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在结尾重复了片中的几段经典独白——观众喜欢被欺骗,你看仔细了吗?许多《致命魔术》的爱好者在偏执地分析片中的每一个trick手法,试图找出所谓的电影真相。但就我个人而言,我首先是一个深度电影爱好者,我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在欣赏这部佳作。所以当我将这部片子看至三分之二的时候,旁边有人过来说你猜到结局了吗?你猜到那个转移魔术的原理了吗?我觉得非常的厌恶,在一部电影落幕前就有无数的人灌输你“这是部高智商电影”的概念,暗示你整部电影都要睁大眼睛去找破绽,那么观影的乐趣何在?下一步你是不是要把影片播放速度调快五倍,然后看到重要桥段反复播放么。
开放式结局虽然看起来巧妙,但是在整部电影里却是最不重要的部分。为何?营造一个开放式结局,你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完整的剧本删掉几个段落再呈现在银幕上,观众自然会为这争得不可开交,就连每部影片都难免出现的穿帮镜头或者是演员表演时的情绪失准,都会被一视同仁地拿来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依据,这种心态能说不是病态的?
而影片真正的核心——整部影片的拍摄手法就是一个魔术——在于用魔术来展示魔术师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关键词,即是“牺牲”。电影前段出现的中国魔术师程连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波顿敏锐地发现了这位步伐蹒跚的老人其实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所以在表演鱼缸戏法时观众不会想到他有足够的体力把鱼缸藏在身上。他们为程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程无形中成为了他们追随的对象。但两人(至少在电影中)都没有发现,著名的中国魔术师程连苏,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人,终其一生将自己伪装成一名中国艺人。电影的编剧当然不可能没有做程连苏的功课,这个身份的伪装才是程连苏一生最大的魔术,也是他为了魔术做出的最深刻的牺牲。两位年轻的学徒一心想要揭开鱼缸手法的秘密,破解了一个谜题,却掉进了最大的陷阱,致死都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自我牺牲的中国人。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技巧上,却让对方巧妙掩盖了自己的整个人生。电影在这里提醒观众:把所有精力放在舞台上的你们还没有资格去谈魔术,因为你们看不到舞台之后魔术师的世界。所以安在变完遁身魔术后在舞台底下向着自己看不到的观众深深鞠躬来寻求一丝安慰。《猫鼠游戏》里的骗子尼奥对自己的FBI搭档说,你知道一名职业艺术品伪造者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吗?——他们永远没法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隐藏在电影背后,两个主角的忧伤,你们看仔细了吗?
从学徒时代,两位魔术师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波顿说没有人能演他的魔术,因为波顿和法伦两兄弟合二为一,将自己奉献给了魔术,两人合饰一角;而安吉尔反唇相讥你看不到我的伪装,因为他掩盖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潜心学习魔术,一人分饰两角。影片在这里已经刻画出了波顿和安吉尔性格,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方向相反,拥有的却是同一颗心。
在这部电影里,对自己最残忍的是安。那些对复制机器进行无穷讨论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侮辱安的决心。安为自己的魔术手法感到深深的愧疚,老卡伦的那句“溺水的感觉就像回家”对他来说是唯一的良心慰藉。斯特拉告诉他科学并不是完美精确的。复制机器的真正奥秘没有人知道。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本体与复制体之分。因为两句肉体有着对称一致的身体、心灵和回忆。每一次下杀手的人都知道自己杀死了自己,每一次走上舞台的人都知道这一次死的可能就是自己。在《第六日》里施瓦辛格一路穷追猛打试图从克隆人手中夺回自己的家庭与生活,最后却绝望地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克隆人。如果说波顿法伦两兄弟是亲密的盟友,那么安的盟友就是他自己。每一个被分裂后的安都明白自己终究会为了魔术失去性命,但每一次分裂完后幸存下来的安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舞台继续表演。在影片里安的决绝面前,讨论一个虚构的电影道具复制机器这种话题显得何其苍白,你,看仔细了吗?
安摧毁的是自己的肉体,而波顿法伦兄弟摧毁了自己的生活。如果说安吉尔是对自己残忍,那么波顿兄弟是对周围的人残忍。两人分享同一个人生,也把身边人的爱活活地拆成了两半。我们只能看到莎拉无奈地用第六感分辨今天的丈夫是不是爱自己的那个,我们也只能旁观扮成法伦的父亲在无言地拥抱自己的女儿。维系在两人之间的象征物就是那颗皮球。安的帽子被复制出了无数顶,而皮球只有一颗,在两兄弟之间相互传递。最后波顿展示自己的最终魔术时说,他们两人就是一体,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如果有观众想要对两兄弟做一个区分,那么唯一的佐证也只有那颗球。拿到那颗球的人能摘下伪装,作为波顿继续活着。遁身魔术的舞台上兄弟俩一个消失、一个出现,只有皮球始终在舞台上跳动,被这次出现的波顿接住,然后他向观众鞠躬致意。安吉尔用复制机器一次又一次的复制自己,而波顿法伦兄弟只有一个生活,一颗皮球,拿到它的人才能活在阳光下。而两兄弟自愿相互传递着皮球,传递着一颗心。试图解开两人身份之谜的想法,在这颗皮球面前,又有多少分量?
