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令不行,将无威则乱”,所以掌兵者必然威大于慈。而忠义之士呢,因为不在乎钱财,容易仗义疏财,所以也守不住财。
一个人的秉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清楚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有哪些难以克服和摆脱的弱点和软肋。
慈,相对的是威,严。义,相反方向的是抠,是滑头。
每个人身上都有多重性格,就像那个木桶原理,有的木板长些,有的板子短点儿。虽然可以 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但终究短板不会变成特长的。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到底是那块儿料,自己这种材料适合干什么,这很关键。
什么事都有个度,也就是要把握好火候,把握好界限,过犹不及,不足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为什么不能当老好人?为什么不能一味地”慈“呢?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这样的人慈,就等于是在给自己服毒药,不仅救不了他,反倒有可能连累自己,这是事实上的教训和前人的总结,有的可能是一生血的教训的总结。能拯救我们的,只有自己,唤醒和激起对方的自救能力,让对方有造血能力,比输血给他要好。因此要坚定,对待可怜人,一定不能无原则地心太软。不恰当的心软就会犯错,有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更甚着,很可能会赔上自己的一生的事业和幸福。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家私营企业里,曾有一位非常能干的中层领导,为人慈善,和蔼可亲。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太善良了。对于他的员工和其他部门的同事,深刻地明晓这一点,经常把不属于他该承担的工作交给他办,他像牛一样勤勤恳恳地干活儿,而在他手下的人日子混得很舒服,其他部门的人也习惯地借用他而不知感恩。时间久了,他自己份儿内工作上出现纰漏,这时有人得理不饶人,他的职场生涯也是暗淡无光。秉性善良没有错,错的是没有把握好分寸。还是那句话,做人要有原则,要有底线。
义,就是义气,仁义,道义。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出于义气,初次见面,或者经朋友介绍见过一面,在以后的交往中就出现经济上的来往,碍于朋友的面子就借出去了,但是你也不好意思催人家还钱,不催别人,别人又没有要归还的意思。于是,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
钱财是身外之物不假,但缺乏这个身外之物,我们的生活就难以为继,你日子的安排、理想的实现,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觉得,对待钱财方面的态度,能自己完成的,尽量不去麻烦别人,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开口向人借钱。人没有用不到人的时候,遇到危及生命的疾病或灾难等危急情况,一定要开口借钱了,要考虑好不能让对方为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让朋友因自己而拖下水。最好大家有相同的价值观:”救急不救贫。“
当然,什么都不能割裂开来看,更不能简单地对立起来。慈和严,是不能绝对化的;仁义、仗义,也是一种美德,是人品好的体现。但一定要理性地来思维和对待和处理,把握好各种概念之间的区分度,把握好”度“。仅此而已。
道德是分层次的,善与恶只有一步之遥。纯粹害他、损人利己的事咱不干,这很明确,但纯粹害己,委屈自己也是一种恶,有一种自虐倾向在里头;不管他人死活,单纯利己,这是最低限度的善;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也就是为己而利他,是一种基本善;自利利人,也就是双赢,是我所奉持的,无私利他,是一种大善,人他合一是一种至善的境界,我很仰视这种,但还做不到。
毕竟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虚伪狡诈,学会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保护好自己,没有什么错。但也不能变成冷漠无情、缺乏爱心之人,否则就一点儿人味都没有了。不是人了,哪儿来的温暖人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