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如何看待:朱子陆子的‘先知后行’与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东国朝鲜的先贤,退溪先生李滉以气学为基在哲学上,李滉既反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又排斥佛教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崇信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如果没有“理”,便没有天地和人类万物,一切都将不存在。他承袭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前毕竟先有一个“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的观点,将“理”看作为超自然、超时空的精神本体,而自然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则是由“理”派生的,不过是“理”的表现而已。
李滉反对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说, 信奉朱熹的“先知后行”说。但他又认为人有两种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由“气质”的“清浊”与“粹驳”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即“天理”、“知行”相兼的人属于“上智”;“知足而行不足”的人则为“中人”;“知昧行恶”的人是“下愚”。李滉以此为李朝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辩护。同时,李滉认为人们虽然具有“气质”之差距,但经过个人的不断读书和修养,差距可以缩小,亦能达到圣人的境地。
李滉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人欲”,服从“天理”。在他看来,“四端、七情”与“天理、人欲” 有所不同。“四端” 就是“天理”,“七情”却不尽同于“人欲”。因为“七情”包括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而“人欲”则一定是“恶”的。“天理”和“人欲”是完全对立而不可并存的。读书、修养的目的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李滉的“理欲”观反映了当时李朝封建当权者的思想和利益。
李滉的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朱子学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绝崖以为知行合一是为根本,早在很早之前,,《圣经》马太福音就提到:耶稣认为心中有了邪念,就是未付诸行动也是犯罪,此正是知行合一观点,而阳明先生之意不过是认为,心中起了邪念所以已是有罪!故当知行合一!
绝崖以为“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二者都是过于侧重,故应当有个中间点!绝崖认为是: 启心明行:为知行合一的根本,心先动,行依心而动,最后思想与行为同心
这就是将知行合一与先知后行完全同意:启心而心明,心正则礼正!
一面强调心的重要性,而且也米有忽视对于‘行’的看法,还可以包含蕺山先生的关于‘慎独’的思想!而另一面有中和了“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此中之道也!
是故绝崖学派,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奉行:启心明行!
东国朝鲜的先贤,退溪先生李滉以气学为基在哲学上,李滉既反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又排斥佛教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崇信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如果没有“理”,便没有天地和人类万物,一切都将不存在。他承袭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前毕竟先有一个“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的观点,将“理”看作为超自然、超时空的精神本体,而自然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则是由“理”派生的,不过是“理”的表现而已。
李滉反对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说, 信奉朱熹的“先知后行”说。但他又认为人有两种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由“气质”的“清浊”与“粹驳”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即“天理”、“知行”相兼的人属于“上智”;“知足而行不足”的人则为“中人”;“知昧行恶”的人是“下愚”。李滉以此为李朝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辩护。同时,李滉认为人们虽然具有“气质”之差距,但经过个人的不断读书和修养,差距可以缩小,亦能达到圣人的境地。
李滉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人欲”,服从“天理”。在他看来,“四端、七情”与“天理、人欲” 有所不同。“四端” 就是“天理”,“七情”却不尽同于“人欲”。因为“七情”包括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而“人欲”则一定是“恶”的。“天理”和“人欲”是完全对立而不可并存的。读书、修养的目的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李滉的“理欲”观反映了当时李朝封建当权者的思想和利益。
李滉的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朱子学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绝崖以为知行合一是为根本,早在很早之前,,《圣经》马太福音就提到:耶稣认为心中有了邪念,就是未付诸行动也是犯罪,此正是知行合一观点,而阳明先生之意不过是认为,心中起了邪念所以已是有罪!故当知行合一!
绝崖以为“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二者都是过于侧重,故应当有个中间点!绝崖认为是: 启心明行:为知行合一的根本,心先动,行依心而动,最后思想与行为同心
这就是将知行合一与先知后行完全同意:启心而心明,心正则礼正!
一面强调心的重要性,而且也米有忽视对于‘行’的看法,还可以包含蕺山先生的关于‘慎独’的思想!而另一面有中和了“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此中之道也!
是故绝崖学派,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奉行:启心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