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老袁广渠门之战被吹得神乎其神,并且作为关宁军能野战取胜的依据,所以从来都是争论的焦点。
最初有大能提出所谓“九千打十万”的神话,后来又有许多数字相继出现,但最终都缺乏依据,如今这个数字总算有了一个大概的参照,以下是史料及其分析:
这是《清太宗实录》中关于莽古尔泰在广渠门中的兵力介绍:
“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两万屯沙窝门外。”
其中“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是后金兵力多少的重点。
从行文来看“未率大军同行”和“止以”显示了莽古尔泰率领的人马并不多,此时后金的主力在满桂那边,莽古尔泰是偏师,只是袭扰,兵力不多完全在情理之中。
“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是具体介绍兵力的,如果说护军加上蒙古兵,一共才两千,那肯定有人要跳脚,那我们姑且把两千人算为蒙古兵,护军的数量未定,这样的假设已经很对得起老袁了。
不过,护军的数量确实不多,因为皇太极带进关内的披甲就不多:
“前我出兵时,每牛录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毁明坚固边墙而入”
八旗建制,两百多个牛录,每个牛录不到二十人,能有四千左右就不错了,而莽古尔泰又“未率大军同行”,那他会带多少护军呢?把这四千人全带上了?皇太极身边就不留护军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后金的主力在皇太极身边,莽古尔泰是“未率大军同行”,是偏师,所以只能带少部分护军,人数的上限绝对不可能超过入关披甲的一半,若超过一半,那肯定算不上“未率大军同行”。
按照刚才的说的四千人左右,那一半也就两千人左右,这是莽古尔泰能带过去披甲的上限了。
在已巳之变中,莽古尔泰不是头一次作为偏师或小部队行动,广渠门之前也有一次,是侦察任务,这次任务中,莽古尔泰率领的贝勒跟广渠门时几乎是一样的:

此时,整个行动中莽古尔泰只有三千人马的军力,这其中是否包括有蒙古兵没有详细说明,所以不能认定全是后金军。
如果广渠门之战中,莽古尔泰的队伍里,蒙古兵有两千人,从常理来推断,后金军没必要比蒙古兵还要多,从数量上分析,如果后金军超过了蒙古兵的两千人,那也就超过了四千左右全部入关披甲的一半,肯定不能说“未率大军同行”了。
基于以上分析,后金护军应少于蒙古兵,那就是两千以下。
一千多护军,加上两千蒙古兵,正好是三千人,这个数字跟通州侦察时,莽古尔泰及其身边的贝勒所带的人马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广渠门之战中,莽古尔泰那只偏师的总兵力最有可能的数字就是“三千”。
最初有大能提出所谓“九千打十万”的神话,后来又有许多数字相继出现,但最终都缺乏依据,如今这个数字总算有了一个大概的参照,以下是史料及其分析:
这是《清太宗实录》中关于莽古尔泰在广渠门中的兵力介绍:
“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两万屯沙窝门外。”
其中“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是后金兵力多少的重点。
从行文来看“未率大军同行”和“止以”显示了莽古尔泰率领的人马并不多,此时后金的主力在满桂那边,莽古尔泰是偏师,只是袭扰,兵力不多完全在情理之中。
“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是具体介绍兵力的,如果说护军加上蒙古兵,一共才两千,那肯定有人要跳脚,那我们姑且把两千人算为蒙古兵,护军的数量未定,这样的假设已经很对得起老袁了。
不过,护军的数量确实不多,因为皇太极带进关内的披甲就不多:
“前我出兵时,每牛录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毁明坚固边墙而入”
八旗建制,两百多个牛录,每个牛录不到二十人,能有四千左右就不错了,而莽古尔泰又“未率大军同行”,那他会带多少护军呢?把这四千人全带上了?皇太极身边就不留护军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后金的主力在皇太极身边,莽古尔泰是“未率大军同行”,是偏师,所以只能带少部分护军,人数的上限绝对不可能超过入关披甲的一半,若超过一半,那肯定算不上“未率大军同行”。
按照刚才的说的四千人左右,那一半也就两千人左右,这是莽古尔泰能带过去披甲的上限了。
在已巳之变中,莽古尔泰不是头一次作为偏师或小部队行动,广渠门之前也有一次,是侦察任务,这次任务中,莽古尔泰率领的贝勒跟广渠门时几乎是一样的:

此时,整个行动中莽古尔泰只有三千人马的军力,这其中是否包括有蒙古兵没有详细说明,所以不能认定全是后金军。
如果广渠门之战中,莽古尔泰的队伍里,蒙古兵有两千人,从常理来推断,后金军没必要比蒙古兵还要多,从数量上分析,如果后金军超过了蒙古兵的两千人,那也就超过了四千左右全部入关披甲的一半,肯定不能说“未率大军同行”了。
基于以上分析,后金护军应少于蒙古兵,那就是两千以下。
一千多护军,加上两千蒙古兵,正好是三千人,这个数字跟通州侦察时,莽古尔泰及其身边的贝勒所带的人马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广渠门之战中,莽古尔泰那只偏师的总兵力最有可能的数字就是“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