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吧 关注:60贴子:1,162
  • 11回复贴,共1

王在晋——史上唯一有可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末年,天降灾变,小冰河期,北方干旱,大规模减产,引发了许多问题,边患也频频发作,后金还在辽东叛乱,这些都是明朝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最后非但没有解决,而且还越发严重,因此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
此前,关于明朝灭亡有许多观点,比如崇祯的问题、三饷的问题,李自成的问题,后金的问题,其实都错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问题,是策略问题。
所谓策略问题,主要是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的策略问题。
当时,关于辽东问题,明朝采取了长期消耗的策略,就是在关外大兴土木,在宁远、锦州这些地方修筑城池,打造所谓的“关宁锦”防线,大搞所谓“以辽人守辽土”,以图保卫京师不受后金威胁。
这个策略的主导者是孙承宗,以下是他对这个策略的理解:
“故随辽人之便安插于两卫三所二十七堡间,以土屯土。曰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况守在关以内则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在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尝计及此乎。”
然而这个决策是全盘错误的!这个致命的错误导致了最终大明王朝的崩溃。
这个错误的根本是因为孙承宗根本不懂军事,也不懂经济。首先是不懂军事,孙承宗的策略在军事上犯的是常识性的错误。
当时要剿灭后金,先决条件是在野战能击溃后金军,这个条件首先就没有达到,而在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前提下,聚集再多的军队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能采取守势,不过守就必须按照长期持续的情况来准备,那就必须节省开支,让日常经费降低到最小,这样才能让已经非常吃力的朝廷财政有喘息的机会,这个喘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先保住朝廷财政不至于崩溃,二是为了一举歼灭后金积蓄力量。
但孙承宗的作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大规模增兵添饷、大兴土木,最终耗尽了明朝脆弱的财政。
“兵科给事中李鲁生言,从古征战未有陈师境上数年不进者,亦未有去敌既远虚设十余万之众坐食自困者,有之则守戍之众而非进取之旅也。战守机宜专决于外,臣何敢遥度。但战则有战法,秣马厉兵。简卒克乘,刻期举事。即有大费,可期永省。守则有守法,远斥堠,固营垒,高城深池,屯田积谷,以待事会。兵不须众,马不须多,庶堪持久。今以十四万之众,岁费六百万,虽言唯敌是求,其实百事不办。战固未能,守亦羞称,虚糜自弊而不虞其后,臣所为中夜彷徨,当食废著也。枢辅当审时度势,知彼量己。可战则用战法,可守则用守法。为朝廷固疆宇,为民生惜物力,以选练为务,以屯牧为先,必不张恢复之虚声,只在条恢复之实事。夫兵以卫民。今畚锸及于锦、义,而于掫乃在宁前,卒有风声,保无鱼溃鸟散,籍寇赍粮之忧乎。先时外拟以觉华、首山为二眼,今肩背在外,眼反在中,受人暗算,岂计之得。以臣愚见,山海既为神京门户,所关棊重,必先增堞浚隍,复其形式,列台置垒,扼其要害,而又广设地网机桥之数,御其冲突。庶人心以定,敌汽斯张。即卒有不利而根本不摇,乃为完全之师耳。若进无可乘之锐,退无可凭之险,徒以耒耜为前矛,以篰屋为坚垒。慕展土之虚名,受饵敌之实祸,则臣之所大恐也。”[吉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二)》熹宗 55/5-6]】
这是当时明朝官员痛陈孙承宗搞出尾大不掉毛病的奏章,里面说得很清楚,在没有野战获胜的前提下,陈兵十几万在自己的边境上数年,说是进攻却又不敢去,说是防守又感觉羞愧,这实在太纠结了,从古至今还没人这么搞笑过。
孙承宗每年的开销至少是五百万两以上,从1622年延续到1644年,在辽东白费了上亿的银子,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后金经常到关内来劫掠,这跟孙承宗“守在宁远则山海已在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
“故随辽人之便安插于两卫三所二十七堡间,以土屯土。曰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况守在关以内则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在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尝计及此乎。”



