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新闻是2011年的,多家媒体转载,偶然间看到发出来给老乡们看看。

兄弟俩至今没有一张合影。图为上海世博期间,弟弟刘艳波当上志愿者。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唐宜贵 刘涛 通讯员葛程诚)
十年,恍若一瞬;十年,手足情深。
十年前,因为家贫,哥哥刘艳鹏放弃高考,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学。弟弟刘艳波如愿考上复旦大学后,努力勤工俭学,帮助哥哥再次走进了高中校园。
今年,哥哥参加高考。在刚刚揭晓的榜单中,学理科的刘艳鹏考得355分,加上少数民族政策加分,总分365分的他可以上一所高职高专的学校。
十年走来,兄弟俩相互搀扶,一路艰辛,终有收获。
再苦都要让孩子们读书
位于宜昌西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刘艳鹏、刘艳波兄弟的家就在采花乡黄家台村一组,一个位于山坡上的村子。从家步行走到采花乡集镇,要走上一个半小时,搭上农用车到县城,翻山越岭要两个小时。刘艳鹏、刘艳波兄弟俩,就在这条求学路上来而往复。
一家人仅靠2亩茶园,几头猪来贴补家用,每年经济收入不到3000元。父亲刘言定已60岁,母亲长年身体不好,勉强张罗家里的一些活计。
生于1980年的哥哥刘艳鹏和1988年的刘艳波陆续上学读书后,成绩不错。刘言定说,家里再穷,也要培养儿子成才。为此,夫妻俩节衣缩食,一分钱要掰成两半用。这么多年来,夫妻俩没添一件新衣裳,家里没添一件新家具。
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大山里的孩子读书更加不易。学校位于半山腰上,兄弟俩一两周才回家一次。因为没钱坐车,回家要走上大半天山路。
哥哥供给弟弟考上复旦
2000年,刘艳鹏在五峰县城读高三。考虑到家里实在无法同时供两人读书,他无奈放弃了高考。那年,弟弟读小学六年级。
刘艳鹏决定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以后上大学。艳鹏离开家时,母亲对艳波说:“别忘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之后8年里,刘艳鹏在武汉做过瓷砖拼花工、蹬过三轮车、摆摊卖过小菜、做过面包师。后来,他闯荡深圳,到电子工厂流水线上做组装工,在制衣厂做服装加工。他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8年下来,他打工挣下的3万多元钱,大都汇回了家。
而弟弟刘艳波也没有让家人失望。2007年,刘艳波顺利通过高考,并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收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一名新生。
弟弟唤醒哥哥的大学梦
大上海,车水马龙。
刘艳波在电话里告诉哥哥:“复旦大学有绿色的大草坪,典雅的教学楼,整洁的教室,香樟树林荫道,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食堂……校园里生活学习设施太完备了,和家乡的学校相比,这里简直就像是天堂。”
听着弟弟的讲述,刘艳鹏始终藏在心底的大学梦,终被唤醒,“我也要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刘艳鹏暗下决心。
2008年夏,深圳打工的刘艳鹏已28岁,他鼓着勇气给五峰一中校长寄去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外打工8年,赚钱供弟弟上学,贴补家里生活开支。如今,弟弟已考上大学,他想重回校园,圆自己的大学梦。
当年9月,校方破例收下这位高龄学生。28岁的刘艳鹏重新背起书包,走进高中校园。而他的同学,都是十六七岁稚气未脱的孩子。
高中三年,刘艳鹏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不论刮风下雨,冰雪暑热,每天早上必须5点30分起床,每晚必须12点以后休息。
班主任王华回忆,艳鹏每个月生活开支是一般学生的一半,学习却倍加勤奋。入学后,他还能跟上教学进度,高一学年维持在全年级前十名,到高二时,就感觉非常吃力,学习成绩下滑到中等,但是一直没放弃努力。
远在上海的弟弟也时常来信来电鼓励,假期回来,潜心帮哥哥辅导功课,补习英语、数学,恨不得把自己当年高考的经验悉数传给哥哥。
两人至今没有一张合影
为了资助哥哥完成学业,刘艳波在学校找到两份家教的活。每天一下课,他匆匆吃两口饭,就骑上自行车去做家教。风里来雨里去,每个月能挣2000元钱,定期给哥哥汇来生活费。
除了做家教,他还做几份兼职。两年来,他又拿到多份奖学金和助学金,共2万多元,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不用担心了。
哥哥的高考成绩出来后,虽然不是很理想,一家人还是十分开心。刘艳鹏告诉记者,目前家庭收入少,父母年纪大,他决定选择一门实用技术性学科求学,边学习边打工,完成学业,尽快来支撑家庭重担。
弟弟艳波今年毕业,将于八月前往宁夏支教。提起哥哥,他总是一脸钦佩,“多年来,因为经济困难,我们兄弟俩还没有一张合影,但在我心中,哥哥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经历许多磨难,但并没有怨天尤人,失去原来的梦想”。

