”,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这天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
      这则传说一方面说明云南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开始种茶和饮茶,另一方面说明茶树之非凡,竟将它和一个古代智慧人物的名字联在一起。茶是智慧的树,济世的树。古人借茶树表达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IP属地:河南2楼2012-05-20 14:01
    回复
      2025-05-28 10:31:44
      广告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这是中国茶道的形成时期
        前面说过,茶道要以茶文化为依托。而茶文化兴盛的前提条件是饮茶成风俗。到唐代,一发明了蒸青制茶,茶叶品质经高了,饮茶之风渐盛。唐玄宗天宝末进土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饮茶》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轮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椽,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没钱取机。”显然,茶已不是贵族和士大夫们的特有享受品,已普及民间,成“比屋之饮”。《封氏闻见记》又说:“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范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事兴盛的客观条件是茶叶种植业的空前大发展,据《茶经》所载:唐代产茶度分布在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不再限于云贵川之一隅。茶叶传入东南,得其天时地利,涌现不少名茶。有了这个物质条件,茶事便日渐兴旺。
        唐代的茶文化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清醒头脑,增长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争相沤歌茶事。一时间饮茶成了热门题材,连酒仙李白也写下了《玉泉山仙人掌茶诗》,还有柳宗元的《竹间自采茶诗》和代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肝,吕温写”《三月三口茶宴序》,皮日休写;《茶中杂咏序》,刘禹锡写《西山兰若试茶歌》,韦应物写《喜园中茶生》,白居易写《睡后茶兴忆杨同州》,温庭骛写《采茶歌》等,油于文人推波助澜,饮茶和研究茶叶的风气大盛。茶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一种可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文人雅士们不断用思维的铧和如椽的笔开掘其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又深深烙印在民族习俗、民族心态和民族性格中,并日渐成为可遗传的文化基因;二是出了一批茶学专著,有陆羽的《茶经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Z温庭筠的《采茶录》,苏廙的《十六汤品》等,这些茶学专著使茶事成了一门高雅的文化艺能,对茶的认识已条理化、系统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茶事已成一门博大精深的涉及多边学科的学问。
        唐代创立中国茶道,是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IP属地:河南3楼2012-05-20 14:01
      回复

        第三个时期是宋明,这是中国茶道的发展鼎盛时期
          继唐之后,宋代饮茶更为普遍。王安石《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李觏(gò))《盯江集卷十六·富国策一十》云:“茶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宋人吴自牧编撰的《梦粱录》载有“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同布帛菽粟,成日常生活之必需品,须臾离不得。到元代,去掉了酒而成“开门七件事”。元杂剧《刘行首》二折中有一首诗:
          教你当家不当家,
          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起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代画家、文学家唐伯虎穷困不堪,作《除夕口占》自嘲:
          柴米油盐酱醋茶,
          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淡无一事,
          竹堂寺里看梅花。
          宋代明代商贸繁荣,饮茶成了一大服务行业,由家庭走向社会,由比屋之钦发展到茶肆、菜行、茶亭、茶定、茶摊、茶店、茶馆比比皆是,由独钦发展到办茶会、茶宴聚饮。茶道亦成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荣事不再是个人的享受,已全方位向社会开放,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交及一切世俗生活的载体,一个小小的茶馆竟是社会的缩影,茶事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
          茶道的发展要以茶文化的发展为依托,茶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茶业文学。宋明文人亦如前朝,著诗文歌吟茶事。茶诗数量倍增,内容也有两个突出的变化:一是宋明茶业文学涉及对茶政的批判。二是宋明茶叶文学对茶道艺能的描写更细腻入微。
        引用资料:
        恶人谷珠楼网页资料
        


        IP属地:河南4楼2012-05-20 14:01
        回复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IP属地:河南5楼2012-05-20 14:01
          回复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   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囯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IP属地:河南7楼2012-05-20 14:10
            回复
              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 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堼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


              IP属地:河南8楼2012-05-20 14:10
              回复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   (附记陆羽另一首诗: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IP属地:河南9楼2012-05-20 14:10
                回复
                  2025-05-28 10:25:44
                  广告


                  11楼2013-10-10 19:45
                  回复
                    如果你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我是不知死活的溺水者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3-12-30 21:02
                    回复
                      搞笑个性签名: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终究会过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4-01-10 0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