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开花”谁之过? 《 文摘报 》( 2011年05月28日 01 版)
刚入夏,江苏丹阳许多瓜农地里的西瓜还没有成熟,就像“炸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炸开了花”。这究竟是怎么酿成的? 瓜农欲哭无泪 记者来到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走近陈大爷的瓜棚,“噼噗、噼噗”,低沉的闷响声不绝于耳。记者看到,几乎每一个西瓜都裂开了一道大“口子”。 记者经走访发现,这些瓜农都使用了同一种“膨大剂”——“西甜瓜膨大增甜剂”。陈大爷告诉记者,西瓜爆裂就发生在使用这种“膨大剂”的第二天。原本想让西瓜长得又快又甜,提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如今却适得其反。几十亩瓜地几乎绝收,陈大爷的心里充满了绝望和无奈:“忙活了大半年,全家的生活、孩子上学的开销就指望这片瓜地。现在西瓜炸成这样,以后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了。”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人刘明锁今年在大吕村承包了47个西瓜大棚,是该村最大的西瓜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6日,村里的技术员周茂才给他送来了“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两种肥料,并称该产品已在他老家——江苏东台使用多年,反映良好。于是他决定试一试,当天就给地里的西瓜施了“肥”。然而第二天,承包的47个大棚约70%左右的西瓜发生爆裂。 “膨大剂”的真面目 西瓜“膨大剂”并非第一次使用,往年使用从未出现过问题,为何今年却出了“大娄子”?在受灾现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膨大剂”的使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还给瓜农推广过,没出过问题。但是由于今年气候特殊,早春冷、初夏旱,西瓜生长缓慢。该用“膨大剂”的时候,由于西瓜个头小,瓜农没有用,等西瓜快成熟的时候才用,时候已经晚了,结果西瓜全都“开了花”。 记者拿来了一包“膨大剂”的包装袋,上面写着由山东绿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拨打了包装袋上的电话,却发现没有一个号码能打通。 记者又发现,“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两种产品所使用的登记证号、标准证号和产品代码,居然一模一样。此外,产品的标准证号是1998年颁布的GB17419,而不是2007年颁布的NY1429。记者随即上网查询,发现农业部肥料登记公告中,并没有农肥准字为466号的登记号。据大吕村技术员周茂才称,这种药从1998年就开始使用,为的就是增产增甜,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吃与不吃难倒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吃了使用这种“膨大剂”的西瓜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此,专家们说法不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冯双庆认为,植物激素和人体激素是两个系统,生长调节剂对水果能够起到膨大作用,但并不见得在人体里会怎么样,目前没有研究表明“膨大剂”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而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马雄则指出,人工合成的植物调节剂使用不当,在瓜果中残留过多,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一些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超标严重,会引起肝功能损害。 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大型超市和菜市场的水果摊,销售人员都表示,自从使用“膨大剂”的消息被曝出以后,西瓜的销量明显受到了影响。
专家解读 江苏出现西瓜“裂瓜”现象,各方对“膨大剂”的使用产生了诸多疑问,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朝贤。 记者:江苏一些地方出现西瓜“裂瓜”是什么原因? 张朝贤:据分析,这种现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春天以来,江苏干旱较重,在出现“裂瓜”的前后几天,恰逢当地下了大雨,在低洼地、水量多的地方,西瓜过度吸收水分出现“裂瓜”的情况比较多。其次,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膨大剂”一般应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1-3天,喷在瓜胎上,而且应当按照登记时推荐的用量施用。从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的西瓜“裂瓜”情况看,瓜农是在西瓜已经接近成熟,快要上市的时候施用的“膨大剂”,容易出现“裂瓜”。 记者:“膨大剂”是什么,对农作物会产生何种影响,对人体有无危害? 张朝贤:“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座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包括氯吡脲和赤霉酸等,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以及柑桔等作物上。从使用多年的情况看,技术成熟,生产效果好。“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品种产生的影响不一样。正常使用条件下,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但是,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时期不当,可以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现象。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我国根据国际准则,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农药安全评价体系。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膨大剂”列为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的豁免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记者:有报道称“膨大剂”由日本研制,但后来出现瓜果畸形,不再使用,为何我国还在使用? 张朝贤: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国首先研发的,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据查证,目前,氯吡脲仍在日本登记和使用,登记范围为葡萄、弥猴桃、西瓜、甜瓜、茄子、烟草等作物。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膨大剂”,1992年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并开始在一些省份应用。目前,氯吡脲不仅在我国使用较广,而且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光明日报》5.25 郑晋鸣 李慧等)SourcePh">
