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6a600c338744ebf8a95dc98cd9f9d72a6059a751.jpg?v=tbs)
——谁能告诉我,“如鱼离水”什么意思。
这是林肯这次的刑侦工作中,贯穿始终的一句话。
本书的场景是在林肯一点也不熟悉的乡镇,没有了高科技的刑侦工具,而对手还是个对地形烂熟于心的依托自然作战的昆虫男孩。要说开篇不到1/10引出这个设定的时候,我蛮兴奋的,这个对弈般的设定,而各自又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确实像是一个即将开始的紧张游戏。也许是我太会YY了,总觉得迪弗并没有把对弈推出一个高潮。各种小打小闹穿插其中。当然,枪战部分不能算对弈的高潮。林肯最后的大逆转也不够大气,没有多线汇集,没有绝地反击(虽然书中表面是绝地了,但这种对峙场景太过常见,明显可以推出接下来的情况)。
过程中我最佩服的是林肯的刑侦工作。我看此书的同时,质疑起了自己看待正统推理的态度。林肯从来只相信证物(除了结局那个),当证人与证物做选择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坚持证物的指向。他的确没有动用多少推理,他就靠一次次列举零碎的证物来构建一个理想追查地点的模型。是啊,他就靠猜,他能猜出这些东西应该归属的场所,它们可能构成的危险。也许你会觉得这是迪弗运用了些作者特权,总能让林肯想到。但我觉得,林肯对证物的彻底摸索,构想,比正统推理很多YY靠谱很多。再者,读此书时,我也觉得,并非标准程序就枯燥了,它们作为经验和最佳方案来执行,又何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要说起这书最引以为傲的逆转的话,容我这么比喻,这书的逆转效果就跟某桌游《大逆转》一样,过程就是翻来翻去。当然翻的什么,看过书的就知道了。逆转并没有想象中有力道。不过迪弗有一点好,每次逆转前,都会通过人物语言或性格的微变来提示读者,所以效果没那么强烈,但我却十分喜欢。它比没有逻辑的突然逆转公平多了,真实多了。对于逆转背后的故事,我也十分接受(指只要的那次逆转)。也就是故事的丰富的戏剧性背后并没有失去感情的依托。
缺点的话,我觉得迪弗的文字没有灵气。这种感觉也是不容易说地清楚的。如果迪弗的人物能写的像勒翰那么有趣就完美了。
![](http://hiphotos.baidu.com/%C7%E3%B3%C7%C1%B537/pic/item/9dfd593fafc379312a2df48debc4b74542a911e7.jpg?v=tbs?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