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指尖吧 关注:111贴子:4,614

【半技术贴】夜市闲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感慨一下,还是小指这儿好,发帖木有压力,呵呵。小指有空,帮俺把这第一篇半技术贴,完善一哈。


1楼2012-05-19 22:45回复
    破碎的指 在 2012-05-19 12:08 通过点顶按钮,顶了一下这个贴子。


    2楼2012-05-19 22:45
    回复
      2025-05-18 11:17:43
      广告
      完了,2楼被抢了。你个大水货,在这儿都能混到100分


      3楼2012-05-19 22:48
      回复
        史书上说,大唐安史之乱后,暗无天日,民不聊生,其实不然。唐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单靠白天的市场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夜市由此出现。当然,唐朝法令一直是实行宵禁的,只是到了后期律法废弛,已经约束不了了。
        据王建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可见当时扬州城的繁荣。唐人方德元在他的《金陵记》中记载了南京的夜市,富人“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中就描写了秦淮河边纸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4楼2012-05-19 22:57
        回复
          唐朝的夜市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毕竟数量还是不多。 据《新唐书》记载,卷四十八的《百官志》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并说“有卫士50人,以察非常”。这不仅说明唐代日中击鼓三百开市、日暮前七刻击钲罢市,且有卫士50人进行督促检查,可见当时市场交易中对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所以,唐朝的夜市仅仅出现在扬州等少数商业繁荣的地方,也仅限于供达官贵人享乐的声色场所。到了宋朝才有真正属于普通市民的夜市,夜市也才真正进入繁荣期。
          


          5楼2012-05-19 23:07
          回复
            《宋会要稿》中曾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来,不得禁止。”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粗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尽才歇。这也是第一次由统治者明文法令提倡夜市。


            6楼2012-05-19 23:09
            回复


              8楼2012-05-19 23:11
              回复


                9楼2012-05-19 23:12
                回复
                  2025-05-18 11:11:43
                  广告
                  壮哉,清明上河图


                  10楼2012-05-19 23:12
                  回复
                    一阵又一阵,一段又一段,从酒楼、茶馆艺人指下口中传来的作乐声、市民的欢笑声、丝竹管弦之调、畅怀痛饮之音,传入深宫,传到仁宗的耳畔。仁宗不由问宫人:这是何处作乐?当宫人告诉他说这是官方酒楼作乐,仁宗不禁感慨起本人在宫中冷生僻清,艳羡起高墙外面的夜市生存来了……
                    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相当热闹,什么盆景花卉,衣帽扇帐,鲜鱼猪羊,蜜饯糕点,时令果品,琳琅满目。有人统计,今人所食之蔬果时令等,宋朝已经基本都有。


                    11楼2012-05-19 23:15
                    回复
                      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
                      具备百余万人口的东京,大概会有上万上十万或更多的市民到这里逛夜市。 无论是何等身份,出于什么缘故,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只有须要,只有付出酬劳,都可以在夜市上找到适合本人情味和喜好的消遣办法,这是宋代城市夜市一个最为分明的特点。
                      如北山子茶坊,内建一“仙洞”、一“仙桥”,吸引得仕女结伴来此夜游吃茶。又如有一官吏深夜回家,碍于路远,便到市桥赁得一马;此时已是二更,但赁马者效劳极为周到,牵马送至家门。还多么多提瓶卖茶的小贩,为了等待深夜才能归来的官府衙门人员,竟整个夜晚在市场上守候着。
                      


                      12楼2012-05-19 23:19
                      回复
                        于此同时市俗文化也在发展。“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有那么一位上了年事的“点茶婆婆”,头上戴着三朵花,老相却偏要扮个俏容,使逛夜市的市民无不发出笑声。可是她高门大嗓叫卖香茶异物,则是一板一眼,参差有致,齐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伎艺表演。 由于 都城纪胜 说过:不上鼓面的“嘌唱”,“只敲盏者,谓之打拍”。这位点茶婆婆,就是一面唱,一面敲盏,掇头儿点头,这表明了她对“嘌唱”的纯熟,说她是卖茶汤,不如说她卖“嘌唱”来招顾客为适宜。
                        另外,如那一边唱着曲一边卖糖的洪进,白发老头看箭射闹盘卖糖等
                        


                        13楼2012-05-19 23:23
                        回复


                          14楼2012-05-19 23:23
                          回复
                            南宋的仇万顷就曾这样立牌卖过诗,每首标价30文,停笔磨墨罚钱15文。一富家做棺材,申请仇以此作诗,仇疾书道:梓人斫削象纹衫,作就神仙换骨函。储向明窗三百日,这回抽出心也甘。


                            15楼2012-05-19 23:24
                            回复
                              2025-05-18 11:05:43
                              广告
                              今日找到的资料暂时就这些,有时间再补齐一些。说来,忽然想起要写夜市,是因为今天去逛了一下青岛的夜市。既感商品之琳琅市井之生动复哀民生之多艰。夜市上售货之人多为妇女和老人,其中也不乏见到有女大学生,不失为一抹靓丽。


                              16楼2012-05-19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