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hakka.meizhou.cn/hakkanews/1109/07/11090700059.html
本报记者 李 莹 实习记者 李少凤

他创作演绎的数十首客家歌曲开拓了客家音乐的新领域,把客家音乐唱出了流行味、摇滚味和R&B味——
他是一名普通的“客家细哥”,因为兴趣,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一条不一样的成长之路;他也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因为执着,风雨兼程地展开了一段不一样的音乐之旅。他叫曾辉彬,是客家乐坛新近崛起的一颗“新星”,从《客家围龙屋》到《客家人爱有自家个歌》,他创作演绎的数十首客家歌曲开拓了客家音乐的新领域,把客家音乐唱出了流行味、摇滚味和R&B味(Rhythm & Blues,节奏极强的一种美国音乐),深受广大年轻客家人的喜爱,圈内人更是把他和梅县的刘谦隆、惠州的华D,誉为“客语三杰”。
“厓今唱等自家个歌,请你唔要啰哩啰唆。”
记者面前的曾辉彬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从和他的谈话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80后”自由自主、桀骜坚韧的性格特征。在他的歌曲《客家人爱有自家个歌》中有一句歌词“厓今唱等自家个歌,请你唔要啰哩啰唆。”从中或许可以看到他性格的“影子”——
1983年,曾辉彬出生于五华大坝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哥哩”。比起许多走上音乐之路的人,他没有耳濡目染的音乐环境,靠的是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情及浓厚的兴趣。
曾辉彬喜欢音乐。上个世纪80年代末,港台歌曲“席卷”中国大陆,在各地掀起了一股“港台风”,每天放学后,曾辉彬第一件事就是“守”在收音机旁听歌,一边听一边打着节拍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那时候的他最喜欢的就是beyond乐队的歌,特别是喜欢乐队的鼓点节奏,于是把家里的月饼盒组成一个“架子鼓”,一有空就拿筷子敲打,有一次家里有亲戚来吃饭,爸妈发现筷子少了许多,后来才知道是被他敲“鼓”敲断了。
那时的农村不注重音乐教育,学校里甚至不开音乐课。曾辉彬虽然喜欢唱歌,却没有发挥的平台。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唯一一次上台就是参加所在小学的合唱比赛。然而,对音乐的痴迷和渴望却一直他的心里骚动。初中毕业那年,一直担任班干部、成绩优异的他毅然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梅州市艺术学校。面对父亲的强烈反对,曾辉彬倔强地给父亲两个选择:要么让我读艺校,要么我就不读。面对执拗的曾辉彬,家里人让了步,尊重了他的选择。2000年,他如愿以偿地入读了梅州市艺术学校。
进入艺校后,酷爱音乐的曾辉彬“如鱼得水”,在学校里认真接受系统的乐理知识、学会了不少乐器、还练习创作谱曲,课余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歌唱比赛。2年级那年,在老师、同学的支持和资助下,曾辉彬和班上几个男生组成了学校第一个学生乐队,唱自己的歌、“玩”自己的音乐,曾辉彬说,那样的日子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3年的学校生活眨眼即逝,在曾辉彬面前摆着两条路:是选择走音乐这条路,还是成为普通上班族?一边是从小到大的梦想、一边是家里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向来倔强的他此刻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曾辉彬是幸运的,这时候,恰巧一家省知名企业来学校招聘,并指明要招一个乐队,丰富公司的文化生活。在学校老师的力荐下,曾辉彬和他的乐队队友都顺利进入了该公司,从此开始了一边按时按点上班、一边仍矢志不移坚持音乐创作的生活。
“客家人爱(要)有自家个歌,客家歌也能让人疯狂。”
曾辉彬对自己的“成名”颇感意外,因为他曾经选择了一条孤独、看不到前景的音乐之路,而作出这一选择的初衷纯粹是因为“兴趣”。就像他所唱的那样,他只是觉得“客家人爱(要)有自家个歌,客家歌也能让人疯狂。”——
