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吧 关注:9,016贴子:79,086
  • 5回复贴,共1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物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IP属地:广西1楼2012-05-20 11:36回复
    我看不懂,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看看楼下怎么说。。。


    IP属地:广西2楼2012-05-20 11:37
    回复
      本贴被加为精品,显然吧主对一楼很赞赏,要不来说说?


      IP属地:广西10楼2012-05-25 20:15
      回复
        五行学说,在黄帝的时代有没有?现在还没有特别的证据,说它一定没有。不过,根据黄帝的政府分为五个部门运作,就很有五行的痕迹。早在《书经》的《洪范》里,就有五行的说明。《春秋.左传》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五行的运用。此外,《管子》,《孙子》都提到五行。可见五行学说不是战国时候才有的,更不是邹衍的发明。现在让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可以分成下面五个部分来了解:
        (1)五行的基本名称:木、火、土、金、水五个基本元素。英文是:Five Elements。木是一切植物,甚至生物的代表。火是一切热量的代表。土是砂土,地球承载万物的基本物质,可能在别的星球上也有这种基本相同的物质。金是一切金属和矿物的代表。水是一切液体物质的总代表。宇宙是这五种基本物资或元素所组成。
        (2)五行的阳性循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直循环无穷。譬如:木柴的燃烧,是火的基本来源。火的结果是灰烬,也是土的最大部分的构成。矿产是从土地里生成和挖掘出来的。金属和矿石在极高的热度下,变成液体。水既是液体的总代表,一切植物或生物又必须依靠水而存活、生长。
        


        IP属地:广西15楼2012-05-25 20:22
        回复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从个人的角度来运用五行,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就是个人的“昌”。进一步怎么来具体运用,就一定要从《黄帝内经》中去体会了。综合《素问.脏气法时论与宣明五气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所有入口的营养,根据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性味为媒介,被导入五脏,使人生存、强壮。
          (2)五味所禁:酸走筋(肝主筋),筋病毋多食酸。咸走血(心主血),血病毋多食咸。甘走肉(脾主肉),肉病毋多食甘。辛走气(肺主气),气病毋多食辛。苦走骨(肾主骨),骨病毋多食苦。
          (3)五味所宜: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霍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芥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里给人一个基本准则,平常该吃些什么为宜。
          (4)五脏补泄: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泄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泄之。这是说,一旦遇有病变不适,吃些什么可以立即补救。
          (5)五常平气: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以上是对五脏正常状态的形容。要求五脏必须随时保持正常状态,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尤不及,就成为病态(《素问》五常政大论)。就必须用(4)的方法马上补救。同时,膳食之中,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呆)。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以上是偏食的害处。至于“五味”并不单指味道而言,“味”是性味的意思,天下所有的食物都可归类于五种性味之中。譬如,所谓:“味过于酸”,是指吃多了酸性食物,或太爱吃酸性食物。五种性味的食物的归类可以列出一个表来,由于篇幅题材所限,详细资料请参看拙著《膳食之道》一书。所谓:病从口入,民以食为天。膳食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与生死存亡直接有关,五行学说是膳食学的指导原理,见之者昌。
          人活着不止单靠食物,除了“形”,还有“神”。肝主怒,怒伤肝,悲胜怒。心主喜,喜伤心,恐胜喜。脾主思,思伤脾,怒胜思。肺主忧(悲),忧(悲)伤肺,喜胜忧(悲)。肾主恐,恐伤肾,思胜恐。五种心理状态和五种生理状态互相结合,这是中国独有的精神病理学。在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提供了极其合理和有效的途径。有待后贤更多的发掘!
          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除了注意饮食,和精神状态外,还有就是运动。中国王道的运动法,也在五行的指导原理之中。详情请参阅拙著《自医之道》一书。此外就是随时留意四时,八风的外邪侵扰。总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章有一句总结的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五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神与形俱,而终其天年,百岁乃去。”可以说,健康长寿之道,尽于此矣!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不用李筌或骊山老母说,《阴符经》的第一部分是著重在人的健康长寿,《阴符经》注重人的“身”体,健康长寿,是很昭明彰著的。其实,一言以蔽之,人如果没有健康长寿,其他什么也不能算数的了!这点,正是《阴符经》的特别可贵之处!
          


          IP属地:广西17楼2012-05-25 20:24
          回复
            待续。。。


            IP属地:广西19楼2012-05-25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