兄弟俩至今没有一张合影。图为上海世博期间,弟弟刘艳波当上志愿者。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唐宜贵 刘涛 通讯员葛程诚)
十年,恍若一瞬;十年,手足情深。
十年前,因为家贫,哥哥刘艳鹏放弃高考,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学。弟弟刘艳波如愿考上复旦大学后,努力勤工俭学,帮助哥哥再次走进了高中校园。
今年,哥哥参加高考。在刚刚揭晓的榜单中,学理科的刘艳鹏考得355分,加上少数民族政策加分,总分365分的他可以上一所高职高专的学校。
十年走来,兄弟俩相互搀扶,一路艰辛,终有收获。
再苦都要让孩子们读书
位于宜昌西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刘艳鹏、刘艳波兄弟的家就在采花乡黄家台村一组,一个位于山坡上的村子。从家步行走到采花乡集镇,要走上一个半小时,搭上农用车到县城,翻山越岭要两个小时。刘艳鹏、刘艳波兄弟俩,就在这条求学路上来而往复。
一家人仅靠2亩茶园,几头猪来贴补家用,每年经济收入不到3000元。父亲刘言定已60岁,母亲长年身体不好,勉强张罗家里的一些活计。
生于1980年的哥哥刘艳鹏和1988年的刘艳波陆续上学读书后,成绩不错。刘言定说,家里再穷,也要培养儿子成才。为此,夫妻俩节衣缩食,一分钱要掰成两半用。这么多年来,夫妻俩没添一件新衣裳,家里没添一件新家具。
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大山里的孩子读书更加不易。学校位于半山腰上,兄弟俩一两周才回家一次。因为没钱坐车,回家要走上大半天山路。
哥哥供给弟弟考上复旦
2000年,刘艳鹏在五峰县城读高三。考虑到家里实在无法同时供两人读书,他无奈放弃了高考。那年,弟弟读小学六年级。
刘艳鹏决定外出打工,赚钱供弟弟以后上大学。艳鹏离开家时,母亲对艳波说:“别忘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之后8年里,刘艳鹏在武汉做过瓷砖拼花工、蹬过三轮车、摆摊卖过小菜、做过面包师。后来,他闯荡深圳,到电子工厂流水线上做组装工,在制衣厂做服装加工。他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8年下来,他打工挣下的3万多元钱,大都汇回了家。
而弟弟刘艳波也没有让家人失望。2007年,刘艳波顺利通过高考,并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收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一名新生。
弟弟唤醒哥哥的大学梦
大上海,车水马龙。
刘艳波在电话里告诉哥哥:“复旦大学有绿色的大草坪,典雅的教学楼,整洁的教室,香樟树林荫道,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食堂……校园里生活学习设施太完备了,和家乡的学校相比,这里简直就像是天堂。”
听着弟弟的讲述,刘艳鹏始终藏在心底的大学梦,终被唤醒,“我也要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刘艳鹏暗下决心。
2008年夏,深圳打工的刘艳鹏已28岁,他鼓着勇气给五峰一中校长寄去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外打工8年,赚钱供弟弟上学,贴补家里生活开支。如今,弟弟已考上大学,他想重回校园,圆自己的大学梦。
当年9月,校方破例收下这位高龄学生。28岁的刘艳鹏重新背起书包,走进高中校园。而他的同学,都是十六七岁稚气未脱的孩子。
高中三年,刘艳鹏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不论刮风下雨,冰雪暑热,每天早上必须5点30分起床,每晚必须12点以后休息。
班主任王华回忆,艳鹏每个月生活开支是一般学生的一半,学习却倍加勤奋。入学后,他还能跟上教学进度,高一学年维持在全年级前十名,到高二时,就感觉非常吃力,学习成绩下滑到中等,但是一直没放弃努力。
远在上海的弟弟也时常来信来电鼓励,假期回来,潜心帮哥哥辅导功课,补习英语、数学,恨不得把自己当年高考的经验悉数传给哥哥。
两人至今没有一张合影
为了资助哥哥完成学业,刘艳波在学校找到两份家教的活。每天一下课,他匆匆吃两口饭,就骑上自行车去做家教。风里来雨里去,每个月能挣2000元钱,定期给哥哥汇来生活费。
除了做家教,他还做几份兼职。两年来,他又拿到多份奖学金和助学金,共2万多元,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不用担心了。
哥哥的高考成绩出来后,虽然不是很理想,一家人还是十分开心。刘艳鹏告诉记者,目前家庭收入少,父母年纪大,他决定选择一门实用技术性学科求学,边学习边打工,完成学业,尽快来支撑家庭重担。
弟弟艳波今年毕业,将于八月前往宁夏支教。提起哥哥,他总是一脸钦佩,“多年来,因为经济困难,我们兄弟俩还没有一张合影,但在我心中,哥哥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经历许多磨难,但并没有怨天尤人,失去原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