本报记者 李 莹 实习记者 李少凤

他创作演绎的数十首客家歌曲开拓了客家音乐的新领域,把客家音乐唱出了流行味、摇滚味和R&B味——
他是一名普通的“客家细哥”,因为兴趣,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一条不一样的成长之路;他也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因为执着,风雨兼程地展开了一段不一样的音乐之旅。他叫曾辉彬,是客家乐坛新近崛起的一颗“新星”,从《客家围龙屋》到《客家人爱有自家个歌》,他创作演绎的数十首客家歌曲开拓了客家音乐的新领域,把客家音乐唱出了流行味、摇滚味和R&B味(Rhythm & Blues,节奏极强的一种美国音乐),深受广大年轻客家人的喜爱,圈内人更是把他和梅县的刘谦隆、惠州的华D,誉为“客语三杰”。
“厓今唱等自家个歌,请你唔要啰哩啰唆。”
记者面前的曾辉彬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从和他的谈话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80后”自由自主、桀骜坚韧的性格特征。在他的歌曲《客家人爱有自家个歌》中有一句歌词“厓今唱等自家个歌,请你唔要啰哩啰唆。”从中或许可以看到他性格的“影子”——
1983年,曾辉彬出生于五华大坝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哥哩”。比起许多走上音乐之路的人,他没有耳濡目染的音乐环境,靠的是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情及浓厚的兴趣。
曾辉彬喜欢音乐。上个世纪80年代末,港台歌曲“席卷”中国大陆,在各地掀起了一股“港台风”,每天放学后,曾辉彬第一件事就是“守”在收音机旁听歌,一边听一边打着节拍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那时候的他最喜欢的就是beyond乐队的歌,特别是喜欢乐队的鼓点节奏,于是把家里的月饼盒组成一个“架子鼓”,一有空就拿筷子敲打,有一次家里有亲戚来吃饭,爸妈发现筷子少了许多,后来才知道是被他敲“鼓”敲断了。
那时的农村不注重音乐教育,学校里甚至不开音乐课。曾辉彬虽然喜欢唱歌,却没有发挥的平台。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唯一一次上台就是参加所在小学的合唱比赛。然而,对音乐的痴迷和渴望却一直他的心里骚动。初中毕业那年,一直担任班干部、成绩优异的他毅然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梅州市艺术学校。面对父亲的强烈反对,曾辉彬倔强地给父亲两个选择:要么让我读艺校,要么我就不读。面对执拗的曾辉彬,家里人让了步,尊重了他的选择。2000年,他如愿以偿地入读了梅州市艺术学校。
进入艺校后,酷爱音乐的曾辉彬“如鱼得水”,在学校里认真接受系统的乐理知识、学会了不少乐器、还练习创作谱曲,课余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歌唱比赛。2年级那年,在老师、同学的支持和资助下,曾辉彬和班上几个男生组成了学校第一个学生乐队,唱自己的歌、“玩”自己的音乐,曾辉彬说,那样的日子就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3年的学校生活眨眼即逝,在曾辉彬面前摆着两条路:是选择走音乐这条路,还是成为普通上班族?一边是从小到大的梦想、一边是家里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向来倔强的他此刻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曾辉彬是幸运的,这时候,恰巧一家省知名企业来学校招聘,并指明要招一个乐队,丰富公司的文化生活。在学校老师的力荐下,曾辉彬和他的乐队队友都顺利进入了该公司,从此开始了一边按时按点上班、一边仍矢志不移坚持音乐创作的生活。
“客家人爱(要)有自家个歌,客家歌也能让人疯狂。”
曾辉彬对自己的“成名”颇感意外,因为他曾经选择了一条孤独、看不到前景的音乐之路,而作出这一选择的初衷纯粹是因为“兴趣”。就像他所唱的那样,他只是觉得“客家人爱(要)有自家个歌,客家歌也能让人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