1楼2012-05-06 02:49回复

    在了解了这些之后,会发现,王在晋其实是唯一一个能在当时解救大明王朝的人,如果他不被孙承宗撵走,继续担任辽东经略,那整个历史都会改写,可惜明朝的运气不好,贪上了孙承宗这种庸臣。
    当然,王在晋虽然在天启朝的时候失去了辽东经略的职务,没有机会去改变历史,但在崇祯朝开初的时候,他作为兵部尚书,又有了机会去解决辽东问题了。
    崇祯时期,虽然辽东的局面已经很糟糕了,明朝的财政也被损耗得非常厉害,但如果及时调整政策,还是有一丝希望的。这时候有两件事必须抓紧,一是做好朝鲜和蓟镇附近蒙古部落的联络工作,支持东江镇,共同做好对后金的牵制,二是逐步收缩辽东的防线,不要再大兴土木了。
    做好各方的联络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抵制后金的议和,因为一旦明朝和后金议和,蓟镇周围的蒙古部落和朝鲜肯定会受到很大打击,因为他们素来站在明朝一边,跟后金多有摩擦,而一旦明朝和后金议和,那他们自然没有必要再保持跟后金的敌对状态,明朝对后金的封锁指势就被彻底瓦解了,一旦瓦解,很有可能被后金各个击破,这种情况发生之后,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袁崇焕此时酝酿的两件事情却就是大兴土木以及跟后金议和,并且还要试图谋害对后金有很大牵制作用的东江总兵毛文龙。一旦这三件事情完成,那后金就完全被解脱出来,可以任意出击了。
    以下是袁崇焕的说辞:
    “今日恢复辽东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人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看看袁崇焕这些说辞就知道,他还在搞老一套,即永远解决不了辽东问题的那一套。听了他这样的策略,又听说他保证五年内解决辽东问题,许多大臣都表示怀疑,就问他,凭什么五年之内解决辽东问题?可是老袁的回答却让人惊讶,他说要从东江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丁卯 大学士钱龙锡疏言,御史高捷专论臣与袁崇焕交通杀毛文龙……崇焕七月陛见,臣与次辅李标等四人遥见崇焕相貌不扬,退而相谓此人恐不胜大事,召对时又见崇焕以五年复辽自任,因时往询访,叩其方畧,崇焕云:恢复当从东江做起,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亦不难。”
    这种回答非常诡异,你用土兵屯田,一辈子不能出击去歼灭后金,但却放言能五年复辽,这就很奇怪了。但老袁的算盘是议和,因为一旦议和成功,那就根本不需要出击去歼灭后金了,而他的压力也就没有了,但东江镇肯定不同意议和,因为东江镇都是从后金刀下滚过来的辽民,他们都希望恢复自己的家乡,绝对不容忍议和,所以老袁必须解决东江镇的问题。
    一旦袁崇焕的计划实施了,那肯定要给辽东将带来无可估量损失,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此时王在晋是兵部尚书,当然坚决反对议和,袁崇焕曾派人来游说,可是碰了钉子,于是纠集党羽陷害王在晋。
    “比袁崇焕为督师于御前力任五年灭奴,且矢誓焉。后知奴不能即灭,乃阴许奴和,有通官参将张定者进京至兵部讲款,余时为本兵立叱之,知余不可绐也。崇焕乃致语众宰王公射斗曰:要边上做事须易本兵,王公密告余,旋图避路,而**构谋借惠安敕书事,侍御吴玉与余为难矣。余归崇焕得信心行事”
    这是王在晋自己写的一则按语,记录了他被袁崇焕及其党羽陷害的经过,王在晋被罢免了兵部尚书之后,袁崇焕便开始实施了他的计划。
    首先老袁跟皇太极频繁通书议和,议和过程中他突然自行决定去一趟东江镇,到了东江之后,他越权违制且以私刑的方式谋害了毛文龙。
    在捣鼓议和、斩帅的同时,老袁也开始着手修复已经放弃的锦州,继续推行孙承宗那一套大兴土木的无用之策。
    然而,在东江瘫痪且议和搞到一半之时,后金猛然发现是个机会,因为此时牵制已经减弱到可有可无的地步,朝鲜和蓟镇附近的蒙古部落已经不是明朝的铁杆了,完全有出击的机会,于是皇太极长途奔袭,绕道蓟镇,突袭京师,结果大获成功,这就是著名的已巳之变。
    如果王在晋不被陷害,依然担任兵部尚书,明朝应该还是有机会在崇祯初年逐步收拾辽东残破局面的,可惜王在晋的再次离职,最终未能挽救大明王朝。
    当年明月曾评价孙承宗是唯一一个能改变大明王朝命运的人,也对也不对,不对是因为他认为孙承宗能挽救大明王朝,但其实孙承宗是害了大明王朝,而王在晋才是在当时唯一一个真正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3楼2012-05-06 02:49
    收起回复
      2025-07-27 21:56: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章有道理啊


      4楼2014-01-22 15:14
      回复
        的确我也认为王在晋在辽事上比孙承宗高明。


        IP属地:四川5楼2014-04-07 22:00
        回复
          只能说气数已尽。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8-28 19:09
          回复
            熊廷弼才算得上明末的战略家王在晋是领悟他的意思。孙承宗的军事能力非常低,袁崇焕军事能力还可以但他没有战略眼光


            8楼2020-07-19 14:02
            回复