过于执迷于魔术本身只会让视野受限,无怪乎斯特拉说着迷是年轻人的游戏。愿意放手让魔术师欺骗自己的眼睛,反而能走进魔术师的世界。所以莎拉是唯一一个解开两兄弟魔术秘密的人,不是因为她看穿了魔术的手法,而是她能判断出,今天的波顿爱不爱她。导演和编剧用电影的镜头和魔术的外衣掩盖了两颗破碎而坚强的心,你,看仔细了吗?
开放式结局虽然看起来巧妙,但是在整部电影里却是最不重要的部分。为何?营造一个开放式结局,你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完整的剧本删掉几个段落再呈现在银幕上,观众自然会为这争得不可开交,就连每部影片都难免出现的穿帮镜头或者是演员表演时的情绪失准,都会被一视同仁地拿来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依据,这种心态能说不是病态的?
而影片真正的核心——整部影片的拍摄手法就是一个魔术——在于用魔术来展示魔术师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关键词,即是“牺牲”。电影前段出现的中国魔术师程连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波顿敏锐地发现了这位步伐蹒跚的老人其实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所以在表演鱼缸戏法时观众不会想到他有足够的体力把鱼缸藏在身上。他们为程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程无形中成为了他们追随的对象。但两人(至少在电影中)都没有发现,著名的中国魔术师程连苏,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人,终其一生将自己伪装成一名中国艺人。电影的编剧当然不可能没有做程连苏的功课,这个身份的伪装才是程连苏一生最大的魔术,也是他为了魔术做出的最深刻的牺牲。两位年轻的学徒一心想要揭开鱼缸手法的秘密,破解了一个谜题,却掉进了最大的陷阱,致死都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自我牺牲的中国人。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技巧上,却让对方巧妙掩盖了自己的整个人生。电影在这里提醒观众:把所有精力放在舞台上的你们还没有资格去谈魔术,因为你们看不到舞台之后魔术师的世界。所以安在变完遁身魔术后在舞台底下向着自己看不到的观众深深鞠躬来寻求一丝安慰。《猫鼠游戏》里的骗子尼奥对自己的FBI搭档说,你知道一名职业艺术品伪造者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吗?——他们永远没法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隐藏在电影背后,两个主角的忧伤,你们看仔细了吗?
从学徒时代,两位魔术师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波顿说没有人能演他的魔术,因为波顿和法伦两兄弟合二为一,将自己奉献给了魔术,两人合饰一角;而安吉尔反唇相讥你看不到我的伪装,因为他掩盖了自己的贵族身份,潜心学习魔术,一人分饰两角。影片在这里已经刻画出了波顿和安吉尔性格,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方向相反,拥有的却是同一颗心。
在这部电影里,对自己最残忍的是安。那些对复制机器进行无穷讨论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侮辱安的决心。安为自己的魔术手法感到深深的愧疚,老卡伦的那句“溺水的感觉就像回家”对他来说是唯一的良心慰藉。斯特拉告诉他科学并不是完美精确的。复制机器的真正奥秘没有人知道。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本体与复制体之分。因为两句肉体有着对称一致的身体、心灵和回忆。每一次下杀手的人都知道自己杀死了自己,每一次走上舞台的人都知道这一次死的可能就是自己。在《第六日》里施瓦辛格一路穷追猛打试图从克隆人手中夺回自己的家庭与生活,最后却绝望地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克隆人。如果说波顿法伦两兄弟是亲密的盟友,那么安的盟友就是他自己。每一个被分裂后的安都明白自己终究会为了魔术失去性命,但每一次分裂完后幸存下来的安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舞台继续表演。在影片里安的决绝面前,讨论一个虚构的电影道具复制机器这种话题显得何其苍白,你,看仔细了吗?
安摧毁的是自己的肉体,而波顿法伦兄弟摧毁了自己的生活。如果说安吉尔是对自己残忍,那么波顿兄弟是对周围的人残忍。两人分享同一个人生,也把身边人的爱活活地拆成了两半。我们只能看到莎拉无奈地用第六感分辨今天的丈夫是不是爱自己的那个,我们也只能旁观扮成法伦的父亲在无言地拥抱自己的女儿。维系在两人之间的象征物就是那颗皮球。安的帽子被复制出了无数顶,而皮球只有一颗,在两兄弟之间相互传递。最后波顿展示自己的最终魔术时说,他们两人就是一体,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如果有观众想要对两兄弟做一个区分,那么唯一的佐证也只有那颗球。拿到那颗球的人能摘下伪装,作为波顿继续活着。遁身魔术的舞台上兄弟俩一个消失、一个出现,只有皮球始终在舞台上跳动,被这次出现的波顿接住,然后他向观众鞠躬致意。安吉尔用复制机器一次又一次的复制自己,而波顿法伦兄弟只有一个生活,一颗皮球,拿到它的人才能活在阳光下。而两兄弟自愿相互传递着皮球,传递着一颗心。试图解开两人身份之谜的想法,在这颗皮球面前,又有多少分量?
过于执迷于魔术本身只会让视野受限,无怪乎斯特拉说着迷是年轻人的游戏。愿意放手让魔术师欺骗自己的眼睛,反而能走进魔术师的世界。所以莎拉是唯一一个解开两兄弟魔术秘密的人,不是因为她看穿了魔术的手法,而是她能判断出,今天的波顿爱不爱她。导演和编剧用电影的镜头和魔术的外衣掩盖了两颗破碎而坚强的心,你,看仔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