刚入夏,江苏丹阳许多瓜农地里的西瓜还没有成熟,就像“炸弹”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炸开了花”。这究竟是怎么酿成的? 瓜农欲哭无泪 记者来到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走近陈大爷的瓜棚,“噼噗、噼噗”,低沉的闷响声不绝于耳。记者看到,几乎每一个西瓜都裂开了一道大“口子”。 记者经走访发现,这些瓜农都使用了同一种“膨大剂”——“西甜瓜膨大增甜剂”。陈大爷告诉记者,西瓜爆裂就发生在使用这种“膨大剂”的第二天。原本想让西瓜长得又快又甜,提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如今却适得其反。几十亩瓜地几乎绝收,陈大爷的心里充满了绝望和无奈:“忙活了大半年,全家的生活、孩子上学的开销就指望这片瓜地。现在西瓜炸成这样,以后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了。”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人刘明锁今年在大吕村承包了47个西瓜大棚,是该村最大的西瓜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6日,村里的技术员周茂才给他送来了“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两种肥料,并称该产品已在他老家——江苏东台使用多年,反映良好。于是他决定试一试,当天就给地里的西瓜施了“肥”。然而第二天,承包的47个大棚约70%左右的西瓜发生爆裂。 “膨大剂”的真面目 西瓜“膨大剂”并非第一次使用,往年使用从未出现过问题,为何今年却出了“大娄子”?在受灾现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膨大剂”的使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还给瓜农推广过,没出过问题。但是由于今年气候特殊,早春冷、初夏旱,西瓜生长缓慢。该用“膨大剂”的时候,由于西瓜个头小,瓜农没有用,等西瓜快成熟的时候才用,时候已经晚了,结果西瓜全都“开了花”。 记者拿来了一包“膨大剂”的包装袋,上面写着由山东绿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拨打了包装袋上的电话,却发现没有一个号码能打通。 记者又发现,“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两种产品所使用的登记证号、标准证号和产品代码,居然一模一样。此外,产品的标准证号是1998年颁布的GB17419,而不是2007年颁布的NY1429。记者随即上网查询,发现农业部肥料登记公告中,并没有农肥准字为466号的登记号。据大吕村技术员周茂才称,这种药从1998年就开始使用,为的就是增产增甜,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吃与不吃难倒消费者 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吃了使用这种“膨大剂”的西瓜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此,专家们说法不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冯双庆认为,植物激素和人体激素是两个系统,生长调节剂对水果能够起到膨大作用,但并不见得在人体里会怎么样,目前没有研究表明“膨大剂”会给人体带来副作用。而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马雄则指出,人工合成的植物调节剂使用不当,在瓜果中残留过多,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一些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超标严重,会引起肝功能损害。 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大型超市和菜市场的水果摊,销售人员都表示,自从使用“膨大剂”的消息被曝出以后,西瓜的销量明显受到了影响。
专家解读 江苏出现西瓜“裂瓜”现象,各方对“膨大剂”的使用产生了诸多疑问,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朝贤。 记者:江苏一些地方出现西瓜“裂瓜”是什么原因? 张朝贤:据分析,这种现象是天气因素和西瓜生长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年春天以来,江苏干旱较重,在出现“裂瓜”的前后几天,恰逢当地下了大雨,在低洼地、水量多的地方,西瓜过度吸收水分出现“裂瓜”的情况比较多。其次,与“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有关。“膨大剂”一般应在西瓜雌花开花的当天或花前1-3天,喷在瓜胎上,而且应当按照登记时推荐的用量施用。从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的西瓜“裂瓜”情况看,瓜农是在西瓜已经接近成熟,快要上市的时候施用的“膨大剂”,容易出现“裂瓜”。 记者:“膨大剂”是什么,对农作物会产生何种影响,对人体有无危害? 张朝贤:“膨大剂”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的一类。它具有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质合成,提高座果率和促进果实增大的作用,包括氯吡脲和赤霉酸等,主要用在西瓜等园艺作物上以及柑桔等作物上。从使用多年的情况看,技术成熟,生产效果好。“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品种产生的影响不一样。正常使用条件下,可以促进果实增大、早熟、提高产量。但是,如果过量使用或使用时期不当,可以引起果实畸形、裂果、掉果等现象。 为了保障人体健康,我国根据国际准则,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农药安全评价体系。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将“膨大剂”列为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的豁免物质清单,其残留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标准,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记者:有报道称“膨大剂”由日本研制,但后来出现瓜果畸形,不再使用,为何我国还在使用? 张朝贤: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国首先研发的,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据查证,目前,氯吡脲仍在日本登记和使用,登记范围为葡萄、弥猴桃、西瓜、甜瓜、茄子、烟草等作物。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这种“膨大剂”,1992年获得我国农药登记并开始在一些省份应用。目前,氯吡脲不仅在我国使用较广,而且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长期的使用实践证明,其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 (《光明日报》5.25 郑晋鸣 李慧等)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