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王吧 关注:15贴子:887
  • 6回复贴,共1
诸位如何看待:朱子陆子的‘先知后行’与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东国朝鲜的先贤,退溪先生李滉以气学为基在哲学上,李滉既反对以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又排斥佛教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崇信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如果没有“理”,便没有天地和人类万物,一切都将不存在。他承袭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前毕竟先有一个“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的观点,将“理”看作为超自然、超时空的精神本体,而自然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则是由“理”派生的,不过是“理”的表现而已。
  李滉反对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说, 信奉朱熹的“先知后行”说。但他又认为人有两种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由“气质”的“清浊”与“粹驳”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即“天理”、“知行”相兼的人属于“上智”;“知足而行不足”的人则为“中人”;“知昧行恶”的人是“下愚”。李滉以此为李朝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辩护。同时,李滉认为人们虽然具有“气质”之差距,但经过个人的不断读书和修养,差距可以缩小,亦能达到圣人的境地。
  李滉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人欲”,服从“天理”。在他看来,“四端、七情”与“天理、人欲” 有所不同。“四端” 就是“天理”,“七情”却不尽同于“人欲”。因为“七情”包括为善为恶的两种可能,而“人欲”则一定是“恶”的。“天理”和“人欲”是完全对立而不可并存的。读书、修养的目的就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李滉的“理欲”观反映了当时李朝封建当权者的思想和利益。
  李滉的哲学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日本朱子学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绝崖以为知行合一是为根本,早在很早之前,,《圣经》马太福音就提到:耶稣认为心中有了邪念,就是未付诸行动也是犯罪,此正是知行合一观点,而阳明先生之意不过是认为,心中起了邪念所以已是有罪!故当知行合一!
绝崖以为“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二者都是过于侧重,故应当有个中间点!绝崖认为是: 启心明行:为知行合一的根本,心先动,行依心而动,最后思想与行为同心
这就是将知行合一与先知后行完全同意:启心而心明,心正则礼正!
一面强调心的重要性,而且也米有忽视对于‘行’的看法,还可以包含蕺山先生的关于‘慎独’的思想!而另一面有中和了“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此中之道也!
是故绝崖学派,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奉行:启心明行!



1楼2012-05-11 11:55回复
    我不要精品,我想听随风的评论,还有紫阳天泉二先生何在?


    2楼2012-05-11 12:04
    回复
      可以说身心在一起,也可以说身心分离,总之两者我都可以解释的通!


      5楼2012-05-11 20:29
      回复
        心迹有别,故言有分疏。自正处观无所不正,朱亦正,陆亦正,王亦正,独不许他哓哓而繁名目者正,自非处观,皆非。有名目知识,有知字,有行字,故知知行古而有之。阳明以救弊而发合一之说,自心上作观亦可,直如名目知识止于独知而为行。于我且说无知行先后,一止而已,于人且以我有所知行先后,这只是个心迹之异,心自在我何必与他辩个有无?迹自在人于我有何损益?~于名目讲求,慎。就算所言俱正,示之于不善观者,必也徒扰乱其心,害莫大焉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05-24 23:22
        回复
          恐怕并未通透知行合一~!


          IP属地:北京7楼2012-08-16 21: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